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女儿的同情心
培养女儿的同情心
独生子女因为是独生,家中没有同龄伙伴交往,只有成年人的呵护,所以他们不太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爱,是一门艺术,也是随处都可能会有的。父母不要放过一些小事情,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往往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教会孩子从索取爱到懂得爱别人。这是一位母亲的教育女儿的心得:
今天,女儿放学回来告诉我,今天要早点吃中饭,她要去看望一个生病的同学。我感到欣慰,女儿已经知道关心他人了。其实像这类看望生病的同学,关心家庭困难的同学,去看望身体不好的老师等活动,女儿总是很积极的。然而,半年前的女儿还是个只知道索取别人的爱,却不懂得爱他人的孩子,特别是对她的奶奶。
女儿的奶奶住在乡下,女儿与奶奶接触少,因而与奶奶感情上似乎不亲热,更说不上关心二字。记得小时候带她去奶奶家,都不愿让奶奶抱她,一抱就哭。奶奶对孙女好像也不感兴趣,我也从没看过祖孙俩亲热的场面。无论老人的态度如何,我还是不想使女儿情感世界存有欠缺,一直想改变女儿对奶奶的态度。
去年上半年,女儿的奶奶冠心病发作,到城里住院。因我的丈夫调到外地工作,因此,老人住院后的一切杂事我义不容辞地承担过来。当天晚上送饭给奶奶,我把女儿喊着一起去,女儿却很冷漠地说,外面下雨啦,我还要做作业。我说不行,她是你奶奶,现在生病了你应该去看她,女儿这才同意去。每次带女儿去看望奶奶,在路上总要买上一些食品让女儿拎着送给奶奶,制造她与奶奶亲近的机会,让她幼小的心灵感受关心他人的快乐。然而女儿却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要天天去看她?她跟我什么关系?”我说她是你奶奶。“我奶奶在这里。”因女儿从小就生活在慈祥的外婆身边,和外婆特别亲。“她是你爸爸的妈妈啊,爸爸不在家,我们是不是要多关心她老人家,将你爸爸的一份孝心给补上?”继而我又告诉女儿,生病的老人很寂寞,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怀。听了我的话,女儿眼里好像有泪水滚动,亲情和爱心似乎打开了女儿自私的心房。奶奶住院后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已经近傍晚,因招待乡下亲戚进城看望生病的奶奶,因此耽搁了去接学琴的女儿。等我准备去接她时,老师已叫了辆三轮车将女儿送回来。女儿一反往常生气的面孔,而是很高兴地告诉我,是老师送她回来的。女儿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关怀,显得很开心。接着,她又主动要求我带她去医院看奶奶,在以后的日子里,提起奶奶,女儿不再显得冷漠,而是很关心地问问奶奶病情。有时在电视广告中看到治冠心病的药,她还记着告诉我给奶奶买。
女儿学会用心去爱人,不仅爱家里人,也学会用爱心去对待老师、同学及她所能关心到的人和物,并且乐此不疲。
这位母亲对女儿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女儿也就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去做。孩子,有时并不是有意去做错事,只是她不太明白。当你让她明白之后,她会改变自己的方式。这位母亲平等、真诚的交流,使女儿不仅知道关心奶奶,还主动关心同学。她点燃了女儿心中的爱火。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及时诱导,有时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个自私、狭隘的人,他是不会从内心里设身处地同情别人、帮助别人的。孩子有时并不明白自己的行为是自私的、失误的,父母要随时加以正确引导。
苏女士一直很注意培养女儿君婷的爱心,在君婷上小学一年级时,苏女士给她做了一些贺年卡,其中几张得意之作,君婷准备把它们送给班干部和其他显眼的同学。苏女士知道后对女儿说:“妈妈有病不能照顾你,不能给你富足的物质条件,如果同学们因此会把你当丑小鸭,那你肯定会很伤心。其实,不显眼的同学才最需要温暖。”后来,小君婷总是把最好的贺年卡送给那些最不显眼、最需要关怀的同学。
苏女士说:“要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关键在于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要让孩子去‘爱’,你自己必须懂得‘爱’;要让孩子能关注平凡同情弱小,你自己必须先能关注平凡同情弱小。”
善良、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父母要多观察孩子,如果他们有一些善举、优点,就要及时肯定、赞美;如果他们缺少爱人之心,就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之中懂得为人之道。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了。”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也会深受影响。父母不仅要怜爱自己的孩子,也应去关爱别人的孩子。希望工程、灾区捐款,父母对此的态度也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行动和想法。
这是一个母亲叙述的,她带孩子去买凉席,却将钱捐赠出去了:
来到百货公司看凉席,带着对价格的极为不满不舍得解囊,孩子她爸说:“下月买吧,这月我们要为灾区捐款,我们电厂鲍师傅捐了1000元。”我问:“鲍师傅他是个万元户吧?”“什么万元户,他是个老工人、老党员,他老伴长年有病,家里比较困难,连电视机都没有,厂领导给他做工作,不让他捐那么多,他非要捐。他说他在河南老家时,有年遭灾,大水冲了房屋和庄稼,村里人看着漫漫大水,就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样,是政府及时派人送来了救灾粮,他们全家抱着粮食都哭了。不是为饿肚子哭,而是一下子觉得有了依靠,不怕什么了。他说多少年了他一直都忘不了。听完老公的话,我心里也很感动,让我惊奇的是我女儿,他瞪着眼睛,全神贯注,两眼闪着泪花。我给她爸递了个眼色,便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巍巍,这席咱不买了,将钱捐给灾区,好不好?”女儿用力点了点头。
回到家,我着实将两床席又补了一圈,再给女儿的小席中央补了两块厚厚的花格布,并来回了好几道。
为灾区捐款的光荣榜贴出来了,女儿一个猛子钻到人群第一排,找到她爸的名字,然后摇头晃脑哼着歌儿回到家,把大枕头往床头一放,醒目地显露出那块花格布补丁。
女儿的同学来了,像发现了新大陆,一齐嚷嚷道:“哎呀!你的席子补这么大的补丁呀!”女儿眼皮一翻:“那又咋啦!本来我妈想给我买一床台湾产的高级凉席,我们全家商量,把买凉席的钱捐给灾区了。”那神气劲儿,字字铿锵!那骄傲劲儿,胜过百万富翁的女儿。
两床烂竹席又伴我们进入夏天。入秋时节,她爸边卷凉席边说:“明年可真该换新席了!”“不不不!不用换,还能用一年,这次省的钱捐给希望工程!”“捐过了,去看光荣榜!”我和她爸不约而同地冲着女儿喊了出来。
在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需要上,父母让孩子做出了自我牺牲。先人后己,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去帮助弱者,孩子会变得更为可爱、成熟。每个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