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做女儿的搭救者
父母不要做女儿的搭救者
搭救型父母常常一次次把孩子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时,似在搭救,其实在起相反的作用,使孩子们永远不能自己解救自己。搭救者父母总是在为孩子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办法,甚至代替执行,这样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意义和乐趣,而是被限制在某一个层面停滞不前,使孩子失去获得必要经验的机会。
孩子们并不希望父母给他们解释、解围,他们对这种介入感到恐惧,感到自己脆弱。有的孩子在办一件事时,总是背着父母,他们想挣脱父母的庇护,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不断拯救下长大的人在开始过独立生活时,会感到很不适应:对自己必须计划收支平衡、买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安排基本生活之事都感到惴惴不安。
林娜去学校上课时忘了带作业,老师无数次要求同学们按时交作业。林娜立即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把作业送到学校。妈妈说:“我不能去送,你最好回来自己拿。”林娜开始感到很失望,警告妈妈说,学校老师可能会说妈妈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但林娜妈妈这时对自己的责任问题并不感兴趣,她所感兴趣的是教林娜从亲身经历中获得责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妈妈迅即打电话告诉老师,希望林娜能够自己回家拿作业。
林娜有点恼火,觉得妈妈一点也不通情达理,居然在危急关头让自己走回家拿作业,这样准会耽误课程,老师会生气的。但妈妈不后退,坚持林娜回家取作业。妈妈把作业放在门口,然后自己开始打扫房间。林娜回到家里想和妈妈吵一架,想使妈妈知道她很恼火,然后希望妈妈能开车送她回学校。不料妈妈根本不理会她的挑衅,只若无其事地说:“宝贝,我忙着呢,你先回学校,交上作业。我们以后再讨论这件事。”
放学后,妈妈知道林娜的“怒火”已经熄灭,她耐心地听林娜诉说,她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感到很窘,因为妈妈不去送作业,她还得回来拿。妈妈问林娜:“我很爱你,你知道吗?”
林娜承认这点,妈妈又说:“我这样做是为你好,你知道吗?”
林娜:“我忘了带作业,你又不肯送去。我想是你不把我当回事。”
妈妈:“孩子,让我们来看一看,你为什么忘了带作业?”
林娜:“我慌慌张张地赶校车,就忘了。”
妈妈:“你忘了带作业感觉不是太好,对吗?那么你从今天的事情中学到了什么?”
林娜:“我想下次我会把作业事先放到书包里。”
妈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林娜想了想说:“我可以在闹钟一响时就起床,不至于那么紧张。”
妈妈说:“如果我把作业给你送去,你不就学不到这些东西了吗?”
这样的亲身经历是年轻父母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找一个适当时机就事论事,是鼓励孩子的最好时刻。孩子忘了带外衣,爱搭救的父母会说:“快穿上外衣,外面很冷。” 如果孩子着凉感冒,喜欢解释的父母会说:“你知道了吧,外面很冷的时候,就不能出去。”但是善于诱导的父母会让孩子从亲身经历中长点脑子,“昨天你在外面玩怎么没受凉,”而今天却受凉了,怎么回事?”
“昨天我穿了大衣,带了帽子和手套,今天只穿了件汗衫。”
“要在外面玩又不受凉,你该怎么办?”
“我想我该带着外衣。”
“是的,要是你不想再着凉的话,该带上外衣。但这是你自己的事,下次该怎么办,你自己来决定。”
母亲用这样的方法,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孩子们懂得自己该怎么办事,并且从心里没有顾虑,自觉自愿地处理这些问题,决定着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丽娟的妈妈很不喜欢丽娟穿太惹眼的衣服去外面玩。妈妈总是想办法跟女儿解释那样的衣服会惹来麻烦,但是丽娟从来不听妈妈的,每次出去总穿那些妈妈不喜欢的衣服。不久丽娟的妈妈吃惊地发现,她只稍稍改变了谈话方式,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周末,丽娟和朋友一块出去,妈妈说:“丽娟,今天有风,你穿这么短的裙子,风会不会把裙子吹起来?”丽娟说:“妈妈,这次你算是说对了,我去换一条长些的裙子。”
很简单的一句话,关键是找准了要害,就变得一语中的,孩子很平静地听从妈妈的意见,不再和妈妈的意见相悖了。丽娟的妈妈鼓励丽娟自己去想问题,而不是试图从可能的窘态中搭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