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女儿做她能做的事
鼓励女儿做她能做的事
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父母千万别替他们做。
自从蓉蓉的爸爸去世后,妈妈就倍加疼爱女儿。蓉蓉4岁了,妈妈还整天喂她吃饭,帮她穿衣穿鞋。妈妈终于送蓉蓉去幼儿园了,老师告诉蓉蓉的妈妈,蓉蓉在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扣子,也不会穿鞋。而和她同龄的孩子做这些小事却做得很好,相比之下,蓉蓉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懒散。老师告诉蓉蓉的妈妈,应让蓉蓉学习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因为4岁的孩子应该学会自己穿鞋戴帽了。听了老师的话,可蓉蓉妈妈却说:“我喜欢蓉蓉,她是我的一切,我愿为她做出任何牺牲。”
这样的妈妈在我们的社会中是随处可见的,妈妈这种牺牲奉献精神也是为人称赞的。但是在称赞母亲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负作用呢?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有所作为,原因何在呢?
妈妈对孩子的过度照顾向孩子传递着错误的信息:首先不给孩子机会学习照料自己的生活,使孩子对自己缺乏自立,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依赖妈妈。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缺乏自立性,很难在将来成为勇于自我探索的人。再者妈妈的关怀使蓉蓉感到自己在妈妈的心中的位置牢不可摧,这当然令她满意,有安全感,然而一旦妈妈不再这样照顾她,她便会有失落感。从蓉蓉的成长来看,妈妈这种无私行为实际上是自私的,因为她没有为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而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已成为蓉蓉健康成长的障碍。如果我们深入探索妈妈的动机,有没有期望女儿将来能“投桃报李”的想法呢?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做父母不忍看到的结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向门外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自立与自强。如果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外表人高马大,内心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这样做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父母这种自以为无私奉献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但这恰恰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
3岁的阿曼达在妈妈的桌边玩,而妈妈在看书。“妈妈,我想让你同我一起睡觉。”“妈妈要看完这本书才能睡,你先去睡吧。”“我害怕。”“不害怕,妈妈就在这儿。”妈妈耐心地、轻轻地说。“我不能自己去睡,我要让你和我一起睡。”妈妈看了看女儿,不再说话了,阿曼达开始闹起来,但过了一会儿看看妈妈不理睬她,只好没趣地爬起来自己去睡觉了。
妈妈对阿曼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妈妈学习了正确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方法。阿曼达是最小的女儿,长得聪明伶俐,妈妈当然疼爱她。过去阿曼达说什么,妈妈都照办。现在妈妈开始注意自己的行动,让阿曼达尽量独立。没过几天阿曼达已经发现妈妈变了,她发脾气已不能再调动妈妈了,就像刚才她开始闹起来,却没有效果,重新考虑一下,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去睡觉。当妈妈拒绝听从她的调动,阿曼达想用发脾气来使妈妈满足她的要求,而妈妈坚定地、亲切地拒绝了她。相反,妈妈这样做却使阿曼达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一步。妈妈的正确教育法,使孩子学会了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