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女儿的亲社会行为
培养女儿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的有益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它并不企图得到任何的报酬或奖赏,目的只是在于为别人或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一种高度社会化了的行为。我们的社会要发展和进步,就需要这些高度社会化了的人们来推动。成功的社会化可以使我们个人与我们所属的群体之间协调一致,遵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恪守道德标准,承担公民义务,发挥社会积极性;反之,社会化有缺陷的人就难以自觉地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甚至会一味追求个人利益而违背道德、违反法律,出现反社会行为。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们对孩子都是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吃亏,更别提去关心、帮助别人了,但这其实只是让孩子变得更自私,让他们在以后的交往中发生困难,而丝毫不会有什么好处的。因此,从小就培养女儿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女儿一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按照“认知学派”的观点,幼儿是不可能具有一心为公的亲社会行为的,因为处在5~17岁之间的孩子,他们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孩子在幼儿时期,没有发展起来利他行为的观念,他们看到什么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所以有时候当小孩来你家玩的时候,她们会随手拿东西玩,你别觉得她不懂礼貌。但当您从她手里把东西拿掉的时候,她肯定会不依不饶,因为她已经把这作为她自己的东西了。我们上面的两个情景足以说明孩子小的时候确实是没有亲社会行为的,只有在后天逐渐地加以培养。
儿童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而亲社会行为则是一种极其良好的品质,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孩子只有经过逐渐地教育,才能真正获得亲社会行为。幼儿时期,孩子由家庭步入社会,与越来越多的人相接触,所以,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也是孩子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这一品质呢?下面这些方法,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加以教育。
1、移情训练法
移情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俗地说,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感情并产生共鸣。举例说吧:
我有一次带女儿去公园玩,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我给女儿买了一些果冻。这时,我注意到我们旁边有一个小女孩,也坐在那里休息,她妈妈可能有点儿事暂时离开了。我看到她用渴望的眼光看着我女儿在吃果冻,于是我就对女儿说:“莎莎,给这位小妹妹吃点果冻好吗?”“不,我自己要吃。”莎莎不同意。我只好继续耐心地对她说:“莎莎,要是妈妈有事不在你身边,而这位小妹妹在吃果冻,你想不想吃呢?”“想。”莎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这就对了,现在你把果冻给这位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那位小妹妹也会把东西给你吃的。”莎莎看了看我,又望了望那位小女孩,终于拿了些果冻给那个小女孩吃。
移情训练,就是要培养孩子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情感,从而与之达成共鸣,这其实也是一种培养孩子爱心的训练。平时在生活中,或者跟孩子在做游戏时,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意识地让孩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体会别人的情感,这样才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心别人,发展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2、行为练习法
孩子有了移情之后,是否能够产生真正的行动还不一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移情能力提高后,他们的利他行为,如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别的小朋友的谦让行为却没有养成。这就提醒父母们,从有同情心到有社会行为,也就是从理解别人的困难,同情他人的处境,到帮助别人解脱困境的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飞跃,有一个转化过程。有一个小女孩,您给她讲故事、做游戏的时候,她能够同情主人公的遭遇,愿意把自己的玩具、食物分给主人公。但一旦回到真实情境中,别的小朋友要她的玩具玩、要她的食物吃时,她却又不愿给。所以,要真正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光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真实情境下,在孩子的利害得失能够马上实现的情况下,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训练,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绩。
3、精神奖励法
在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做父母的要注意,就是不能用物质奖励来强化孩子的结果。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这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有关,因为要做出亲社会行为,必定是以厚人薄己的结果而告终。如果我们在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后面,紧跟着进行物质奖励,很容易使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变得不纯正,其结果也不稳固。一旦没有奖励,她们的亲社会行为也许就会马上消失。但是,要孩子从只想到自己,到完全为了别人,转折度这么大,没有外力的推动也是难以做到的。所以父母们可以用精神奖励法来巩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给孩子一些口头表扬,在幼儿园里则可以奖励孩子一朵大红花,或者是在光荣榜上给孩子贴一颗红星。每次在孩子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后,都应该不忘赞扬孩子几句,让孩子心里美滋滋的,下次就很容易主动地去做了。
在我们的社会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们却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在大街上被歹徒殴打,围观者数百人竟无一人去相救或去报警;有个小孩落水了,救人者竟然先要谈好价钱才肯下水救人;小偷在车上偷钱包,有人看见了也是视若无睹……这样的事实有很多,想想这些着实让正直的人们寒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那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不再发生令人齿寒的事情,亲爱的父母们,请关注和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