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人者明, 自知者强。汉高祖刘邦以知人善用卒取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下同)信用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凭用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祗任韩信。刘邦“三不如”成就了自己千古名君的地位。知人善用,是刘邦的看家本领,但刘邦的能耐绝不仅于此。他具有常人所不备的洞察能力。班彪说:“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悟戍卒之言,断壮士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举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王命论》)此言对刘邦说得比较全面。集数十年征伐混战,刘邦独具慧眼,他视别人为猎骑、鹰犬,韩信、英布、魏豹、彭越一个个都被他轻松击垮,平乱治世的经验练就了他见微知著、探赜索隐的超人本领。刘邦死前,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史记·高祖本纪》,下同)刘邦说:“曹参可。”问其次为谁,说:“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对他这几个大臣十分了解,认为王陵虽然可以继曹参为相,缺点是有些憨直,缺少心计,陈平正好可以弥补。陈平虽然多智,却威望不够,难以独立支撑局面。周勃持重宽厚,却缺少学问,但能安保刘姓天下,以后可以让他做太尉。吕后复问其次,刘邦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刘邦这段话,如果非司马迁臆猜,足可令吕后及我们大跌眼镜,真神人也!以后曹参、王陵、周勃、陈平先后为相,大概就是遵刘邦遗嘱。“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句话很让人费解,难道刘邦预知吕后之乱乎?刘氏有所不安乎?“此后亦非而所知也”这话大可玩味,言外之意颇多。
知事之所向,见事之未发。周公所以为《易》传,孔子所以作系辞,是古代先贤最推崇的智慧。刘邦能做到这点,不啻为千古不易之明君。
关于荐贤任能,《史记》中又记一事。齐名相管仲死前,齐桓公问谁可继任。管仲说:“知臣莫如君。”(《史记·管仲列传》)桓公倾向于三个人,即易牙、开方、竖刁,说他们对自己忠心耿耿,可托付大事。管仲皆以为不可,认为这三个人都是桓公的近臣,靠自己的小聪明赢得欢心,但比之于栋梁之臣甚远。易牙把自己儿子杀了烹肉,献给齐桓公,桓公以为忠,管仲以为其“杀子以适君,非人情”(《史记·齐太公世家》,下同)。竖刁这个人为接近桓公, 自阉而入宫,管仲以为其“自宫以适君,非人情”。开方则“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亲”。这个人如何背亲适君,《史记》没有详说,无从得知,大约在君亲的选择上,缺乏忠孝节义吧。管仲死后,齐桓公一意孤行,任用了这三个人。三人交互为乱,以致齐桓公被困于宫中,病饿而死,两个月未葬,尸虫流于户,惨然!
此段对话,足可见管仲狡猾。“知臣莫如君”,实在是顾左右而言他。大概管仲眼里齐国无人可相,虽否认了易牙、开方、竖刁,却也未推举哪个。齐国之乱,管仲理应担责,所以孔子并不喜欢他。
和刘邦相比,齐桓公、管仲之高下彰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