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对人说,与我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很多人都感叹人才难得,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人才就应该是完人,完美无瑕,而他们所见到的人,不是有这样的缺点,就是有那样的缺点,很少能称心如意。对人如此挑剔,最后只剩下一个人才,那就是自己。要知大千世界,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善于搏击长空的鸟儿叫声不必动听,鸣啭如铃者却短于翱翔,鱼儿只能在水里游弋,猛兽只可在山林称霸。人的智慧正在于用其长,避其短。在智者眼里,人皆有可用之处;在蠢材面前,人多一无是处。这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阵营:一方面,人才济济,纵鸡鸣狗盗之徒也乐为所用;另一方面,门庭冷落,经天纬地之才屈居人下。当初项羽起事时,各路豪杰并起,尽归于项羽掌握,叱咤风云,号令天下,锋芒所向,无不披靡。然而最终人心不固,各奔东西,要么坐地为王,割据一方,要么反目为仇,倒戈相向。张良、韩信、英布、彭越、魏豹等人尽为刘邦所有,昔日效命帐前,今日围困垓下,命悬人手。项王尚且不悟,乃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下同)令后世英雄为之击节叹惋。

项羽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不能用人却是最主要的。不能用人是因为不了解人,人非所用,用非其人,英雄豪杰纷纷弃他而去,“唯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样就丧失了人心,只剩下自己孤家寡人,不败云何!

刘邦帐下张良出身最高,是韩相之子,其余人中,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韩信是侠士,这些人都成为大将。文臣方面,大多都是追随他起事的沛县官吏,萧何是沛主吏掾、曹参是狱掾、任敖是狱吏、周苛是泗水卒史,等等。所以有人说刘邦用沛县吏治国,一县之吏也能把国家治好。赵翼总结道:“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自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廿二史札记》)一个亭长带着一群亡命无赖之徒就能夺取天下,事情也未免太简单了。刘邦取天下,是大势所趋,有一定的历史必然。但这只是一个条件,更重要的在于他能得人,人也能乐为其所用。天下英雄尽入刘邦“彀中”,何患大事不成?

所以用人的关键,首先在于识人,要能慧眼识英雄。其次在于用人,要驭人有术。这方面,刘邦深谙其道,因此能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