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结语

本章结语

卢梭认为仪器越精巧,人类的感官就越蠢笨;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制度之下,人们听与看的能力都被损毁了;霍克海姆则说,随着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各种视觉机器的日益敏锐,个体的感受却趋于更瞎、更聋了,感官越来越缺少反应的能力。媒介技术的进步既是眼睛的胜利与狂欢,人们的视觉经验似乎更丰富了,但也同时宣告了眼睛的消逝与死亡——人们不再以肉眼去亲近事物。机械之眼的出场标志着肉身之眼的出局。视觉机器取代感官体验,双目的裸视能力被放逐,形成了技术性视观。对真实的认知都来自中介的翻译和预设。过去以自然之眼瞩目世界,如今世间万物被技术中介过滤后交付双眼,通过媒介对现实的摄取和显现,视觉被重新规范和设定。世界变成图像,时间的纷繁芜杂变得简单和趋同,因为视觉机器只提供某一片段或某一视角,现实的丰富多彩被编码为光点和字符,电脑把万物转换为像素。大众的视觉经验变得单一和趋同。技术构筑对现实的理解同时消弭了差异,强调同一的特性,媒介化的观看变得似乎很多元,但是更单调一律。德国哲学家布鲁门博格在《光作为真理的隐喻》一文中把现代社会比喻成为夜的空间,媒介的观看排除自由视见,人们回到了柏拉图的洞穴之中。媒介似乎延伸了人类的感官,但并不是自由的保障,视觉文化流行的背后却反映出观看能力的丧失,我们的观看出现了严重偏差,是时候从技术的狂热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观看媒介技术对眼睛乃至人类生活方式的异化。

海德格尔说,现代科技是我们的天命。天命(destiny)并不是宿命(fatality)。对于媒介技术进步带来的图像化生存方式对我们生活的侵袭,我们不是无法抗拒,而是要主动地将人类眼睛从视觉机器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否则在被图像包裹的虚拟世界中,真实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存在感会越来越弱,我们被自然赋予的知觉与感受能力也会越来越衰退。

对于媒介化观看带来的新的生存方式——虚拟生存,我们应该认真考察其中所昭示的意蕴,我们应该看到,观看的困境其实是后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存困境。我们质疑观看范式被媒介化,其实是质疑对科技理性盲目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反思我们在赛博空间的种种困惑,其实是想在虚拟和现实中过得更真实和美好。我们相信,在当代文化图景当中,对观看范式的研究和反思或许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实现生活方式新的变革,在对媒介技术的利用和推进的过程中,恢复先前弥漫于生活世界的人性化氛围,找回人类的主体性。

【注释】

[1]吴琼,杜予.上帝的眼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4.

[2]西卡尔.视觉工厂[M].杨元良,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封底.

[3]赫拉克利特.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

[4]赫拉克利特.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4.

[5]黄鸣奋.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66-183.

[6]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J].社会科学战线,2002(4):93-98.

[7]VOLLI U.Thescreen-general equivalent of contemporary Art[M]//Vertigo:a century of multimedia art from futurism to the web.Skira:Museod’Arte Moderna di Bologna,2008:263-268.

[8]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249-261.

[9]Debord,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4.

[10]蒋索,邹泓,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114-123.

[11]斯劳卡.大冲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8.

[12]斯劳卡.大冲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00.

[13]斯劳卡.大冲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1.

[14]孙周兴,高士明.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42.

[15]ROBINS K.The virtual unconscious in postphotography[M]//Electronic Culture:Technology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New York:Aperture,1996:154-164.

[16]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吴美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88.

[17]斯劳卡.大冲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7.

[18]CONSTANCE L H.Illusion and tragedy coexist after a couple dies[J].New York Times,1990(1).

[19]JEAN B.Selected Writings[M].214.

[20]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

[21]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56.

[22]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1.

[23]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1.

[24]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

[25]斯劳卡.大冲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89.

[26]斯劳卡.大冲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66.

[27]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29.

[28]申克.信息烟尘[M].黄焙坚,朱付元,何芝江,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36.

[29]米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M].范海燕,胡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31.

[30]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911.

[31]斯劳卡.大冲突[M].黄锫坚,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66.

[32]徳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