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观看范式蕴含了特定时期的“所知的东西和所信仰的东西”,也就是布迪厄所说的“作为信仰的空间的生产场”,它深刻地反映出与特定时代和文化相适应的眼光。本书正是从这些范畴的相互关系中展开的,思考媒介化观看的发展轨迹和演进路径。当代社会“技术化观式”成为观看范式的基本趋势,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高科技视觉文化产品和电子媒介图像,各种新媒介的介入使图像以更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生活,从而对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观看范式正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指向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可以说,观看媒介重新塑造了人类的视觉经验。技术的演进和观看范式的相互影响使得观看潜藏的意义开始显现,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和议题。本书主要通过考察媒介技术的演进导致观看范式的性质和特征的一系列变化,研究观看行为是如何从自然属性一步步过渡到机械属性的。本书通过总结新的观看范式呈现出的种种规律,研究在这个大的变革下,人们的观看方式和感知方式的转变。

观看作为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与心理活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息息相关,视觉文化研究的切入点涉及诸多领域,学术分支多元,研究脉络比较分散、片段,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这个在前文的背景介绍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书从与媒介化观看联系较多的几个领域入手,希望在不同学术思想交集处,以不同角度审视观看行为。由于本书是从观看这一角度进入的,探索视觉文化研究,所以首先要在宽泛的视觉文化领域里确立视觉艺术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因为摄影的发明和电影的诞生,使得人类的视觉范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引起了理论家的关注。1913年,匈牙利学者贝拉·巴拉兹发表了一系列理论专著《视觉与人类》《可见的人类》《电影的精神》《电影美学》,呼吁人们对视觉文化的关注。1936年,本雅明发表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部论著提出了非常新颖的观点,反思了媒介技术对受众审美的影响。这种方法论为其后的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20世纪60年代后,视觉问题摆脱了单一的艺术或媒介视角,走向了泛文化视野、多元方法的新格局。海德格尔的哲学、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鲍德里亚的社会学、拉康的精神分析学、麦克卢汉的媒介传播等与视觉和观看相关的内容,都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本书的理论基础。

本书在撰写期间,笔者曾大量借鉴国外的视觉文化研究,特别是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因为这方面的研究侧重媒介技术对视觉性的影响,尤其强调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主体建构等多维度的社会批判和反思。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的《拟像与拟仿》、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等都为本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一般停留在介绍的层面,很少有深度的研究性专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的《视觉文化的转向》,该书以理论联系国内的媒体状况探讨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义。作者着重分析视觉文化出现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根源,对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进行反思,从而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复杂的文化含义。此外,他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以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聚焦中国当下独特的传媒景观,考察了当代传媒的文化现象。书中涉及了诸多电视栏目、电影和视频的实例。吴琼编著的《视觉文化的奇观》,提出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视觉”的研究,更是对“视觉性”的文化学研究,是以后现代视角对“视觉性”进行质疑,是对当下“奇观”社会的描绘。编著者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做了梳理,主要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1)视觉何以成为一个哲学问题?(2)当下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奇观化”景象,在这个文化表征下探讨“视觉性”的意义和重要性;(3)在文化研究的语境内重新思考了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段炼编著的《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选译了当代西方视觉文化研究关于视觉艺术的很多重要文献,让笔者由此窥视西方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的整个发展进程和变化趋势。就论文方面,本书在撰写中也考察了很多,集中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化研究》《电影艺术》《现代传播》这几本杂志上。在众多研究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有周宪、张晶、金慧敏、吴琼等。很多论文相当具有启发性,比如周宪的《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汪振城的《媒介变革中的文化转向与审美位移》、高字民的《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等。在这些论述当中,学者们明确地提出了视觉范式的概念,并对文化史上视觉范式的样态做了很多分析与研究,这些文章成为本书鲜活的理论资源。

通过大量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目前当下国内对视觉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视觉文化的本质属性、学科特征以及谱系研究;(2)对视觉文化考察、研究的方法;(3)视觉范式的历史演进;(4)视觉政体的形成与发展;(5)视觉文化对文学、文艺学的挑战;(6)审美文化与图像文化之争;(7)景观社会中图像的拟像与仿真;(8)视觉快感下的视觉暴力与眼球经济;(9)视觉文化与现代性、后现代性;(10)视觉符号与视觉语言的建构;(11)视觉素养;(12)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美学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先贤大哲、专家学者都在各自领域对视觉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思索,为我们去理解观看、视觉文化、媒介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材料和系统的研究。但是,就观看范式、媒介演进和新媒体环境三者之间所存在的事实关联和理论关联而言,还没有人从这一角度切入做深入的整理和分析。此外,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存在理论涉及广、体量庞杂等问题,过多的研究都是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的争论;相反,对一些核心概念的梳理以及基本理论的建构却相对匮乏,特别是对于观看范式的研究,目前集中于从摄影、电影、电视等媒介出发,单一地对各种影像审美机制做一些具体的批评和分析,对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和美学逻辑的建构,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亟待完善。有鉴于此,本书以观看范式的媒介化演进为线索,力图找寻新媒体环境下人类观看范式的嬗变以及其内在逻辑,以求在当代视觉文化理论建构方面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观看范式概念的提出,在学理上有三个渊源:第一个渊源,观看在文化中占据非凡地位,当代的哲学表达与思想论辩,往往与观看行为相联系,观看问题对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渊源在于观看范式概念的提出,这一概念契合视觉文化的当代性,即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对视觉文化的关注和对视觉观看的研究不再仅仅限于视觉对象——造型艺术的狭小领域,而是把以“观看方式”为主导的各种复杂因素都考虑进去;第三个渊源则是观看史和媒介进化史之间的伴生关系。我们可以说人类的观看史就是一个被媒介化了的过程史,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视觉转向,新媒体技术在媒介上的运用,使得一个真正的“机械性观看时代”全面到来。

本书将三个渊源综合,侧重于从审美角度研究新媒体环境下观看范式的变化与发展,以期从更具体的层面把观看范式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第一章是将媒介技术形态演进的历史作为切入点,探讨媒介技术发展对观看范式的影响,探寻观看行为在媒介演进过程中的变迁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关系一直在发生改变,数字技术对人们的时空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章以此为切入点,研究人们是如何在时空的无限性中追求视觉的功能,加大视觉和时空的沟通与联系的。在被媒介化的观看过程中,人已经不再是原初意义上的人。正是基于此,本书第三章的研究重点从当代电子媒介的技术文化逻辑入手,探讨媒介对观看共同体内部诸因素——观看主体、心理接受、审美意识等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第三章的论证,我们看到,每一种“观看方式”的改变都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本书始终贯穿的基本思路就是对视觉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所以在第四章,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化观看的特点进行梳理和界定,从符号化到数字化,从虚拟化到数据化的发展过程,考察媒介化观看发展到今天,它所呈现的模式、关系、影响等一系列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与变化。最后,本书通过反思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所面临的一系列观看困境,批判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观看主体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失衡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营造和谐的观看方式和提高观看素养的倡导。这种思考或许也有助于我们实现媒介化观看新的革命,有助于我们走出视觉文化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