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 白鹤滩工程地质三维统一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025年09月26日
8.4.3 白鹤滩工程地质三维统一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由于白鹤滩坝址包括3个不同的坝段,研究区域范围较大,为了保证模型精度,在进行地形建模时将其分为3部分,依次对应3个坝段所在的区域。白鹤滩工程地质三维统一模型如彩图8.15所示,该模型主要包含13个不同的岩层、河床覆盖层、21个规模不等的断层(其中跨河断层5个)、62条破碎带、23个层内错动带、风化卸荷界限(弱风化上段、弱风化下段、微风化和强卸荷、弱卸荷)、地下水位面,以及大坝、中坝址地下洞室群等水工建筑物。
基于此模型进行一系列典型的地质分析,主要内容有:彩图8.16所示典型的工程地质剖切分析,包括Ⅰ—Ⅰ和Ⅴ—Ⅴ横剖分析、高程827m平切分析,以及沿中坝址拱坝轴线、主厂房轴线的剖切分析图;彩图8.17所示中坝址方案两岸地下洞室群地质模型的一系列分析。
白鹤滩上、中、下3个坝址所构成的地质研究区域全长约5km,基于有限的地质勘测资料和解译成果,在此大范围内重构白鹤滩坝区三维地质模型,为各方案的地质分析提供了较完备的信息平台。以此模型为基础,针对各方案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水工建筑物布置,进行一系列三维地质分析,一方面能够辅助地质人员进行重型勘探布置,提高工程地质工作的效率和精度,有助于地质工程师预测分析地质信息在研究区内的空间位置及其关系;另一方面能满足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分析地质问题的需要,快速提供设计方案变更的地质剖面分析,及时提交数字化成果。因此,白鹤滩多方案坝段的三维地质建模与分析为最终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