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

大数据:“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

麦肯锡咨询报告中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的确,运用海量的大数据,不仅可以让商家的生产营销活动更为精准,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如果能够被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就能形成有效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智能生活时代是对数据运用的时代,“互联网+”的本质也是对数据的精密利用,“互联网+”企业本质上也就是数据利用型的企业。

因为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被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可能被可视化地呈现,因此对于进军“互联网+”的企业而言,这种基于用户行为做出的数据分析和需求预测必然可以为企业的商业决策和精准营销提供依据。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这样写道:

(你有没有想过)位于哪里的哪家商店,会在明天早晨以最低的价格把一个测量你脉搏的仪表送货上门?

假定你在开车的时候想要找一家新餐馆,并想看看它的菜单、酒水单和当天的特色菜,该怎么办?计算机系统会帮到你。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预订座位,并且需要一张地图来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目前的交通情况。当你发出相应的指令之后,便可以一边开着车,一边等待计算机系统打印或者是聆听系统通过语音方式朗读出来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全部是实时的、不断更新的。

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可能会惊喜地发现:这不正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经常提及的“生活服务”、“地图服务”与“智能导航”的应用场景吗?未来之路离我们有多远?如今看来,咫尺之间。

在《未来之路》一书的第10章“不出户,知天下”中,比尔·盖茨用两句话描述了自己位于华盛顿湖畔的房子:“我的房子用木材、玻璃、水泥、石头建成”,同时“我的房子也是用硅片和软件建成的”。“硅片微处理器和内存条的安装以及使它们起作用的软件,使得房子接近于信息高速公路在几年内将带入数百万家庭的那些特征”。而这些描述也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掌控生活的鲜明写照。

比尔·盖茨还在此书中介绍了一种“电子别针”:当客人进入他的住所时,需要佩戴一种电子别针,这个电子别针会把客人与房子中的各种信息服务联系起来。有了电子别针,房子就会知道客人是谁、在哪里,并根据这些信息尽量满足甚至预见客人的需求。当客人沿着大厅走动时,前面的灯光会逐渐变强,后面的灯光则会逐渐消失,音乐会伴随着客人的移动响起,而其他人则听不到声音……如果有一个需要客人接听的电话,那么只有离客人最近的电话机才会响;手持遥控器能够扩大电子别针的控制能力;客人可以通过遥控器发出指令,比如从数千张图片、录音、电影、电视节目中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所有这些描述,无不与我们如今生活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贴近。比尔·盖茨当年在书中所说的这种电子别针,与今天智能手机的身份识别功能极为相似,而盖茨所说的能够控制室内一切家庭应用的遥控器,更像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

如今利用数据来进行商业生产与推销的活动越来越多。2011年7月欧洲杯期间,各大网络购物平台成交量在球赛开始时突然增长,有人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男人一看球,女人就购物”的结论。电商利用这一分析结果精确定位女性购物群体,在球赛未开始时就推出促销活动,结果赚得盆满钵满。“大数据的最大商业价值,在于在海量数据分析后得出的预测。”维克托·尔耶·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如是说道。

其实,纵观世界的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都可以找到他们受“数据驱动”的影子。比如百度,就是靠用户搜索表征的需求数据和爬虫(一种自动获取网页内容的程序)及从其他渠道获取的公共web数据而称霸一方的。又比如阿里巴巴通过用户交易数据、用户信用数据及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掌握部分社交数据、移动数据,因而在电商市场所向披靡,少有对手……

可以说,数据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懂得运用大数据、小数据,不懂得其中的运作原理,企业的发展必然滞后,处处受制于人,甚至会失去立足之本。这是数据为王的时代,企业必须利用数据作为自己各种管理和营销的重要依据,要懂得对数据进行精密地利用。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应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只有依靠数据的指引,做出的决策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或是贴近现实情况的决策。有了线上、线下的海量数据,企业即可进行综合分析,提升自身把握市场、把握用户的能力,甚至和线下用户无缝对接,从而做出包括市场调研、人群细分、客户开发、目标生产、精准营销在内的更科学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