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在所有感官中,眼睛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视觉化生存”的时代特色所决定的。在这个视觉转向的时代,一切关于创造、传播和接受的活动都为模拟机器和数码机器所支配,观看被媒介化了。视觉文化的历史演进充分说明,视觉文化发展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之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视觉文化的变化。

本章所探讨的媒介技术的进步包含了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其一是人们观看物象或图像的技术——我们以何种方式或观念用肉眼来观看(透视法、单眼机制);其二是图像制作和生产的技术;其三是图像传播的技术。所谓“化”是指过程的意思。观看媒介化,是指视觉日益摆脱肉身的沉重,变得更加机械化和形式化的过程和趋势,这种趋势也使观看变得更加标准和规范。媒介化的观看使观看者的感官借助于各种媒介而得以不断延伸,是一种依靠特定的机械装置而获得的技术化观看,并且日益成为大众媒介时代人们主导性的观看方式。梳理观看媒介演进的历史之后我们发现,媒介的发展使观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并延伸到心理、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观看是一步步如何被媒介化的。正如奥地利学者威博尔在其论著《作为界面的世界:趋向背景控制的事件世界的建构》中所说的:“艺术在产业革命之下的转变不仅导致基于机器的艺术,而且导致基于机器的图像生成和由机器支持的视觉。”

本章从媒介的演进和技术的发展这一角度进入,解析人类视觉文化不同时代的特征,通过视觉技术的考察来揭示相应的视觉观念的建构,同时也希望通过阐发特定历史时期的观看范式来把握与之相对应的视觉技术出现的历史必然以及与视觉观念的逻辑关联。

基于新媒体技术支持的观看是一种被媒介化后的观看。作为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它的内涵和外延更开放,综合性更强。这种观看涉及以下诸多方面:新型的观看体验(超文本以及数字特效带来的奇观化影像)、对赛博空间的接触和感知方式(虚拟现实所营造的沉浸性和交互性)、观看的主体身份的变化等,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我们具体论述。

【注释】

[1]海德格尔.柏拉图的真理学说[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5.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87.

[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4.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83.

[5]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8.

[6]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8.

[7]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8.

[8]JOHN B.Ways of seeing[M].New York:Penguin,1972:16.

[9]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1.

[1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6.

[11]ROSALNID K.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s and other modennist myths[M].Cambridge:MITPress,1988:107.

[1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7.

[13]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3-54.

[14]桑塔格.论摄影[M].刘大基,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15.

[15]桑塔格.论摄影[M].刘大基,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32.

[16]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王斑,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217.

[17]莱文森.软利器[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1.

[18]阿恩海姆.电影作为艺术[M].杨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5-16.

[19]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M].刘萍君,汪晴,张禾,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7.

[20]CHRISTIAN M.The imaginary signifier: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M].London:Macmillan,1982.

[21]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220.

[22]巴特.走出电影院[M]//罗兰·巴特随笔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23]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5-46.

[24]斯塔姆.电视新闻及其观众[J]卡普兰,编.王卓如,译.女权主义批评和电视,世界电影,1995(6).

[25]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26]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89.

[27]付晓光,田维钢.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访谈[J].声屏世界,2012(1):25-27.

[28]BAUD R.Selected writing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135.

[29]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75.

[30]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8.

[31]FRANK B,MARK R L.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virtual reality[M].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