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作为英雄,他开辟了一个庶民时代,也成就了刘邦这样一个草莽帝王。项羽这个标志性人物,不啻是一个分水岭,意味着上古史的结束,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这样一个传奇英雄,和他曾经有过的肉割天下的辉煌,最后都如流星一样灰飞烟灭了。也许,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一如陈胜、吴广的一样,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是,没有他们的铺垫,就不可能产生汉帝国。秦王朝试图推翻“三皇五帝”的旧制但没有成功,恰好通过项羽、刘邦们的反动而实现了。历史如此严酷而有趣。明白这点,就会知道王莽的新朝改革为什么注定会失败。

项羽曾经拥有的优势是其他人都无法比拟的。从政治层面讲,他拥立楚怀王,以复楚为号,檄文天下,使各地豪强都汇聚在自己旗下。这种政治势力是包括刘邦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历史上,楚国曾经有一个楚怀王,就是屈原做卿大夫辅佐的那个楚怀王。这个楚王昏聩、懦弱,没有主见,周围又有上官大夫、靳尚之类一批佞臣,面对强秦的软硬兼施,他手足无措,步步陷于被动。最后楚王竟被秦襄王作为人质扣留,幽死于咸阳。楚人受此奇耻大辱,立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项氏叔侄利用楚人这种心理,重新拥立楚王,以复仇为志,三楚之人尽为其用。各路豪杰中,以实力论,项氏最强,加之又有楚王的旗帜,诸路豪强都心悦诚服地听从其号令。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秦被推翻。进入咸阳后,大家又拥戴怀王为义帝,听从义帝分封后,便各自高高兴兴回国就封。这是项羽起事以来事业的顶峰,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恰在这时,项羽政治上的局限性暴露出来了。他急于做王,觉得义帝是一个障碍,什么都没有考虑成熟,什么条件都不具备,就把义帝匆忙迁徙到长沙,也可以说是流放。仅于此也就罢了,他随即又命人把义帝杀掉。如此,项羽身上仅有的政治符号便不存在了。义帝一死,意味着大家地位平等,想做天子的就不只项羽一个了。听到消息,反应最强烈的莫过于刘邦。“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的表现过于矫情。袒而大哭是古礼,临君父丧方具其礼,而且临丧三日,过程庄严而隆重。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那篇告诸侯书。这篇檄文不简单,它意味着至少在道德层面上,刘邦从此成为各路诸侯新的“牧羊人”。项羽和刘邦的这个老故事,后来又被曹操和刘备分别串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直无话可说。但汉献帝一死,刘备马上披麻戴孝,号令人们共讨天下之贼。

项羽政治上的短视使他声名扫地,以至于无法承担政治领袖的责任。本来楚怀王由王而帝,已经被推到了神圣的宝座,与义帝同呼吸共命运的项王自然拥有不二法权。可惜他连摄政王都不耐烦做!缺乏政治远见,制约着项羽的前途。王霸争夺战中,项羽左讨右杀,南征北伐,却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像样的根据地。有人建议他盘踞关中,夺取天下,他却舍不得故乡,时刻想着东归。“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下同)与刘邦咸阳之争,他轻易就吓跑了刘邦。这本来是一个好机会,他却不加珍惜,弃之如敝屣。刘邦走了,去做汉王,他也就走了。东向击齐,打来打去,没有目的。

项羽在军事上的才能则优于他的政治才能。他的这种才能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学万人敌是抱负,也是器识。项羽如此自负,既表明他有雄才大略,也暴露出他性格上的缺陷。至如“又不肯竟学”,似乎预示着他做事虎头蛇尾。后人评价项羽徒具“匹夫之勇”,却也有失公允。

巨鹿之战是项羽军事上的杰作,充分展示了他的果敢勇武。秦朝大将章邯打败了骄傲的楚军,项梁在定陶之战中阵亡。秦军又以凌厉之势击赵,赵王歇顶不住,逃到巨鹿城,秦军就把巨鹿包围起来。楚怀王命令诸军解巨鹿之围,以宋义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项羽为副。大军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宋义吩咐安营扎寨,停留四十六天不进。项羽质问,宋义高傲地回答:“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宋义指挥打仗的能力有点像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楚王让他救赵,他却想坐山观虎斗,让秦、赵两军先打,待秦军实力消耗,锋芒受挫,再迎头痛击,这叫“承其敝”。他压根儿不去想秦、赵两军实力悬殊,赵军能不能够撑持。当时天寒地冻,士卒冻饥,宋义却在军营饮酒高会,夸夸其谈。这下惹怒了项羽,他愤而斩杀了宋义,引军渡漳河,救巨鹿。经过九战,打败秦军,俘虏了章邯大将王离。当时,随从救赵的十几路义军,因为恐惧秦军,都作壁上观。战斗结束,“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战斗中,义军看到了楚军的实力,而项羽的地位空前提高。巨鹿之战,是一场决定性战斗。自此,秦朝再无法组织起一支有效的力量。

巨鹿之围解,项羽一鼓作气直指章邯大军,以破竹之势再败秦军。恰此时,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指责章邯战阵不利。章邯恐惧,害怕像白起、蒙恬一样被诛,加之军粮不济,就率军投诚。这是一支可观的力量,项羽倘若运用得当,争锋天下,哪里有刘邦的余地?可惜项羽担心秦军不安、不服,就把二十万秦军悉数坑杀。在先秦史中,大规模坑杀士卒的惨事发生了两起,项羽是一次,另一次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将白起击败赵括,坑杀赵军四十万人,残酷至极。彼役之后,秦国以残暴闻名天下。白起自己也付出了代价,他因为触怒了秦王,秦王赐剑使自杀。死前白起忏悔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他说这是自己的报应。而项羽步白起后尘,从此他的队伍再也不会被称作“仁义之师”了。

残忍好杀是项羽的一贯作风。同样进入咸阳,刘邦则“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下同)赵高弑秦二世,继立者子婴,子婴族诛赵高,欲有所作为,无奈此时秦王朝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正属《诗经》所谓“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者。刘邦一旦攻入,子婴即刻投降,且奉上天子象征的玺符,以示传国与人。刘邦不愧是刘邦,既没有杀子婴,也没有冲进秦宫室抢掠,而是封府库而还军。这一做法,被后世遵循,遂成定式——凡江山易代,有见识的明主辄依此办理。一个月后,项羽也领军攻入咸阳,他的表现就大相径庭,“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他们像一伙强盗,进城后杀人放火,大肆抢掠。秦朝地标性建筑阿房宫毁在项羽手里,子婴死在项羽刀下,咸阳这座著名帝都陷为白地。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起而抗秦,是因为秦残暴天下,而现在项羽如此行为,无异于以暴制暴,从此失去了人心。反观刘邦入关,首先“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又免除秦法,吏民安堵如故,秦人争持牛羊酒食以飨军士,唯恐沛公不做秦王。其中高下之分,岂可同日而语。

项羽以英勇善战闻名,却因为残酷不仁而失去民心。他把自己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势丧失殆尽,也就把为之奋斗的王位拱手送人了。

楚军所拥立的那个楚怀王也没起到好的作用。按道理,他应该支持项羽。但这个人并不傻,他看到项羽一军独大,时刻感到威胁,就想办法削弱楚军。对付章邯,他起用宋义为主将,而以项羽为副;项羽在正面作战,他又派刘邦分兵入咸阳,而且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这些安排使项羽很被动,感觉处处掣肘。王夫之说:“怀王之不能终安于项氏,情亦见矣。救赵则命宋义,入关则命沛公,梁死羽孤,为偏裨于宋义旌牙之下,为怀王谋项者之计得矣,而抑无以服楚王之心。”(《读通鉴论》)后来项羽把楚怀王一脚踢开,也是烦透了他这一点。

除此之外,项羽自身有许多致命的缺陷,诸如多疑、颟顸、吝权等,使他的王霸事业每况愈下。当初追随他的各路诸侯,如英布、魏豹、彭越等,因为封赏不公,起而与他兵戎相向。善于征战的韩信、陈平、张耳等都弃他而去,连唯一的参谋,即他称为亚父的范增也被气走。项羽实实在在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垓下之战是刘、项之间的生死决战。此前的历次战役,刘邦几乎无一取胜,每次都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范文澜先生说:“刘项间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最后垓下一战,取得全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但这一次,刘邦胜利了,这唯一的一次胜利结束了历时五年的楚汉之争。

写到项羽失败关头,司马迁笔法顿时变得细腻。垓下之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知道自己已经穷途末路。此时帐中陪伴将军的只有美人虞姬和他的战马,遂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下同)项王悲歌,虞姬相和,部下垂泣,伴随远处隐隐传来的楚歌,项王军营笼罩在失败的气氛中。

接着,项羽纵骑突围,这最后一击虽于事无补,却是这位举世无双的英雄的漂亮谢场。当时项羽部从仅余二十八骑,他自度不能脱身,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项羽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对曾经的辉煌,楚霸王不无自豪、得意;对失败,他归之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说他“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刚愎自用也好,死不悔改也好,唯其如此,才是项羽。面对汉军数重之围,项王毫不气馁,豪气顿生,他对部下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司马迁精彩传神之笔,展现了这位撼山英雄超凡的勇气和气度。经过一番厮杀,项王不无骄傲地问部下:“何如?”人们心悦诚服地回答:“如大王言。”

突围之后,项王杀到乌江边。渡过乌江,就到他的故乡楚地,汉军就鞭长莫及了。如果项羽是刘邦,失败之后积蓄力量,以图再举,胜败还要两说。可惜项羽太脆弱,无法承受失败。他苦笑着,对横舟以待的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英雄气短,悲壮苍凉。好胜心、 自尊心两强的项羽, 自觉无颜以对江东父老,宁愿置自己于死地也不愿过江。实际上,即使渡江也于事无补,因为此时,楚地已被英布攻占,楚军后路已被切断。项羽把自己的坐骑托付于亭长:“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英雄赐马,悽怆无奈。放弃了归路的项王,命令仅余的部从下马,与汉军短兵相接,他是决心玉石俱焚了。击杀数百汉兵,项羽身被十余创。当他看到汉军中有一个故人时,一刹那间,他放弃了鏖战,放弃了自己。项羽对故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遂自刎而死。可怜项羽死后,大将王翳取其头,其他人争相哄抢项羽尸体,数十人火拼致死。最后有五个人各抢得一部分,这五个人都被汉王封侯。

项王死后,楚余地皆降汉,独鲁地坚守不屈,为其坚守死节。汉军持项羽头视鲁,鲁父兄乃降。至此,汉尽有其地。

司马迁曲尽其笔,详细描述了项羽从失败到自杀的全过程,也把他对这位千古英雄的敬意表达无遗。不以失败论英雄, 自司马迁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