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女儿建立自信心

帮女儿建立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对于女儿尤其如此,社会的、家庭中的传统观念都为女性的自信心成长设立了障碍。可以说,父母对女儿的自信心的建立握有“生杀”大权。孩子们其实相当重视父母的意见,甚至在青春期时,他们亦是如此。父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女儿树立成就感,例如不是取代,而是辅助她提高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技巧,克服各种困难,她就能够把这些成就感融入到她的自我形象中。

  要树立女儿的自信,父母应认识到她们的成长,并在我们的态度中表现出这种认识与对女儿能力增长的欣赏。女儿需要证据来相信父母已经意识到她进入了生活的独立的舞台,这并不仅仅是让她们多做一些家务事。通常情况下,父母期待女儿多帮助干些家务,认为她已可以胜任,但同时却不愿意给予她一些相应的权利。这样做并没有在帮助女儿树立自信心,反而容易引起她们对家务事的厌倦:“妈妈就知道支使我。”这种反应很有负面影响。

   父母所能做的,而且必须做的是——灌输给女儿一些我们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所不要求的品质,使她成为一个自信而自立的成年女子。要培养女儿的自信心,必须使她首先具备一定的能力与自我认识,下面是培养女儿自信的具体的作法:

  1、给女儿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父母应当加大女儿的“权利”范围,允许她做更多的决定,这有助于发展她的自制力。如果女儿能决定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穿什么样的衣服,参加什么兴趣小组等等,她就会觉得享有了自主权。她明白父母信任她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明白自己的决定会有什么后果。相反,如果父母或者别人帮她做了这些决定,她会感觉无助、被动,开始怀疑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

   晓琳已有12岁了,她需要更多的主动权。但母亲还没有意识到女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仍严格地控制晓琳的购买日常用品的选择。晓琳对此很不满意,表现的方式就是挑剔和抱怨,对母亲给她选购的物品都表示不满,不断赞扬别人买的东西,还不停地抱怨零用钱少,不够用。母亲同朋友谈到此事,说自己为此很头疼,不知为何女儿如此麻烦。

   朋友问,“她几岁了?”“12岁”“噢,你大概没有意识到她是个准大人了。”朋友的话引起了母亲的思考,她决定要变换一下做法。母亲同晓琳进行了一番讨论,首先对零用钱的数目做了一场讨价还价,直到双方都认为可以接受为止。然后母亲给晓琳一些自决权——可以自己挑选衣物和一些日常用品,但每个月花费有限,不能超标。

   母亲还建议晓琳做一个“财务”收支表,挂在卧室墙上,学会有计划地花钱。这一改革有效地减少了母亲所遇到的麻烦。

   在不同的方面给予女儿不断扩大的自主权,将使女儿自我感觉更好,并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当女儿在自立与依赖中摇摆时,父母必须学会如何放任自流,需要帮助女儿在力量和才能方面培养信心和竞争力,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设定一定的范围和规则,而是找到使她感到自己有能力保持自立的方法。

  2、让女儿学会依靠自己

   传说的童话中的女性总被描绘成无依无靠的弱者,需要王子、圣母或是化装成马车夫的一对白鼠来营救。相信这种童话的影响是深刻的,许多女孩子在长大后委身于权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种靠人援救的思想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在童话中给女儿建立的幻想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一个从小就被教育相信自己有责任照顾自己和家庭的女孩子,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自信上,都有一个更加可靠的前程。

  3、培养女孩的竞争能力与技巧

   当我们帮助女儿学习走路、穿衣、骑车或解决数学难题时,就是在帮助她在这个世界上有所表现,帮助她培养能力与自信,但这种帮助不能转为代办。好心的父母、老师或其它成人对帮助女孩子,通常比对男孩子提供的帮助要多得多,这样做传递给女孩子的信息是:“你需要比男孩子更多的帮助,因为你是弱者。”在这种过多的关怀与照顾下成长的女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自信心受到伤害。

   4、培养女孩的个性与意志力

   一个有个性的人喜欢说这样的话:“我想要这个”。“我能做那个。”“我不支持这种观点”。这与传统中的女性行为不同。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她们被鼓励去征寻意见,请求同意;“你想让我干什么?”“我这样做可以吗?”新时代的女性必须培养自己的毅力,以便在困境中有勇气与决心克服困难,做出勇敢的选择,并坚持下去。一旦她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对挑战,并且看到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有多大挑战性,只要坚持去做了,并获得一定的成功,她的自信就会大增。如果她感觉不到自己有毅力和自制力,在遇到困难时,她很快就会去尝试新的容易的选择,放弃挑战。

  在这本书的审稿期间,我看到电视台一个节目,介绍一位如何将自己的小女儿培养成为有超常能力的女孩子,我十分佩服小女孩子的毅力,因为不到10岁的她已读完《中国通史》,并且现在又开始进攻《世界哲学史》。但当采访结束时,有记者问小女孩:“你喜欢读什么书?”回答是:“爸爸叫我读什么,我就读什么。”“你以后会怎样发展呢?”“我听爸爸的。”我想在这个女孩子的教育中,她的个性是不完全的,过分地进行这种强制性的培养会使她成为一架被操纵的机器,当来自父亲的指令消失时,这台机器会有“死机”的危险。

  5、帮助女儿增强自我意识

   由于在传统的观念中,女儿在社会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极有限,她的被期望值就受到压抑。这种压制表现在女孩子成长的许多方面。

   晓清小时候常同男孩子一起玩儿,无拘无束,滚爬打闹,无一不做,十分快乐,但在她接近10岁时,父母决定要训练她一些女性意识。如果她大喊大叫地跑进厨房,说自己饿了,母亲就会要求她小声些,女孩子要文静,不然别人不会喜欢。如果她玩游戏,把自己身上搞得很脏,父母就会提醒她:女孩子不应做这种男孩子的游戏,要保持干净的形象,否则别人会笑话……晓清在父母的薰陶下,渐渐改变了,成了一个规范的“女孩子”。

   在这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许多女孩子习惯于从别人的眼睛里看自己,用别人的标准衡量自身的独特自我和个性。这一点给女儿将来的生活会造成很大困难:不敢挑战、不敢冒险、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敢提出自己的设想等等,将自己的一生,痛苦地浪费在适应他人的过程中。既然这种社会常规的限制使她们几乎不能够实现完全的自我,她们就很少有机会来发展完善自己的自信与自尊。

   6、承认女儿应有的价值与地位

   通常,在家庭中,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受重视。有趣的是,对许多成功女性的调查表明,相当多的成功女性生长在没有男孩子的家庭中。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她们当初生长在一个有男孩子的家庭中,是否还会取得同样的成功呢?在单一性别的家庭中,家长是否会忽略性别的区别,而倾其所有,从而使女儿有了更多的成功机会呢?当然,这些都只是有待论证的假设。

   米米是一位出版社的编辑,她有两个极其成功的哥哥,她的事业表现似乎不如哥哥们,她认为这是父母对她或许期望较低。其实她的父母确实试着平等地对待她,但在学校里情况有所不同。她回想说,当她问她的高中数学教师,为什么她总是不能像哥哥们一样得到A时,老师回答说,“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做到像你的哥哥们那样棒”。

   尽管女权运动已推行了几十年,但传统观念的顽固难以完全避免。要减少这类事件对女儿的影响,关键要使女儿在家中受到重视,鼓励女儿对任何她认为不尊重她个性的作法提出抗议。大胆表现自己的观点,甚至敢于同父母争辨等,在学校有权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抗争;有时即便孩子做法很怪异,但不妨让她去做,对女儿来说这是一个探索人生的过程,不必大惊小怪。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个二等公民,那他就是一个二等公民,因此,父母应当像对待一等公民那样培养你们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