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发展阶段
9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技术也有较大提高,开始采用环氧树脂+铝合金型材进行背衬加固。例如:1989年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壁画,1995年昭陵新城公主墓壁画,以及2000年以来修复的一些昭陵陪葬墓壁画、五代冯晖墓壁画等。
这一时期传承了以前的背衬支撑体的加固方法,在对麦草泥地仗层仍是尽量剔除干净,保留0.2~0.5mm石灰地仗层。随后用聚乙醇缩丁醛、Paraloid B72等加固材料对地仗层进行渗透加固,并用熟石灰膏加麻纤维对壁画背衬进行强度加固。这一方法对壁画起到隔离保护作用,所用材料与壁画灰泥地仗层相同,使之与壁画本体能较好地融合。这一层加固灰泥膏厚1.0cm,同时也为以后壁画再次修复留有操作空间。将来如果需要对壁画再次进行修复,只需剔除这1cm左右的石灰过渡层即可,不会伤及壁画本体。
背面支撑体采用了铝合金,最先采用铝合金龙骨型材,它的特点是轻便,易加工,强度高,耐腐蚀。此后还采用了铝蜂窝复合材料。铝蜂窝复合材料是一种特制的六角形蜂窝芯材,属一种高质量、轻质、高强度的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如表9-1)最早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现在普遍使用在火车、地铁、车船、建筑等民用设施方面。它的优良特性使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把其应用在壁画支撑体方面。这种材料就是相互连接的蜂窝芯就如无数个工字钢,芯层分布固定在整个板面内,不易产生剪切,使板块更加稳定,更抗弯绕和抗压。由于蜂窝复合板之间的空气层被蜂窝分割成众多个闭塞小室,限制了空气的运动,使热量的传播受到极大阻止,所以它具有隔热作用(如表9-2)。铝蜂窝板采用高强度优质铝合金板和铝合金蜂窝加工而成,蜂窝高度一般为10mm或15mm。同等重量的铝蜂窝板,抗压强度超越铝单板型材,并且有不易变形、平直度好的特点,即使尺寸很大也能达到极高的平直度。蜂窝板以最小的重量而达到最大的强度和绕度,极符合壁画支撑体所要求的各项指标,从而避免以往因木龙骨材质变形引起壁画变形破坏的弊端。
在画面修复方面也采用了灰泥膏进行填补,仍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的色调统一方法。画面清洗采用丙酮+去离子水的方法,首先对画面有灰尘和泥垢地方进行清洗,然后对霉变等部位进行生物化学处理,最后对清理过后的画面用Paraloid B72进行渗透加固。
随着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我国墓葬壁画保护修复吸收了国际先进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的发展。此外,壁画保护修复不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工作,而与考古、艺术、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一门对壁画的历史、绘制方法、制作技术以及保护和修复方法的综合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总结经验,进一步发展壁画保护和修复技术,另一方面通过科学保护和理论指导,研究壁画本身的制作技术和古代绘画工艺,对壁画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例如河南洛阳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相马图”壁画的原地仗层修复借鉴了意大利技术,采用沙子、石灰膏、B60、Primal AC-33、意大利纱布等对地仗层进行加固。壁画背面做加固层工艺为用10%的B60乳液调和沙子和石灰膏(沙子∶石灰膏体积比为2∶1)做为填补材料对壁画地仗缺层失处进行临时填补(画面层修复时取掉);为使填补材料与壁画更好地粘接,填补前先用20%的B60乳液对残缺处周围进行加固。用100%的B60乳液调和沙子∶石灰膏为(沙子∶石灰膏体积比为2∶1),作为修补材料,填补缺失处。再用适量的100% B60调和沙子和灰膏(沙子∶石灰膏体积比为2∶1),作为找平材料,进行地仗找平。待其半干时,用海绵蘸水打磨平整,用贴纱布灰浆(灰膏∶100% B60=1∶1)分别贴纱布条(5cm×10cm)和纱布块(25cm×30cm)于壁画四周和整体做背面纱布加固层。
表9-1 蜂窝板的物理性能
表9-2 蜂窝板的机械性能
河北湾漳墓“神兽”图壁画地仗层修复采用日本技术。使用的主要材料有∶E330S(丙烯酸乳液),Primal AC-2235(丙烯酸聚合物),B500(甲基丙烯酸乙脂和丙烯酸树脂混合物),Paraloid B67(聚甲基丙烯酸异丁酯),9mm厚发泡聚乙烯板,GMB(玻璃微珠),聚酯纤维三轴织布,石灰,沙子,麻刀等(如图9-1)。
画面补色除了传统的“涂描法”外,引进一种意大利的“影线法”。影线法的原则是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可识别性、原真性;技法包括竖线法、三色法(红,黄,蓝),颜料使用水彩或国画颜料;画法由多层颜色叠压,由浅到深,用直线,笔断线不断,接线无痕,多层堆积,最少五层,线尽可能细,且粗细尽量一致,每一次每一层的线都尽可能在上次的两条线之间(注意:填补的地仗层应略低于壁画原地仗层1~2mm)。
本项目在保护修复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原方案设计,借鉴当前壁画修复最成熟的技术,并进行了创新性实践:
图9-1 壁画修复剖面结构图
(1)使用石灰水对石灰地仗层进行多次喷淋渗透加固,避免以后因有机材料老化给壁画造成二次伤害的可能;
(2)在原壁画地仗层和新制作的过渡层之间用优质白纱布作隔离层,并用石灰水进行粘贴,为以后再次修复留下充分的操作空间;同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壁画原地仗层与过渡层结合时产生的应力。
(3)借鉴《营造法式》卷十三《泥作制度·壁画》中记载的方法,用黄土泥、麦草秆、麻刀依照原壁画在墓道的制作情况对地仗层进行了加固修复,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壁画原始制作信息。
(4)在制作蜂窝板支撑体时,在整个蜂窝板上开孔,又用铆钉铆上,既保持了蜂窝板的整体性,又保持其强度和稳定性,同时通过铆眼解决了壁画本体的透气性问题。
这些尝试和实践经过4年多的观察和检测,目前效果很好。这一系列做法和实践为以后墓葬壁画的修复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60多年来,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快速发展,逐步建立起壁画保护修复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在总结壁画保护修复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壁画保护的先进经验,完善壁画保护修复程序和病害定名,把以往约定俗成的名称进行了科学界定,制定了壁画保护修复的相关行业标准。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修复方案和数据库,为以后壁画陈列展示及后期保护修复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数据。
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60多年以来,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取得保护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总结以往经验,推陈出新,开创壁画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取得壁画保护工作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