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改看互联网医疗前景
新医改是指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谈到医改,政府部门强调医改“要让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都得到实惠”。的确如此,医疗体制只有让其中的服务者、被服务者都得到好处,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医改的历程一直是在摸石头过河。最初是由政府主导医改,但投入不足,又拒绝社会资本进入,在医改早期,政府明确表态“只给政策不给钱”。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要生存,只能依靠卖药、过度治疗来获得收入,这就直接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接下来,医院向市场化进军,在医院市场化的道路上,医改曾经走过极端,主张医疗机构、医院完全市场化。卫生体系内部争论不休,争论的话题有“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医改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改革”等。“非典”之后,政府看到了公共卫生事业中的漏洞,开始认识到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责任,认为医改应该由政府主导。2005年7月,国务院在专门的研究报告中做出总结:数年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是医疗服务市场化、商品化导致的,与政府对医改主导不足、投入不足也有关系。从而提出了在医改的路上以政府、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属性的方针。政府对新医改非常重视,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2010~2014年我国政府对医改领域的累计投入资金高达3万亿元。
从市场规模来看,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规模达到了113.9亿元,预计2017年会到达365亿元。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高达119笔,2015年上半年的投资额度超过2014年全年,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医疗投融资额高达39亿美元。互联网医疗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就诊方式,比如,用户可以网上预约或下载医院APP进行挂号。然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也任重而道远,互联网医疗创业项目往往是从医疗边缘环节切入,长期游走在制度框架的边缘,创新举步维艰。
互联网医疗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快速推动传统医疗转型。互联网医疗的突破性发展与医改息息相关。然而,医改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医改长期以来发展缓慢,互联网医疗为医改攻坚克难也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医疗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步入了医改的轨道后必须创新,必须基于市场和用户创建新的价值体系,并形成闭环。虽然这在支付形式特殊的医疗领域难度很高,但互联网医疗企业要发展,就不能给自己留退路。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互联网医疗的创业公司不畏艰难,踏上了此路。
医改能不能放下特权,从用户体验着手,能不能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快速迭代,能做并正在做这些事的正是曾被传统医疗机构边缘化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医改要获得突破性的进步,离不开充满活力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互联网提倡试错,只有勇敢地试错,才能做到快速迭代,产品升级换代。历次的医改往往是小范围试点,然后再大范围普及。很多地方的医疗机构面对医改畏手畏脚、害怕试错、迭代乏力,这与互联网思维相悖,严重制约医改的进展速度。值得庆幸的是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勇敢地试错、随时调整方向、不断迭代,在互联网+医疗的路上坚定地前进。尽管创业九死一生,但是试错、失败也是必须的,只有敢于试错、失败,才能换来创业的成功。
过去在医改过程中,医疗机构习惯忽视医疗市场中的两大主体:医生和用户。传统医疗的体系架构中最弱的群体就是医生和用户,但他们又是整个医疗体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医生是医疗的供应方、用户是医疗的需求方;医生是公立医院的螺丝钉,患者是势单力薄的个体。医改过程中如果不与他们交流,怎么能知道他们的需求呢?不管医改如何进行,可以肯定一点,如果医生、患者不满意、体验差,医改就算不上成功。
纵观新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以发现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都在“抢医生”,这为医生带来了利好,增加了医生的收入渠道,因此医生们迫切渴求新的医疗生态。只有医疗的主体——医生有意愿、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医改才能获得显著效果。互联网医疗企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在苦思冥想着用户的真实需求,就在研究如何让用户看病更省钱、更健康、更长寿、获得极致的医疗体验,而大多数公立医院往往一直标榜“以患者为中心”,却并未真正地关注过用户的需求。在医生、用户的支持下,新兴的互联网医疗将成为医改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互联网金融迫使传统银行业马不停蹄地自我变革,相信互联网医疗也会促使公立医院变革,并成长为中国医改中的有力推手,引领着公立医院迈向“互联网+”的时代、升级为充满活力的互联网医疗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