咸阳是大秦帝国的都城,十三个王朝的京畿重地,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大秦故都、汉唐帝陵、明清古城”闻名中外。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世界灌溉遗产一处,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见证了人类文明前行的脚步。

墓葬壁画是咸阳考古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咸阳先后发掘出土了秦、汉、唐、五代等时期的建筑及墓葬壁画。绘画题材丰富、技艺精湛、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现存壁画300多平方米,入库保存30多年来,受当时修复技术、修复材料及存放环境所限,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修复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05年,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原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合作,编制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秦咸阳宫遗址、唐昭陵陪葬墓等壁画保护修复方案》,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9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技术支持下,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正式启动了壁画修复工作。

壁画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调研时,许多当时的发掘人员已经故去或退休迁住外地,一些壁画考古记录资料缺失,有的墓葬位置偏僻难寻,了解壁画出土时的情况十分困难。修复团队克服种种困难,他们以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研究,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攻关,一个脚印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不到四年时间,完成了全部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

更为可贵的是,壁画修复团队并未止步,他们对修复的壁画进行持续监测,同时对修复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总结,整理出版了《唐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学术专著。这本著作是咸阳市第一本壁画科技保护修复报告,标志咸阳文物保护修复科技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为我省乃至全国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贡献了咸阳智慧、咸阳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陕西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其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咸阳文物工作者正是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扎扎实实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是为序。

杜俊霞 咸阳市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委员会主任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