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探索阶段
2025年09月26日
(一)起步探索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揭取的壁画,大多采用了石膏做背衬加固保护的方法。例如:1953年西安西郊枣园杨玄略墓壁画、咸阳底张湾薛氏墓壁画、1956年西安南郊羊头镇出土的李爽墓壁画、1958年西安东郊苏思勖墓壁画、1959年长安县南李王村韦泂墓壁画、1961年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等。
这类壁画的保护修复方法是:将墓室壁画经科学划分,采用切割揭取,将揭取下来壁画背面的泥层小心剔除至0.2~0.5cm厚度。背面加网状竹片龙骨或网状细钢筋龙骨,龙骨之间用细麻或铁丝绑扎,然后在壁画四周围木框浇灌石膏,厚度为5~8cm。画面缺失部分修复则是采用石膏修补。
以上做法的目的是使脆弱材质的壁画本体得到一个较为稳固的支撑保护体,从而使所承载壁画历史艺术信息的泥质灰层(即地仗层)能长久保存,便于壁画搬运收藏。由于当时墓室壁画的保护修复可借鉴的资料和技术极少,在西北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茹士安先生与文物修复师郑郁文先生的带领下对此进行了探索,他们正是借鉴斯坦因在西域揭取壁画时所用的套箱揭取法对壁画进行保护,使脆弱的壁画文物可以移到室内,便于保护和后期研究。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以后壁画保存中逐渐显露:当初作壁画背衬加固时,灌注的石膏背衬层由于多孔而吸收水分,致使部分石膏溶解向壁画表面迁移并在表面结晶沉积,由于壁画揭取后曾存放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地仗层中的土吸收水分软化膨胀变的疏松而失去粘接力,导致壁画表面层与石膏背衬层脱离并凸起,甚至起甲、粉化;石膏的韧性太差,壁画太过厚重,搬动、研究、展出极为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