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反围剿军队简介
附:反围剿军队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3、4、12、20、22军,共5个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5、8、16军,共3个军。全军共计3万余人。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
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底进行整编,军团总指挥改称军团长,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全军辖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1935年11月,红五军团与红33军合编为红5军,归属红四方面军建制)。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方面军参谋长,杨尚昆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会师。不久,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后因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红十五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名称,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红二方面军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32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组成。1930年7月,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在公安会师。中旬,两军领导在江陵县的普济观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组成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组成中共第2军团前敌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原第4军改为第2军,贺龙兼任军长。第6军由邝继勋任军长,段德昌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一万余人。9月,党中央派邓中夏任红2军团政治委员、前委书记和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
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组成。1933年,湘赣边根据地红军和湘鄂赣边根据地红军一部,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于6月中旬在湘赣边根据地组成红军第6军团,辖红17师(由湘赣边红8军改编)和红18师(当时只有湘鄂赣边红18军改编的一个团)。当时,军团未成立领导机关,由红17师首长统一指挥。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同志奉命率领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同年10月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第二军团会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发动了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第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的包围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第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师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于7月初,第二、第六军团、第32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斗争。接着与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肃的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师。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1931年11月7日成立,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黄安七里坪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下辖红4军和红25五军,共五个师近3万人,原第4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徐向前任方面军总指挥兼第4军军长,陈昌浩任方面军政治委员兼第4军政治委员。邝继勋任第25军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使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指挥更加统一,为尔后进行较大的运动战创造了条件。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队伍扩大为三个军:4军、9军、25军,共六个师。
在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时,由于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焘指挥错误,10月,部队被迫转移,开辟了川陕根据地,与川东游击队会合。以后,又扩编为4、9、30、31、33五个军共8万余人。
1935年3月,第四方面军开始长征。6月,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分左、右两路共同北上。9月,领导左路军的张国焘擅自决定第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搞分裂党的活动。
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地区同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师。迫于各种压力,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第四方面军与新成立的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军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后第四方面军三个军在张国焘指挥下,西征失败,一部分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开始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
1933年秋,中央军委曾计划把7、8、9、14军合编为第三方面军,后因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另一部分随红一方面军长征,所以原计划未能实行。
红军第一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将近三年的游击战争,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许多小块的游击根据地,也联成一些较大较巩固的根据地。从1929年3月开始,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接连爆发混战,又给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以大发展的机会。这些情况表明,在一些根据地,红军战争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条件基本成熟。
为适应这种情况,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于1930年6月在闽西长汀举行会议,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决定,讨论了红军的整编问题。经过毛泽东等的耐心说服,纠正了部分干部中不愿将部队整编成为正规兵团的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倾向,决定将红军第4军、第6军、第12军组成第1军团(开始时称第1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所属三个军,第4军,林彪任军长,彭清泉任政治委员;第6军(不久改为第3军),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治委员(不久蔡会文继任政治委员);第12军,伍中豪任军长,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两万余人。同时,成立了中共第1军团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随后,赣西南地区地方部队相继组成第20军和第22军,曾炳春任第20军军长,刘士奇兼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22军军长,邱达三任政治委员,这两个军也属第1军团建制。红1军团组成后,在转战湘赣两省的过程中,抵制了集中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倾向,胜利地开始了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
红军第二军团
1930年7月初,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在公安会师。中旬,两军领导在江陵县的普济观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组成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组成中共第2军团前敌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原第4军改为第2军,贺龙兼任军长。第6军由邝继勋任军长,段德昌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一万余人。9月,党中央派邓中夏任红2军团政治委员、前委书记和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后来,军团取消,改称红三军。
1933年11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错误和敌人的大举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三军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不得不转战鄂川边。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此后,红三军在湘鄂川黔边转战,寻找立足点。
1934年5月,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决定在黔东创建根据地。7月21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联合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红军第三军团
湘鄂赣边地区党和红军的领导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决定,于1930年6月在湖北大冶的刘仁八举行会议,组成红军第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并组成中共第3军团前敌委员会,彭德怀任书记。所属第5军,由军团参谋长邓萍兼任军长,张纯清任政治委员;第8军(由红5军第5纵队和鄂东南地方武装于5月合编而成),何长工任军长,邓乾元任政治委员。随后,湘鄂赣边独立师和一部分游击队组成第16军,孔荷宠任军长,李楚屏(后叛变)任政治委员,也属第3军团建制。全军团共一万余人。第16军以后留在湘鄂赣边根据地坚持斗争。
6月12日,红三军团占领大冶县城,之后又成立了大冶苏维埃政府。6月底,红三军团挥师南下,夺取崇阳,攻克岳州,占领平江,所向披靡。
7月,由湘鄂边独立师扩编而成的红十六军成立,亦编入红三军团。
7月27日,红三军团的红五、红八、红十六各军进攻并占领长沙,8月6日退出长沙。
8月23日,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在永和市会师,两军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红军第五军团
由原西北军一部改编的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春调到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在红军反“围剿”不断取得胜利和全国抗日反蒋浪潮推动下,原有我党的工作基础的第26路军约17000人,由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和旅长季振同、董振堂及黄中岳等率领,于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举行起义。起义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黄中岳任第15军军长,何长工、黄火青、左权分任各军政治委员。宁都起义使红军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
红军第六军团
1932年11月,湘东独立第1师在江西永新划入红8军序列,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第22师。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湘赣边根据地红军和湘鄂赣边根据地红军一部,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于6月中旬在湘赣边根据地组成红军第6军团,辖红17师(由湘赣边红8军改编)和红18师(当时只有湘鄂赣边红18军改编的一个团)。当时,军团未成立领导机关,由红17师首长统一指挥。8月12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后来,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以红2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军团和红6军团。1936年7月5日,红2、红6军团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
红25军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红25军的74、75师、军部特务营和地方武装。1932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鄂豫皖中央分局指示,重建红25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全军两个师,7000余人。
红25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随后,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组建红28军。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1933年3月,红军28军政委王平章在战斗中牺牲,4月,红28军与红25军合编,两军合编后称25军,军长吴焕先,政委戴季英,副军长廖荣坤,全军约1.3万人。后来红25军副军长廖荣坤及一些师以上干部在肃反中被错杀。同时受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25军在向优势敌军的残酷进攻中,受到严重的损失。
1934年2月,中央派程子华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军事领导工作。程子华于9月来到鄂豫皖根据地,决定红25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平汉铁路以西的鄂豫边界的山区实行战略转移。转移时部队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进行了整编,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全军2980人。11月16日,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突破蒋军的封锁线,越过平汉铁路,转战到桐柏山区、伏牛山区,进入陕南地区。红25军在入陕后的5个月中,建立了5个县的革命政权。军队发展到3700余人,初步建立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7月中旬,红25军为了配合主力红军北上,决定立即西进甘肃,牵制敌人,与陕甘边红军会师,迎接党中央北上。陕南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坚持游击斗争。7月16日,红25军从丰峪口出发,踏上继续长征的道路。8月,红25军先后攻下甘肃两当、天水、秦安、兴隆镇、隆德、平凉白水镇,在西兰公路上同敌人周旋17天。政委吴焕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9月上旬,红25军经镇原、庆阳、合水,打退尾追的敌骑兵,沿陕甘边山区兼程北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保安县豹子川。16日,到达延川县的永平镇,终于和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红军会师。
红十五军团
红15军团的领导人是徐海东、程子华等,红15军团是由刘志丹领导的陕北、陕甘边红26军、27军和徐海东、程子华从鄂豫皖带来的红25军合编组成的。
早在30年代前期,刘志丹、谢子长就在陕北和陕甘边发动武装起义,创立了陕北和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尔后,两块根据地建立联系,终于在1935年2月成立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达到完全统一。谢子长负伤去世后,红26军和红27军由刘志丹统一指挥,并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把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建立了大片的革命根据地。
红25军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留下红25军的74、75师、军部特务营和地方武装。1932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鄂豫皖中央分局指示,重建红25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全军两个师,7000余人。红25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随后,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组建红28军。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1933年4月,红28军与红25军合编,合编后称25军,军长吴焕先,政委戴季英,副军长廖荣坤,全军约1.3万人。1934年2月,中央派程子华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程子华于9月来到鄂豫皖根据地,决定红25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鄂豫边界的山区实行战略转移,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红25军进行了整编,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全军2980人。11月16日,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西进,越过平汉铁路,转战到桐柏山区、伏牛山区,进入陕南地区。在入陕后的5个月中,建立了5个县的革命政权。军队发展到3700余人,初步建立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7月中旬,红25军为了配合主力红军北上,决定立即西进甘肃,牵制敌人,与陕甘边红军会师,迎接党中央北上。陕南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坚持游击斗争。7月16日,红25军从丰峪口出发,继续长征。8月,红25军先后攻下甘肃两当、天水、秦安、兴隆镇、隆德、平凉白水镇,在西兰公路上同敌人周旋17天。9月上旬,红25军经镇原、庆阳、合水,打退尾追的敌骑兵,沿陕甘边山区兼程北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保安县豹子川。16日,到达延川县的永平镇,和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红军会师。
会师后,红25军和陕甘红26军、红27军3个军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全军团7000余人。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到20多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