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世“化生存到“在线“化生存
“在世”就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在线”则是在网络世界的存在。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世界里,人们利用虚拟技术进行着频繁的实践活动。“在线”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卡西尔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5]网络的出现使人们生活的域限被打破,人们的生存方式由此变成了在线化生存。新的存在方式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作为承载人类生命内涵的新的时空架构。在这个新的时空架构中,虚拟是其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按照吉登斯的说法:我们曾经熟悉的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这种脱离穿越了不确定的时空限制而被重构,形成“脱域”的现象。人们由此体验到了另一种存在方式——作为符号的存在。在线的观看主体被符号化,它不是“自在之物”,而是一个“意念之身”。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在“在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即“此在”(Dasein)。但是,“在之中”并不意味着在现有空间的物质的叠加,而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建构。之中(in)源自词源inna,指的是居住、逗留,意味着我已住下,有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之意。“存在”指的是居住并蕴含于世界之中。人在环境中活动,人们通过活动对周遭的世界产生理解。在生产与实践当中,人们把世界之内的物把握成“工具”,人们通过对工具的使用开始建立对外部环境的认识。由此,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要有所作为,再与其他事物“遭遇”。人把他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世界的概念才得以形成。只有通过人(此在)的存在方式,他物才能得以显现。作为世界中的存在者,空间不过是与人的行动存在关联的显现物。网络就是一个显现的工具,赛博空间是我们与键盘、显示器、鼠标、光缆、工作站、网页构成的一个意义关联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在线”还是“在世”,都已存在各自那个“有限意义域”当中。“在线”与“在世”体现了人们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在线化生存是一种虚拟和现实共生的存在,它既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虚拟,也不是完全真实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