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奉行对外扩张的侵略性国策,企图将掠夺他国作为日本崛起的捷径。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正式揭开了近代日本对外扩张、侵略他国的历史,此后,日本成为中国海军发展史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

1875年,清政府筹设北洋海军,即以日本海军为假想敌,中、日海军在19世纪的80年代你追我赶,上演了一幕军武竞赛的激烈博弈。受制于清王朝颟顸的内外政策,北洋海军最终在中日竞赛中落后,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海军彻底击败。甲午战争后,凭借勒索的巨额赔款,日本海军发展一日千里,逐渐成长为一支百万吨级的世界主流海军;而在近代中国衰落的国运中,中国海军在泥泞中苦苦挣扎,最终到了被迫放弃海权,只能期望固守长江的地步。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海军再一次走上角斗场。与强大的日本帝国海军相比,当时中国海军的力量渺小到几乎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的中国海军在面对强敌入寇的国家存亡关头,抱着雪甲午耻的不屈信念,毅然挺立于江海之间的国防线上与强敌作战,在不到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拼尽了所有可用的作战舰艇,于是中国海军军人变成了要塞炮兵、变成了布雷游击队,用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竭力和强敌相抗。就在中国海军几乎到了即将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刻,1945年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雪了百年军耻。从明治时代一路依靠侵略崛起的日本,遭到了可耻的最终失败,曾经在中国的海疆、内河上耀武扬威的日本军舰低下傲慢的头颅,成为中国海军的战利品,本书所记录的就是这一时期编入中国海军的那些日本军舰的历史。

作为中国近代海军舰船志系列的一部分,本书依然延续前作的体例,即以逐一的军舰历史文章而构成,总计收入13篇文章。在内容上,本书所涉及的军舰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在受降区内(包括香港、台湾以及越南北部)接收的日本军舰,书中的第1至第7篇所介绍的都是这一背景下的军舰。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1947年中国海军所获得的日本赔偿舰,当年由盟军总部安排,中、美、英、苏四大同盟国以抽签选取的方式,将日本残存的海军舰艇分四次进行了分配,以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对四国所造成损害的预先赔偿,书中的第8至第13篇所介绍的就是这些日本赔偿舰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国战区内接收的日本军舰,还是后期日本的赔偿舰,其总体性质上都可以归纳为是日本投降军舰,因而本书定名为《抗战胜利日本投降舰船志》。

与舰船志系列此前的几部有所不同的是,本书所涉及的舰船数量多达上百艘,可以说是舰船志系列中所涉军舰最多的一部。本书中所涉及的军舰,其生命大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在日本海军的服役历史,其中大量曾经在侵华战争中出没;1945年至1949年期间在中国海军服役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军舰都曾卷入过国共内战;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处于海峡两岸的历史。其舰史线索复杂,内容曲折,而且很多还成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早期主力军舰,对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历史而言别具特殊的意义。

由于所涉时段的特殊性,本书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对资料的搜寻十分艰难曲折。相对而言,各军舰在日本海军时代的建造、服役历史,因为有直接的日方档案以及大量日本研究著作可循,考证相对较为容易。而在中国海军时代的历程,由于直接与现代相关,基本不可能直接阅读海峡两岸海军的原始档案。在具体写作时,涉及民国海军以及台湾地区海军的,多参考了台湾地区海军的军史、舰史性质出版物,以及台湾地区的海军史类著作和相关当事人口述历史类文献;涉及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则主要参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中的海军部分,以及人民海军的部分军史类出版物。因为掌握的原始档案有限,在叙述中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希望同好不吝赐教指正。

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海研会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顾伟欣先生帮助绘制了全书所用的数十幅军舰线图、王益恺先生帮助绘制了文中的插画,使全书大为增色。余锴先生、欧阳欣先生、秦晋先生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宝贵的意见,使得舰史内容上避免了很多错漏。此外,本书创作和修订期间,还获得了台湾学者张力、沈天羽、金智、应俊豪、洪绍洋等先生赠予的宝贵资料和专著,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给予了很多有关民国海军和台湾地区海军的资料支持,在此一并致以由衷的谢忱!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完稿于2017年,原计划于当年出版,但遇到种种原因而一再拖延。幸运的是,编辑秦超先生对本书的主题、价值有着高度信心,始终在推动本书的出版,终于在2021年新春来临时得以在山东文艺出版社付梓,这使得本书的出版有了一层作者与编者友谊纪念的独特意义。此外,在本书推动出版的过程中,我本人于2019年应福州市和马尾区相关领导的盛情邀请,从山东威海迁居至中国近代海军的根源之地福州,在福州继续开展近代海军史的研究,此时回溯这本创作于威海的书籍,感慨万千。

谨以本书献给中国的海军。

陈 悦

2017年11月3日初作于山东威海

2021年2月24日于福建福州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