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唐墓壁画墓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1903年,英国学者A.·斯坦因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调查、发掘晋唐时期的墓葬时,从唐代墓葬中发现并获取了纸画、绢画、壁画,现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伦敦)和印度国立博物馆(新德里)。1910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被盗的韦顼墓中发现有精美的壁画,陕西人宋联奎在《苏痷杂识》中有记载,但因条件限制未能揭取入藏。

唐墓壁画大规模的发现、揭取和入藏是在1949年之后。从1950年至2010年的60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约160多座唐代墓葬中发现了壁画,其中又以陕西关中地区的发现为最多,达到130多座,占中国唐代壁画墓发现总数的80%;时间序列也最为完整,从初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到晚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涵盖了唐代近300年的历史,级别也最高,上至皇帝、贵妃、皇太子、公主、亲王等皇室人员,下至四品以上高级官吏,涉及封建官僚贵族集团的各个层面,内容也最为丰富,不仅有号墓为陵的大驾卤簿、皇后嫔妃的内宫生活、公主府内的秘史轶事、太子亲王的出行仪仗,也有外戚显贵的狩猎游玩、歌舞野宴,沿袭传统的四神天象,反映自然的花鸟山石也比比皆是。唐墓壁画的内容不仅因墓主个体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因时间的早晚而有所变化。题材内容、风格技法呈现出在初唐、盛唐、中晚唐各时期明显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出唐代社会发展的面貌,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壁画艺术发展、演变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保存有一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揭取的唐、五代墓葬壁画以及秦咸阳宫宫殿壁画。从发掘情况看,绝大部分墓葬壁画埋藏较深,环境相对潮湿,且由于多数壁画地仗材料为泥质和石灰质,极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丧失其原有强度,这对墓葬壁画的保存非常不利,致使壁画发生各种病变,如空鼓、脱落、水渍、泥渍、酥碱、粉化、生物病害、支撑体塌陷,等等。另有一些因素,如地震、农田灌溉等直接影响着墓葬结构安全,进而影响壁画安全,这些因素对壁画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而壁画原址保护在当时不现实,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墓葬壁画揭取技术。因此,将壁画揭取后运回库房保存成为当时壁画保护最好、最常用的方法。墓葬壁画在经过抢救性揭取、迁移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人为干预,加之不同时期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水平的局限性,同时,库房保管条件有限,缺乏对馆藏壁画保存环境的有效监控和调控,导致壁画又出现新的病变。夹板松动、地仗层酥粉脱落、颜料层起甲、粉化、画面裂隙,揭取壁画时所用桃胶引起的霉变,桃胶布粉化变质,桃胶布在画面留下印痕等多种病害,使揭取运回库房保管的壁画面临加速损毁的危险。以上任何因素,只要使壁画及其载体的任一结构发生改变,都会让壁画失去其原有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为了抢救这批珍贵壁画,2005年12月,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合作,编制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秦咸阳宫遗址、唐昭陵陪葬墓等壁画保护修复方案》。2008年,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该方案,并拨付专项修复经费。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根据国家局批准方案和修复经费,选取昭陵陪葬墓的韦贵妃墓、长乐公主墓、段简璧墓及三原县唐臧怀亮墓壁画共13幅计40余平方米,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技术指导下,历时4年多圆满完成修复任务。2014年4月4日,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唐昭陵陪葬墓、臧怀亮墓等壁画保护修复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保护修复方案进行,达到了项目要求预期效果,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该项目的完成,有效地抢救、保护、修复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收藏保管的部分珍贵壁画。保护修复团队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在传统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借鉴业内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创新,根据壁画的具体情况,特别对于地仗层、支撑体等采取不同的修复材料与技术。经过近几年的观察、检测,这批壁画保存状况稳定良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积累了很重要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提高了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壁画保护的整体水平及专业保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对以后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唐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报告》既是对咸阳地区多年来唐墓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的总结,又能起到抛砖引玉,加强对壁画科技保护修复研究的作用,使以后的墓葬壁画保护修复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