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我们每天都在看,可是却从不思索我们为什么看;我们每天都在看,可是从不关心自己看到了什么;我们看了千年,可我们从不回望过去,当初我们是如何看的。当今的社会是图像的社会,一切都在向视觉转向,这是我们主动的选择还是历史演变的被动接受?“看之方式“亦即“视觉范式”,成为当代人在今天所面临的观看困境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本书从源到流,通过梳理古往今来种种观看的行为,发现这样一个线索,从宏观到微观,人们为了看得更清楚、更准确,借助各种介质辅助着观看的行为,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观看史就是一个被媒介化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使人们的观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人们被图像的世界所裹挟,我们看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可是同时我们也越来越迷惑了。因为,“看“从来不是一个孤立单纯的生理行为,它是人的主动性选择,带有深深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被媒介改变的观看范式背后反映的是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看待世界方式的变化与演变。本书希望通过梳理观看范式是如何被媒介的发展一步步改变的,研究在新媒体普及和广泛运用的今天,观看范式的特点的形成以及给人们的观看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观看媒介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类走进了一个自己建制起来的信息时代,并利用媒介去观看自己缔造的虚拟世界,在陷入前所未有的景观时也逐渐割断了与自然世界的感性联系,在沉醉中成为赛博空间的奴隶。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媒介变得更人性化了,还是人性在技术进步中慢慢被机械化了?身处新媒体时代的我们再也没有想到,媒介化了的观看范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在这个过程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观看行为本身,观看的心理、观看的主客体等都在相应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又一步步逐渐改变着人类本身和人类所处的环境。在技术的变迁之中,观看范式被媒介化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变,本书在“媒介化观看实践“的哲学范畴里展开思索,是对当下高科技价值危机的一种关注。
今天的观看是一种技术化、中介化了的间接观视,“纯真之眼“已经被“机械之眼“所替代。究其本质,技术崇拜似乎使人们走向一条不归路——先是在创造中彰显自己的灵性和智慧,后来对自己创造的机器臣服,最后沦为技术的囚徒。如何处理我们的自主性和计算机的灵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虚拟实践中保持理性?人类必须在缥缈的赛博空间中找到坐标,超越虚拟生活的认知误区,了解技术的边界,收敛在自然与社会系统的狂妄,用谦卑承认宇宙的广袤,敬畏自然的无垠。新媒体环境下观看的被媒介化展示了一个光芒万丈、完美温暖的世界,但这是一个主体缺失的世界,观看主体被限制在一个不能自主的状态和环境中。每个人的观看看似自由,但其实早已被预设,主体的权利被架空了。我们要认识到,无论媒介技术的演进多么令人瞠目,它不过是人类和工具理性的延伸。只有人类主体性的介入,虚拟世界才是一个丰富的、活的世界;只有有人类灵魂关注的自然之眼的观看,赛博空间才能摆脱它虚无的本质。虚拟不是虚无,归根结底,它是人生存价值的体现,和自然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必须永远根植于现实世界和自然环境之中。企望走向绝对的虚幻接触梦想的天堂,都会导致虚妄和荒谬。在赛博空间里巡游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技术的护持,更是主体信念的加强,那种人类独具的自省和反思、自我审视和自我纠错的理性精神,勘破所有的错误与矛盾。海德格尔在半个多世纪前对当下的社会生活就有预见,人类已经走到“历史的交叉路口”,技术的乌托邦带来的不是天堂的入口,而是梦魇般的现实,媒介技术威胁、奴役甚至要毁灭它的主人,如果我们还在万物灵长的沾沾自喜中沉醉,灾难将笼罩世界。只有从梦中醒来,重建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彰显自己思维的理性,才能获得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