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凋揉酵焙出红茶——红茶之深交
【教学目标】
1.熟悉并了解红茶的制作工艺、选购及储藏方式。
2.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红茶的加工工艺和储藏方式。
2.了解红茶的加工工艺与茶叶品质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凋揉酵焙出红茶——红茶之深交》、茶具、红茶若干种。
2.学生准备:分组,搜集红茶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红茶之所以具有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了解一下红茶独特的加工工艺。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凋揉酵焙出红茶。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红茶已有的认知,通过交谈,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红茶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红茶的制作工艺。
课前,同学们分小组搜集了关于红茶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下面咱们就分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因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加工制出的茶叶的水色和叶底均以红色为主调而得名。
发酵,俗称“发汗”,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征的关键性工序,也是红茶制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在于,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减少茶多酚,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同时增加香气物质。
发酵一般是将揉捻叶放在发酵框或发酵车里,然后进入发酵室发酵。发酵要满足茶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聚合反应所需的适宜温度、湿度和氧气量。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红茶制作工艺的相关知识和课上汇报交流,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红茶的选购。
按照品质优劣,红茶可分为优质茶、次品茶和劣质茶三种。凡品质特征符合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要求的,可视为优质茶;污染较轻或经一定技术手段处理得到改善的茶,即为次品茶;带有严重的烟焦、酸馊、陈味、霉味、日晒味及其他异味者,尤其是受到农药、化肥污染的,称为劣质茶。品鉴红茶,需要综合借助手、眼、鼻、口等感官系统。
3.红茶的储藏方式。
(1)铁罐储藏法。
选用市场上供应的马口铁双盖彩色茶罐作为盛器。储存时,罐要装实装严。这种方法,采用方便,但不宜长期储存。
(2)热水瓶储藏法。
选用保暖性良好的热水瓶作为盛具。要装实装足,尽量减少瓶内空气存留量,做好密封。由于瓶内空气少,温度稳定,用这种方法保存效果比较好,且简便易行。
(3)陶瓷坛储藏法。
选用干燥、无异味、密闭的陶瓷坛,用牛皮纸把茶叶包好,分置于坛的四周,中间嵌放一包石灰袋,上面再放茶叶包,装满后,用棉花包盖紧。石灰袋隔1~2个月更换一次。这种方法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茶叶品质。
(4)食品袋储藏法。
先用洁净无异味的白纸包好茶叶,再包上一张牛皮纸,然后装入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内,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出,随即用细软绳子扎紧袋口。再取一只塑料食品袋,反套在第一只袋外面,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压后再用绳子扎紧袋口,最后把它放入干燥、无味、密闭的铁筒内。
(5)低温储藏法。
方法同食品袋储藏法,最后将扎紧袋口的茶叶放在冰箱内。温度控制在5℃以下,可储存一年以上。此法需防止茶叶受潮。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红茶的选购和储藏方法,增强学生对红茶的辨识度,了解红茶储藏的小窍门。
(三)动手实践,感悟了解
教师为学生提供原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辨别红茶的品质。
(四)交流总结,深化认识
1.学生汇报实践感受。
2.教师总结。
红茶是一种完全发酵茶,独特的发酵工艺让这种茶具有浓郁独特的香气。它性温、去寒、暖胃,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相信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革新,红茶的加工工艺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制造出更多让人回味无穷的新品红茶。
(五)生活建议,品味体验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着辨识家中红茶的品质,并与父母交流红茶的储藏方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本课学到的红茶的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
课件:《凋揉酵焙出红茶——红茶之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