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货可居
乱世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人性的万国展,尽可以看到光怪陆离的世象。遭逢乱世,各人都有自己的求生之道。毕竟人总是要吃饭的,有些人可以不食周粟,宁愿抱道不屈,虽九死犹未为悔,但大多数人做不到。他们或老死南亩,或寄食于人,或混迹侯门,或巧取豪夺,各逞其行能,演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吕不韦就有自己求富贵的独特门径。
吕不韦是一个商人,从事贩贱卖贵的勾当,竟然做得很成功,家累千金,富得流油。商人的特点是从不知足,还有一个特点是富而求贵。眼下就有很多成功人士,富足之余,想起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了,以金钱开路,跻身于社会贤达的行列。在这个问题上,古今变化不大。
秦昭王四年(前303),太子薨,秦昭王便以次子安国君为太子,这就是以后的秦孝文王。安国君有许多老婆,为他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子楚就是其中一个,后被派到赵国充当人质。春秋时诸侯间有一个惯例,即两国交好,则互派公子到对方,作为互信的象征,叫作“质子”。安国君在众夫人中,最宠幸的是华阳夫人。宠幸固宠幸,只可惜华阳夫人没有为他生下一子半息。这也不用发愁,毕竟还有那么多公子。
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经人介绍认识了子楚。这也说明在古代,商人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能随意出入公卿之门,和上层人打交道。这种情况和今天相类似,商人可以和官员称兄道弟,论杯行觞。当时子楚十分寒酸,虽贵为秦公子,但秦有好多公子如他一样质于他国,花费很大,在供给上就不如别国公子那样充裕。吕不韦是个商人,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现商机。在了解了子楚的身世后,他认为子楚身上蕴藏着极大的价值,值得很好地发掘,谓“此奇货可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拜会子楚,开门见山地说:“吾能大子之门。”(《史记·吕不韦列传》,下同)子楚听后哑然失笑道:“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他觉得吕不韦是逗你玩儿——拿自己取笑。吕不韦却郑重其事地说:“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这一段对话十分有趣,两人因为相互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彼此试探。子楚本没有什么非分之想,但隐约意识到吕不韦要说什么,两个人便坐下来,做了一番秘密长谈。吕不韦侃侃而谈,分析秦国当前的形势:安国君对立太子一事迟迟拿不定主意,这对子楚来说是一个机会,但问题在于子楚排序并不靠前,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立谁为太子还是个未知数,需要努力争取。吕不韦看到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他对秦国内部情况相当了解,发现起决定作用的不在于子楚的父亲安国君,而是华阳夫人,在她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事半功倍。而要讨好华阳夫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舍得花钱。这就轮上吕不韦出力了,他有的是钱。这是吕不韦的政治经济学,典型的官商勾结。一番话下来,子楚热血沸腾,他看到了希望,也依稀展望到了未来,不禁激动得有些失态。他对吕不韦承诺道:“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这个承诺实在超出吕不韦的奢望,但吕不韦正为此而来。
吕不韦贡献了千金,这也是他的全部家底,他决心孤注一掷,做一笔前无古人的大生意。子楚用五百金购买车马服玩,广交贵族,过起“官二代”的生活;另用五百金遍搜天下奇珍异品,呈献给父亲和华阳夫人。在这方面,子楚动了一番脑子,他没有亲自面交,而是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当然这个女人也没有少得好处)。她在妹妹面前添油加醋,着实吹捧了子楚一番,倾诉了公子对父亲及华阳夫人的思念之情。“楚也以夫人为天, 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太子指安国君。一堆令人眼馋的礼物和一番令人动心的话语,打动了娇媚的华阳夫人,她竟然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初战告捷, 吕不韦又展开了攻心战。他让华阳夫人的姐姐说服妹妹:“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现在应该趁着安国君还宠爱自己的当儿,在诸公子中选择一个贤而孝的立为太子,给自己留下后路,一言而得万世之利。子楚贤而孝,夫人如能确定他为太子,他一定感激不尽,并奉养终身,还怕自己会失宠吗?华阳夫人听后深以为是,随即向安国君进言,举荐子楚为太子。她使出了女人最擅长的手段,凄凄恻恻地说:“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托妾身。”对立太子一事,安国君本来没有什么主意,既然宠姬高兴立子楚,他也只好同意。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一件本来十分渺茫的事,经过吕不韦的运作,竟然意外成功了。说明吕不韦这人不简单,其见识和控制事态的能力,远非一般商人可比。
一切都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做了秦王,即秦孝文王。孝文王之后,子楚继立,是为秦庄襄王。华阳夫人以养母身份做了太后,秦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两位太后。秦庄襄王没有食言,一俟为王就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义信侯,食邑十万户。一个商人贵为公侯卿相, 吕不韦创造了历史纪录。
吕不韦登峰造极的时刻还在以后。当初, 吕不韦娶了邯郸一个舞女,喜不自胜。舞女没过多久就怀了身孕。子楚去吕家喝酒的时候,看上了这个邯郸舞女,执意要求吕不韦割舍于他。吕不韦差点儿动怒,但想想大局,应该以事业为重,就不情愿地献了出去。邯郸舞女很有头脑,对子楚隐瞒了已孕的事实。及期,顺利生下了孩子,一个商人的骨血就这样降生在帝王家。这个孩子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司马迁有着超人的叙事能力,但在吕不韦这里说得有些过了头。关于吕不韦是嬴政的生父这一点,历来史学家都很质疑,怀疑这件事是司马迁道听途说,抱着姑言之、姑听之的态度。赵氏孤儿的曲折故事与这件事相仿,远远超出了《左传》所记,故而人们对其离奇程度生疑。大体上说,《史记》是一部信史,但其中传说、想象的成分也不少,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史记》最具感染力、最精彩生动的所在。
嬴政做了秦王之后,对吕不韦更加倚重,除了保留爵位、相位外,还尊称吕不韦为“仲父”。“仲父”相当于现在的叔父之类。这个称呼不是随便加的,历史上也不多见。齐桓公曾经称管仲为“仲父”,尊重和褒赏他对国家的贡献。后来项羽称呼范增为“亚父”,含义大致相似。
心满意足的吕不韦,现在可以惬意地享受所拥有的一切。对此,他心安理得。秦王是他的私生子,太后是他的情人,他没有理由不纵情享受。
吕不韦由富而贵,这一目标总算实现了,但他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当时,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四君子俱以养士知名,纷纷为人所效仿。为了求名, 吕不韦也开始大规模招揽人才,并给提供丰厚的待遇。慕名而来的食客多达三千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大爆炸,派别、学说层出不穷,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著述广为人推崇。吕不韦打算从事属于自己的名山事业。他分配给每个人任务,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及世界观、方法论的体会统统写下来,“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裒辑起来,竟然蔚为大观,凡二十余万言。他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吕氏春秋》,以别于孔子修订的鲁《春秋》。但这个名字也暴露了吕氏的无学。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机》,都是诸国史, 吕氏之流既非史官,所作也非秦史,命之为《春秋》稍嫌失当。不恰当的书名抹杀不了精彩的内容,这本书很有价值,经过秦火而能流传下来就证明了这点。
《吕氏春秋》编纂成功,吕不韦把它“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出处。古今大多数人对此都很赞赏,以为是精益求精的典范。其实, 吕不韦没有那么敬业,他只不过是借此宣传炒作,为的是扬名内外,反正他有的是钱。这有点儿像商鞅当年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一样,都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秦人的举动都有些不同凡响。
轻轻松松做完这件事后, 吕不韦富、贵、名就齐全了。所谓人臣之极,无以复加。他稍有空闲,就跑去和太后幽会。当今太后就是那位邯郸舞女,两人一直藕断丝连。吕不韦渐渐发现,太后对男人的欲望愈来愈强,除了自己,她还和其他男人鬼混。他敏锐地嗅到了危险。吕不韦为脱身,给太后推荐了个叫嫪毐的强壮男子。太后十分受用,经常和嫪毐在一起,还生了两个孩子。时间一长,这件宫廷丑事就传到了秦王耳边。嬴政大怒,夷族嫪毐三代,杀太后所生两子,连太后也被流放到雍地(今陕西宝鸡)。经过询问,事涉吕不韦,秦王具得情实,应该也约略了解到自己的身世。至此, 吕不韦的好日子到头了。
秦王十年(前237)十月, 吕不韦被免相,秦王命他离开京师,以文信侯的身份到河南封地去养老。第二年,秦王赐吕不韦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敕文严厉,斥责吕氏,称他无功于秦、无亲于秦,把爵位和“仲父”的称号一体褫夺,并流放蜀地。吕不韦在接踵而来的打击下崩溃了,他明白所谓君父是假,与太后发肤之亲是假,没有人敢承认这些。相反只有自己死去,才能掩盖这一切,也才能够让君王放心。吕不韦万念俱灰,饮酖自尽。这意味着他当年的投资已被消耗殆尽。
几乎和吕不韦同时,楚国还有一个人做着“奇货可居”的买卖,这个人叫李园。他名不见经传,成就不大,破坏性却不小。不同的是, 吕不韦以秦公子子楚为投资对象,以太子为赌注,李园却把自己的妹妹赌了进去。
故事还要从春申君身上说起。春申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但他和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出身不同,后三位分别是齐、赵、魏三国的公子哥儿,正宗的皇亲国戚,而春申君是辩士出身。他和苏秦、张仪一样,博学多闻。与二人不同的是,他自始至终只服务于楚国。春申君本名黄歇,最初代表楚顷襄王出使于秦,因成功说服秦昭王放弃攻打楚国而立功。两国交好,楚太子完质于秦,楚王放心地让黄歇陪同。之后楚王一病不起。消息传到秦,黄歇顿时紧张起来,太子如不能及时归国,王位就有被其他公子侵夺的危险。他找到了时为秦相的应侯范雎,诚恳请求秦国送还太子。他分析道:此时让太子回国就王位,太子一定感恩戴德,两国势必长期成为友好邦国;如其不然,楚国便会另立国君,到那时太子不过是“咸阳一布衣耳”,对秦国任何好处也没有。范雎认为黄歇所说有道理,就报告秦王。秦王的态度却有些暧昧,只同意让楚国使者先回去看看情况,回来再说。时间紧急,黄歇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让太子变换装束,乘着使者的车辆混出武关,驰向楚国,而自己留了下来。待太子走远,黄歇才主动向秦王请罪。还好,秦王没有杀他,只是打发他也回楚国。
楚顷襄王死后,太子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念黄歇辅弼有功,楚王任命他为国相,封号春申君。春申君做楚相共二十五年,时值楚国走下坡路,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屡建奇功。解邯郸之围,北伐灭鲁,都是他一手经营。楚国国力逐渐有所恢复。他所做的最为厉害的一件事,就是率领诸侯各国的队伍攻打秦国。是时,秦王嬴政派三路大军攻打诸侯,逼得各国团结起来抗秦。韩、魏、赵、卫、楚各合纵国派大军出兵于函谷关外,以楚为首领,接受春申君的指挥。这本来应该是一场像模像样的大规模战争,如果胜秦,就可毕其功于一役。可惜大家各怀心事,彼此猜忌,再加上秦国背后捣鬼,在外交上离间各国君主,使他们心有余悸,不敢带头抗秦,这也是第二战场的作用。秦军面对众敌,毫不怯阵,一击之下,六军哗然,纷纷做鸟兽散。春申君无功而返,被楚王诘责,君、相之间逐渐疏远。问题恰在这时出现了。
和吕不韦一样,春申君也有三千食客,其中一个就是李园。李园本来是赵人,避秦祸来到了楚国。他带着妹妹,一个漂亮的妙龄少女。李园本来打算把妹妹进献给楚王,但一打听,楚王没有生育能力,他就改变了主意,把目标瞄向了春申君。李园这个人善于钻营,经人介绍结交了春申君。第一次约见时,他就借口请假,过了几天才迟迟出现。他向春申君撒谎说,是因为齐王派人来和妹妹结亲,所以才误期。春申君顺便问道,亲事谈妥了没有?李园回答还没有,春申君感到好奇,就提出要见见李园的妹妹。李园巴不得如此,立刻把妹妹当礼物一样送了出去。这一见面,春申君把持不住,就和李园的妹妹成其好事,一夜之间就有了身孕。
妹妹做了春申君的女人,李园仍不满意。他的野心很大,私下里和妹妹商谋,通过她向春申君“吹风”:你在楚为相多年,得罪人不少,楚王一旦谢世,祸殃就可能不期而至。 目下之计,莫如把我进献于楚王,一旦得宠,贵为王后,你的儿子就会继承王位,到那时,连楚国都是你的,何患不测之罪呢?不愧是李园的妹妹,和乃兄一样有心计。春申君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他太想长久保有荣华地位,便未加深思就同意了。就这样,李园的妹妹顺利进入了楚王后宫。和她预计的一样,楚王对她百般宠爱。儿子出生后,即刻被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也做了王后。
待这一切成为事实,当红的不是春申君,却是舅亲李园。他出入楚宫,深为楚王倚重。面对忽如而来的富贵,李园却有些担心,他的心病正在春申君身上:他不知道哪一天这个人会把实情吐露出来,威胁他。李园决心除掉这颗定时炸弹。他私下里蓄养了一批六亲不认的死士,准备杀掉春申君灭口。
李园的这些动作并没有瞒过所有人。春申君有一个食客朱英,敏锐地发现了李园的阴谋,他对春申君说:“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史记·春申君列传》)(毋望,意为无常、非常)暗示和告诫春申君要警惕毋望之人、毋望之祸,显然这指的是李园。但春申君太有点小瞧李园了,根本不把李园当一回事。他的疏忽大意使得李园的计划得以有效实施。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照例入宫吊唁,主持后事。当他刚迈进宫门,事先埋伏好的刺客一拥而上,结果了他的性命。
春申君的骨血顺利被立为楚王,但这已经与他无关了,他全家已被李园诛杀净尽。
诗曰:
机心本为他人谋,
黄雀捕蝉在后头。
世事分明终有报,
方知罗彀[1]误白头。
【注释】
[1]彀:罗网。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