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 阿鸠田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8.8.2.1 地形地貌
阿鸠田工程枢纽区山势陡峻,山顶高程为1700~1800m,谷底高程为877~1315m,相对高差为400~900m,属典型的中山狭谷型河谷地貌类型。开发河段长约10km,苏帕河总体自西向东流,呈蛇形弯曲,上游乌泥河口水面高程约为1315m,下游阿鸠田河口附近水面高程约为877m,天然落差438m,河流坡降较大,平均坡降约4.5%,水流较湍急。河谷两岸地形基本对称,多呈V字形,地形坡度多在30°~35°之间,局部为40°~50°。河道一般较狭窄,宽约20m,局部大于40m,多有Ⅰ级阶地分布。
两岸沟谷发育,切割较深,且多具长流水。左岸较大沟谷有帮龙河、石头沟、松坡田沟、常安桥沟、大水河及饶家田沟;右岸为乌泥河、陡崖沟、竹寨田沟、三家村西沟、龙塘沟、大竹洼沟及阿鸠田河。沟谷间多为与河段近垂直的长条形山脊。
阿鸠田工程整体区域及引水长隧洞区域三维数字地形如图8.12所示。
图8.12 阿鸠田工程区域三维数字地形
(a)整体区域地形;(b)引水长隧洞区域地形
8.8.2.2 地层岩性
枢纽区主要出露下古生界寒武系变质岩系和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期酸性侵入岩。寒武系变质岩分布于枢纽区东部;侵入岩广泛分布于枢纽区,与变质岩呈侵入接触,接触带位于厂区一带。第四系松散层广泛分布于整个枢纽区。现将出露地层岩性按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寒武系中、下统公养河群上段第二层()。浅褐、褐灰、深灰色薄—厚层状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及石英砂岩,局部夹云母片岩,少量长英岩脉侵入。厚度808m,出露不全。主要分布于厂房枢纽区和隧洞线末段。
(2)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期黑云母花岗岩(-
):灰白、黄褐色,粗粒结构为主,块状构造。厚度大于1000m,广泛分布于枢纽区大部。
(3)第四系覆盖层(Q4)。枢纽区第四系地层分布较广,覆盖率达60%~70%,厚度约0~20m,,按其成因类型可细分为:
1)残坡积层(Qedl)。碎石质砂质粉土,厚度0~6m。广泛分布在两岸缓坡地带。
2)泥石流堆积层(Qsef)。漂石及砂质粉土混杂堆积,厚度5~20m。分布于帮龙河两岸及乌泥河局部地带。
3)崩积层(Qcol)。碎、块石质粉土,厚度2~10m。分布于陡崖下。
4)滑坡堆积层(Qdel)。块石、砂质粉土混杂堆积,厚度2~3m。分布于坝址右岸。
5)洪积层(Qpl)。漂石、块石及砂质粉土混杂堆积,厚度2~20m。分布于各大冲沟口及陡坡山麓。
6)冲积层(Qal)。砂、卵砾石夹漂石,厚度0~8m。分布于河床及坝址上游两岸阶地上。
7)人工堆积层(Qs)。碎、块石质粉土,厚度0~2.5m。分布于右岸公路沿线。
8.8.2.3 地质构造
枢纽区地处三大构造体系复合地带,地质构造发育,其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破裂。按结构面的规模大小将构造划分为4级,见表8.14。主要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最发育,其次为近南北向;较大规模的断层往往控制河道和河谷水系的发育方向。
表8.14 枢纽区断裂结构面分级表
枢纽区大部为花岗岩侵入体,仅在厂区以南60m变质砂岩内分布一小背斜,背斜轴走向N60°E~N80°W,长约400m,舒缓式,北翼倾角∠45°~48°,南翼倾角∠30°~40°。
8.8.2.4 岩体风化卸荷
根据平面地质测绘及钻孔、平硐揭示,枢纽区两岸岩体风化程度较为强烈,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较大。其风化规律为:沿较大断层带岩体风化最深,全、强风化垂直埋深50~60m;斜坡缓坡地带岩体风化较深,全、强风化垂直埋深40~50m;沟底及河床岩体风化较浅,全、强风化深度小于10m;变质砂岩抗风化能力相对比花岗岩强,风化较浅。坝址河床冲积层下即为弱风化岩体,弱风化下限埋深小于10m;两岸基岩露头基本为强—弱风化,强风化下限埋深5~15m,弱风化下限埋深5~25m;引水隧洞地带强风化下限埋深30~60m,弱风化下限埋深40~110m;厂区强风化下限埋深0~20m,弱风化下限埋深10~40m。
枢纽区岩体卸荷较为明显,根据平硐资料揭示,一般水平卸荷深度为20~30m,局部可达40~50m。卸荷裂隙主要沿陡倾节理发育,局部与短小缓倾节理组合追踪发育。地形越陡,卸荷深度越大。坝址左岸卸荷裂隙发育水平深度为5~10m,右岸为20~30m;卸荷裂隙张开宽度多在1~3cm之间,泥质或碎石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