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左倾化的共产国际

日益左倾化的共产国际

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和欧洲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共产国际沿着左倾化的道路发展。

坚持“进攻理论”,推行冒进主义策略。1923年3国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和估计当前形势,并由此制定正确的策略。出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共产国际认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出现一场无产阶级与资本之间新的严重的搏斗”。据此,共产国际和各国党的任务当然不是退却和防御,而是要积极准备进攻和夺取政权的斗争。共产国际有时也承认眼下处于革命低潮阶段,但即使如此,也否认将有一个较长的低潮时期,并应当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所以,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始终没有放弃直接进攻的“左”倾策略。

1927年,国际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新的局势深刻影响了共产国际领导人对形势的估计,使它的策略沿着“左”倾道路越走越远。根据斯大林的分析,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稳定时期即将结束,新的世界革命高潮已经来临。接着,共产国际“六大”提出了“第三时期”的理论,要求各国党“为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而展开决战”。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总危机爆发后,共产国际进一步认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革命高潮和殖民地国家的反帝革命高潮已经到来,要求各国共产党毫无例外地把夺取政权提上日程。“第三时期”理论使一些党对当前形势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正确的战略,导致一些国家革命遭受失败和挫折。

“第三时期”理论提出以后,共产国际认为要迎接决战,就要打击中间势力。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党在工会运动、竞选等群众性活动中,更加明确地奉行“独立的政治路线”,禁止各国党与其他党派的任何合作,这就是这次全会提出的“阶级反对阶级”的策略,它要求各国党以此作为政治策略的总方针。

推行“布尔什维克化”运动。“布尔什维克化”口号的提出,一开始就带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把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经验教条化、神圣化。在各国党政治上和组织上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实际上就是要求它们盲目搬用俄国党的经验和做法。二是加强对各国党的控制,遏制各党的独立自主倾向。三是在各国党内培植一个俯首听命的领导集团。波兰、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等国共产党领导成员不断更换,在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下,清除了一批批不驯顺的领导人,最终在各国党确立起无条件地服从共产国际和苏联党的领导机构,各国党则处于毫无自主权的俯首听命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布尔什维克化是实施“左”的斗争策略的组织保证。

1928年8至11月,在中国东北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国民党军队在中苏边境同苏联红军发生了冲突。另一方面,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也越演越烈。在此情况之下,共产国际于10月26日又给中共中央指示信,认为“中国进到了深刻的全国危机的时期”,革命高涨的形势已经到了夺取政权的“第三时期”,要求中共中央应当开始准备群众全力发展政治罢工,夺取中心城市,“变军阀战争为阶级的国内战争,推翻地主资产阶级联盟政权”,“去建立苏维埃形式的工农专政。”1930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接受国际1929年10月26日指示信的决议》。2月26日,又发布了一个《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的第70号通告,认为“目前全国危机是在日益深入”,主张党应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组织工人政治罢工、地方暴动和兵变,调动红军“向着交通要道和中心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