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成熟阶段
2025年09月26日
(二)逐步成熟阶段
直到20世纪70年代,壁画的保护还是主要对支撑体的研究和改进方面。这一时期对壁画背部用石膏、环氧树脂和大漆等加固材料进行了应用试验,最终发现用环氧树脂做背衬有很好的加固效果。此后,用环氧树脂进行的支撑体加固技术在壁画保护与修复中广泛地应用起来。70年代大多采用环氧树脂和木龙骨对壁画进行背衬加固。例如:1971年乾陵出土的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壁画,1973年出土的三原陵前乡永康陵陪葬墓李寿墓壁画,1975年出土的富平县吕村乡房陵长公主墓壁画,1973年富平县吕村乡李凤墓。
这一时期的保护修复方法为:对揭取壁画背面泥层进行剔除。此环节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法,根据保存状况剔除至0.2~0.5cm厚度,然后用加玻璃纤维布衬和环氧树脂涂刷,再在环氧树脂上粘接网状松木龙骨(每根龙骨4cm×2cm),此方法的优点在于较之石膏加固支撑体,显著减轻了加固后的壁画重量,而且支撑体强度、韧性好于石膏,便于搬运存放等。但用松木龙骨加固后因木材干燥固形工艺没有做好,木材受潮后发生变形,使壁画随之弯曲变形,在以后的修复中逐渐淘汰了木龙骨。
对于壁画画面的保护修复工作则仍集中在清洗一般泥土和对地仗层大面积缺失部位的补全上。此外,对一些局部缺失的画面进行了艺术性修复,如对补全部分进行补色,使整个修补画面与壁画原画面色调统一,即“远看一致,近看有别”,从而避免因画面色调反差过大造成视觉上的不适。对一小部分依据的画面进行补绘,如红色的影做木构,以及地角栏框线,一些画面边缘人物及旗帜有缺损的依据残留痕迹进行了一些描绘,这样做主要是从整体性及观赏性考虑。但因涉及壁画真实性(原真性)原则争议,这方面只是做了很少的一部分尝试,此后在画面修复工作中所做的主要是画面色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