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女儿的自立精神
培养女儿的自立精神
没有自立精神的孩子难以立足于社会。
人的幸福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但如果一个人的幸福完全依赖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工作的成功与否等,这个人注定是不会幸福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不是围绕着某一个人的需求而运转的,这是大家的社会,体现着不同成员的利益,没有人会被环境选为宠儿,得到全心全意的照顾。过于依赖就会产生极度的失望。因此我们从女儿幼年时就应鼓励她逐渐创造出独立的世界,在情感与行为上都能达到自立。
帕蒂是父母惟一的女儿,今年3岁的帕蒂是妈妈到了35岁才得到的宝贝。为了帕蒂,父母做了精心的准备,家里请了阿姨,母亲特地辞去工作在家里照顾帕蒂,阿姨、母亲围着帕蒂团团转。只要帕蒂一有哭声,两个人中必有一个到小床边来探视。渐渐地帕蒂养成了习惯,只要床边没有人陪着她,她就会大哭大闹,并使劲拼命踢,拼命叫,有时脸都叫得发紫。等到床边出现了大人关切的面容,帕蒂便会很满意地笑一笑,仰着头看床上吊的玩具,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妈妈不禁很奇怪,好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舒服啊? 帕蒂的妈妈希望女儿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但她却不知道这样费尽心思地哄帕蒂开心结果恰恰相反。
父母教育孩子时,不仅应让孩子学会行为上的独立,发展各种能力,能够照顾自己,同时还应学会情感与精神上的自立。一个孩子对成人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物质上都有很大的依赖性,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这一阶段就可以忽视对其情感独立性的培养,相反在任何可能的地方,我们都应有意地帮助孩子认识到独立的需要,鼓励她建立起自己的情感世界。
帕蒂的父母为宝贝女儿营造了一个被关怀所笼罩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是一个缺乏机会的环境。父母在用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剥夺”帕蒂成长的机会。帕蒂被困在爱织成的网络中,她的喜怒哀乐都依仗于家人的反应。没有大人的关注,她就不高兴。3岁的孩子的确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但有一件事可以学习的就是如何自娱,观察四周的物体、静听美妙的音乐、触摸堆在床上的玩具与娃娃,这是一个学会自娱,最终达到情感上自立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与认识这个世界,对其形成自己的观念的过程。
孩子希望时常看到父母亲切的目光和受到爱抚,他们用哭泣来要求父母提供这些满足。听着孩子在哭声中表达出渴望而无动于衷是困难的,然而父母应当拒绝,父母应当“狠”下心来。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不能依靠别人的照顾去获得,从而养成而自立自强的性格。再看一个例子。
佩拉在一旁看着妈妈插花,玻璃花瓶的底部要铺上一层人造石做装饰。“妈妈,我来帮你。”佩拉抓起了一把小石子。“不,你会把花瓶打坏的,在旁边看妈妈摆,好吗?”“我不会打破花瓶的。”佩拉仍要继续,妈妈一下抓住了她的手:“到楼上去玩玩具,不然妈妈要生气了。”佩拉没趣地离开了客厅。
孩子一降生到这个世上,就充满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希望能加入到这个社会中,同别人一样能够做许多事,这是孩子寻求自立的重要过程。这种欲望便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佩拉主动要求帮忙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妈妈应当表示欢迎,并用信任的态度来鼓励她。与孩子的自立信心比起来,一个玻璃花瓶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当然我们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避免打破花瓶。例如说:“一个一个地放,不要丢进去,轻轻的,这样瓶子就不会被打破了。”
佩拉受到这样的鼓励一定很高兴,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她的自立信心就会逐步成长起来。
父母应不断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父母应当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生育一个孩子只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穷尽父母一生的精力。在我们的孩子成长的每一时刻,我们都要向他们灌注必要的养分,适时地鼓励孩子是父母给孩子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种有效方式。父母应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父母应当用这种态度去解决处理儿童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我们尽力帮助他们发展和保持这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