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甘肃蓝皮书”从诞生至今,已走过了十二个春秋,从最初的《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两本,发展壮大到现在基本涵盖哲学社会科学门类、能全面反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蓝皮书,其社会影响力也由最初的甘肃省社科院科研平台发展成为如今的甘肃省内智库的第一品牌。“甘肃蓝皮书”的诞生与发展,充分展现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向现代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智能智库转型的创新历程。
“甘肃蓝皮书”是我院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以及甘肃省委下发的《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4]33号),探索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路径,倾力打造发挥智库功能为甘肃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的战略平台。《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标志着“甘肃蓝皮书”的正式诞生。截至“十一五”末,“甘肃蓝皮书”规模已由原来的2种增加到5种,覆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县域等研究领域,成为甘肃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成为省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非常重视的进行民主决策、参政议政、科学研究和认识省情的重要参考书。
“十二五”期间,省社科院又确定了“拓展合作领域、扩展编研规模、壮大编研队伍、提升编研水平、加强成果转化”的蓝皮书编研思路。我院首倡西北五省区社科院联合编研出版“西北蓝皮书”,这一倡议得到了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社科院的一致赞同,2011年首部《中国西北发展报告》诞生。“西北蓝皮书”的编研和出版发行,使我院系列蓝皮书的研究拓展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主要区域。
从2014年起,我院持续发挥“甘肃蓝皮书”品牌效应,拓展与省上重要部门和市州的合作。在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舆情、县域5本蓝皮书的基础上,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酒泉市政府、省商务厅先后合作,编研出版了《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酒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甘肃商贸流通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加上参编“西北蓝皮书”,形成了“5+4+1”的蓝皮书编研格局,为我院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6年,我院计划建立5个县级蓝皮书数据观测点,目前已建立并启用4个,这使得“甘肃蓝皮书”的原始数据收集有了自己的渠道,进一步提升甘肃蓝皮书的自主性、原创性与权威性。“甘肃蓝皮书”已经成为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甘肃智库的第一品牌、甘肃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品牌、甘肃文化领域的标志品牌、甘肃一些重要行业及市州工作的展示品牌。
目前,“甘肃蓝皮书”形成了稳定规模、稳定机制,提升质量、提升影响的“双稳定、双提升”编研理念。始终坚持基本编研理念和运行机制:一是始终坚持原创,注重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坚持研究在先,编写在后,在继承中创新,注重连续性;从源头上抓质量,注重可靠性;在深入研究上下功夫,注重科学性;在服务上抓效果,注重影响力。二是始终坚持追踪前沿,注重选题创新。追踪前沿就是让专家学者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通过蓝皮书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指导,显示社科专家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实力,提高蓝皮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始终坚持打造品牌,创新编研体制机制。十二年来,我们始终把蓝皮书的质量看作蓝皮书的生命线,组织有研究能力的专家开展深入研究,向社会提供事实根据充分、分析深入准确、结论科学可靠、对策具体可行的权威信息与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能定位和重要作用。作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发挥好决策咨询、咨政建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目前,我院正全力实施和深化打造特色新型智库的“33971”工程,积极构建发挥甘肃省委、省政府智库、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长效机制。“甘肃蓝皮书”作为我院打造陇原特色新型智库的核心载体,也将开启服务甘肃省委、省政府决策,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新航程。
在“甘肃蓝皮书”的成长历程中,凝聚着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关心,饱含着与我们真诚合作的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酒泉市政府、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浸润着读者出版集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新闻媒体等同仁们的辛劳、奉献和智慧。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甘肃蓝皮书”将继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成为更有价值的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考书,成为更多读者喜欢的科辅读物,成为让编研者有更多获得感的科研成果。
此为序。
王福生
2017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