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植物也有家?植物也有性?答案是肯定的。

或许这个答案已经是一个常识,众所周知;或许大众只是知其然,并不一定知其所以然。

何也?

这里的“家”不是指像动物那样由父母、孩子组成的家庭,而是分类学上的一个单位,我们把它叫作“科”,它的英文恰好就是Family。大家都知道月季和玫瑰,不过很多人不能清楚地区分两者,因为它们长得很像,甚至人们常把月季当作玫瑰送给心爱的人。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像呢?因为月季和玫瑰属于同一个“家”,它们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就像一个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一样,都会有点像。月季、玫瑰所在的“家”,我们称之为“蔷薇科”,这是一个大家庭,包括好多人们熟知的植物,如梅花、桃花、樱花、海棠花等,它们或多或少都有点像。

正因为同属于一个家庭(也就是分类学上的“科”),它们就具有亲缘关系,而亲缘关系的形成往往与“性”是分不开的。

具有雌雄两性是地球生物的显著特征。尽管植物与动物在外观上有巨大的差异,但在生命的延续上都主要是依靠两性繁殖来实现的。与动物两性的发育、成熟、交配、孕育、生产相似,植物也有类似的过程,承担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器官就是植物的花。

因此,植物不仅有“家”,而且有“性”。“性”是维持“家”稳定的基本因素,也是保证植物千姿百态、此花不同于他花的关键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的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漂亮、美丽的花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象征。与动物明显不同的是,作为植物的性器官,花是充分外露、尽情展现的,在完成植物延续后代任务的同时,也展示了自身的艳丽、妩媚和妖娆,并让人们盼着它、亲近它、喜爱它。无论春夏秋冬、早晨晚间,也不管室内室外、山野庭院,当形态不同、色彩各异的花次第盛开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也会愉悦起来。在数码技术和照相设备不断进步的当下,人们欣赏和记录花的美丽变得愈加便捷和恒久。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植物的花有的相似,有的相异呢?不同的植物的花里面究竟有些什么秘密呢?植物的这一“家”与那一“家”是依靠什么区别开来的呢?可能很多人会说,花的组成不就是“外面是花瓣,里面是花蕊”嘛。这样的回答实在太过简单化了,花的构成远不止平常人们看到或了解的这么简单。花的内部其实是有点复杂的,当我们剖开一朵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构造很神奇,并且还有点神秘。

本书试图通过我们撰写的文字和拍摄的照片,特别是微距尺度下的照片,向人们揭示植物家族的“性”奥秘——人们肉眼看不到的花的隐秘。

生物微距摄影是老一辈植物学家、华东师范大学马炜梁教授开创的。马先生在他的《植物的智慧》一书中这样写道:“微距摄影不同于一般摄影,也不同于显微摄影,因为想拍摄一般的物体,只要用照相机就可以了;小于1 平方毫米的微小的东西用显微镜拍摄也能做到,大小介于两者之间的物体就要用微距摄影才能解决问题。对于从事生物学的人来说,这样大小的物体是经常碰到的,尤其是花朵的雌雄蕊和子房的结构、昆虫的附肢等。这些器官正是确认生物自然地位的重要部分。”前不久马炜梁先生主编出版了《中国植物精细解剖》一书,书中汇聚了马先生数十年植物分类解剖的观察研究成果,并用微距摄影的方式表达。除马先生之外,国内其他人关于生物方面的微距摄影作品并不多见,权威的电子版《中国植物志》虽为记载的植物配上了精美、清晰的彩色照片,但微距水平的照片极少,即使有,也多是出自马先生之手。马先生的两本专著是我们写作本书最好的指导,但本书不同于马先生的专著,也达不到马先生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宗旨是科普,以普通读者和花卉爱好者为主要对象,内容上以图片为主(特别是微距图片),我们精心选取了近300 幅真实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图片,配上适当的科学性、趣味性文字和注解,向广大读者揭示植物性器官(花)的奥秘。

本书的两位作者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学习经历。作者之一陈坚从事植物分类学的教学、研究很多年,解剖并记录了数百种植物的花,对不同植物的花有着充分而又翔实的一手资料。另一位作者毛慧芬,从事生物学教学30 余年,上课之余还是一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对于植物花卉的拍摄有丰富的经验且技术精湛。本书的创意是毛慧芬在九段沙野外考察、摄影的基础上萌发形成的。我们合作此书也可以说是不忘初心:陈坚目前主要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学,植物分类是业余的“专业爱好”;毛慧芬现已退休在家,花卉摄影成为其具有专业背景的重要活动,但植物分类学是我们大学学习经历的共同起点。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科学地、艺术地展现植物家族的性奥秘,努力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境。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陈 坚

上海市鲁迅高级中学 毛慧芬

2020 年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