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四舰
除江南地区的3艘“丙”“丁”型海防舰外,日本赔偿舰中另有4艘“丙”“丁”海防舰在华北地区入役,均属于在青岛移交中国的第三批日本赔偿舰,即“接20”“接21”“接22”“接23”。第三批日本赔偿舰于1947年8月20日在青岛由中国海军接收,当时华北国共内战局势紧张,海军已经开始大量派出军舰在黄渤海地区协助陆军作战和执行封锁解放区任务,因而海军对在青岛接收的日本赔偿舰都持尽快使之入役,以便就近在华北执行任务的态度。
1947年8月25日从佐世保离港开往中国青岛时的“第40号”海防舰,来华后该舰更名“成安”号
华北的4艘“丙”“丁”型海防舰中,以“接20”舰最早得以修复,该舰1948年编入海防第一舰队3分队,旋于5月1日被海军正式命名为“成安”,舰名取自河北省的县名。该舰的前身原是日本海军的“丁”型海防舰“第40号”,1944年12月22日在日本藤永田造船所竣工,1948年在青岛整修时重配武装,具体采取了日美混合的样式,其主炮是两门日制“10年”式120毫米口径高射炮,副炮安装的是11门“厄利孔”20毫米口径高射炮。成军入役后,“成安”立刻被投用于黄渤海执行军事任务,1948年10月1日其编制被调整至海防第二舰队第5队11分队,此时还有另一艘华北的日偿海防舰加入该分队。[15]
和“成安”在1948年10月1日编入同一分队的是华北四舰中的“接21”号,该舰原本是日本三菱重工长崎造船所在1945年1月31日建成的“丁”型海防舰“第104号”,1948年5月1日被中国海军以山东省的县名正式命名为“泰安”,比“成安”稍晚完成武备安装和修理。“泰安”舰在青岛加装的武备,其型号配置和“成安”略有差异,“泰安”的主炮也是采用两门日制“10年”式120毫米口径高射炮,副炮则变成4门40毫米口径“博福斯”MK3高射炮和6门“96”式25毫米高射炮的组合。
“成安”“泰安”同队服役时,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已是节节败退,2舰此后频繁地参加到各种海运撤退活动中,诸如将烟台军政人员撤往长岛,将威海刘公岛国军撤往青岛,从天津塘沽撤运国军前往青岛,以及将青岛的国军和军政人员撤往浙江舟山定海等,奔波航行之中,日显前途一片黯淡无彩。而就在“成安”“泰安”往来于撤退活动中时,华北四舰中突然有1艘军舰发生起义,成为国民党海军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艘军舰。
1948年5月1日被中国海军以湖北县名正式命名为“黄安”的“接22”号,原是日本海军的“丙”型海防舰“第81号”,1945年1月25日在日本舞鹤海军工厂竣工,作为第三批赔偿舰来华后,其修理开工的时间较晚,1948年正式命名“黄安”,编制列入海防第一舰队时,该舰实际上仍在青岛海军船厂进行维修和加装武备等工作。[16]此时,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正日益加强,其中中共胶东区党委统战部和东海地委统战部;解放军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和东海军分区政治部联络科;中共青岛市委;中共华东局社会部等系统都相继设法策反发展了一批国民党海军人员,因为个人职务身份的便利性等缘故,这些人员最终将起义的目标聚焦到了“黄安”舰上。
“黄安”舰起义成功后,起义人员和解放军干部在舰桥前方的合影,照片中可以看到舰上此时已经进行了伪装
1949年2月12日,“黄安”舰舰长刘广超离舰上岸过元宵节,当天舰上还有大批官兵放假上岸,该舰舰务官鞠庆珍、枪炮官刘增厚、枪炮军士长王子良、枪炮班长孙露山等被中共秘密策反运动的舰上人员遂决定利用这一大好机会迅速发动起义,临时又说服策反了“黄安”舰轮机长刘彦纯一起参加。当晚8时10分起义发动,起义官兵拘捕了副舰长等中高阶军官,并夺取轻武器,占领轮机舱等要害部门,成功控制了军舰,而后由鞠庆珍负责驾驶航海,刘彦纯保障轮机动力,“黄安”披着夜幕驶离青岛,于13日凌晨4时顺利到达解放区城市连云港。起初,因为未能有效沟通,驻防连云港的解放军一度向“黄安”发起过炮击。起义成功后,为防国民党空军飞机轰炸,“黄安”由起义官兵驾驶往苏北燕尾港堆沟隐蔽停泊,并在舰上堆放树枝等进行伪装。1949年解放军解放青岛之后,“黄安”舰在8月重返青岛,暂时归属解放军第三野战军32军领导,鞠庆珍任舰长,随后该舰在1950年6月被调归华东海军,编入第6舰队,同时按照华东海军制定的舰艇命名办法,更名为“沈阳”号,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的海军部队。[17]
“黄安”舰在起义时,舰上的武备安装尚未全部完成,仅装有日制25毫米口径“96”式高射炮和13毫米口径高射机枪各两门,编入华东海军后很快加装了日制主炮,后又全部改换成了苏联制舰炮,具体为主炮采用苏联制100毫米口径舰炮,副炮换用苏联制37毫米口径高射炮。“沈阳”舰在人民解放军中长期活跃在东南沿海,曾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役,1955年华东海军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后,“沈阳”舰被编在东海舰队护卫舰6支队,于1972年退役,1980年报废拆解。
日本战败后作为特别输送舰完工的“第107号”,舰尾主甲板上加盖的舱棚是为了从海外运回日本军队和侨民所需而临时设置的住舱,该舰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的“潮安”舰
华北四舰中唯一一艘在台湾完成武备安装的是“接23”舰,该舰原是日本海军“丙”型海防舰“第107号”,1945年1月3日在日本钢管鹤见造船所开工,二战日本战败时尚未完工,可以算得上是旧日本海军的遗腹子。因为盟军总部想以该舰当作将海外日本军民撤回日本的特别输送舰,从而幸免于报废拆解,得以继续建造至完工。1948年5月1日中国海军对日本赔偿舰重新命名,“接23”更名为“潮安”号,当时和“黄安”一起在青岛进行维修和加装武备,1949年2月突然从青岛拖航往台湾基隆,最终在1949年末于台湾完成了武器装备,正式成军。比较特别的是,“潮安”是第一艘直接采用美式武备的日偿舰,加装武备时就全部选取美械,“潮安”的武备模式也成为后来国民党海军其他“丙”“丁”舰改用美械式的模式标准,具体为主炮使用两门3英寸口径MK22舰炮,副炮采用两门40毫米口径“博福斯”MK3高射炮和4门20毫米口径“厄利孔”高射炮。
“潮安”舰成军后,在1949年12月1日从台湾调至海南岛,编入海防第三舰队,参加防御海南。1950年6月1日编制改为第一舰队4分队,定舷号“74”,1952年编制再改为第四舰队42战队。1954年9月3日解放军炮击金门,“潮安”曾与其他国民党军舰一起对厦门一带的解放军阵地实施过报复性的炮击。随后不久,“潮安”舰在从金门开往澎湖马公途中遇风暴搁浅,因为受伤过重而放弃修理,当年12月16日便除役,退出了历史舞台。[18]
1950年后涂刷着“72”舷号的“成安”舰,此时该舰安装的仍然是日式武器
除“潮安”外,1949年后,“成安”“泰安”也辗转到达台湾,与日偿“丙”“丁”海防舰中最先成军的“营口”/“瑞安”,共同构成了国民党海军中的“丙”“丁”海防舰阵容。成军后即经常被编组使用的“成安”和“泰安”,其后的航迹犹如一对同生共死的老战友。
“成安”舰在1949年12月编制调整至海防第三舰队,参加国民党军守卫海南岛的作战,随后不久因为舵叶被解放军炮火击伤,由海军的“成功”舰拖带往澎湖马公维修。当时恰值一批东北国立长白师范学院的师生跟随国军从东北流亡到海南岛,“成安”“成功”即顺道将这批东北流亡学生240人搭载到相对安全的澎湖。在澎湖修竣后,“成安”重返海南岛,参加了1950年4月22日撤运海南岛国军的行动,同年的6月1日,国民党海军对所辖舰艇开始使用舷号,“成安”定舷号“72”,编制改为海防第二舰队第5队11分队。1952年7月1日,“成安”的编制改入第四舰队43战队,1953年7月16日参加过突袭福建东山岛的作战,战后1954年在海军第二船厂换装美式武备,旋于1955年1月1日编制改隶巡逻舰队42战队,一直服役至1958年,当年8月1日停役,10月1日正式除役。[19]
20世纪50年代初期拍摄的“泰安”舰,舰体采用迷彩涂装,舰上的主炮为日式,舰首标有醒目的“71”舷号
“成安”的战友舰“泰安”1949年末参加了撤运福建马尾国军的行动,1950年5月参加撤运浙江舟山和广东万山群岛国军的行动,6月1日海军核定舷号时,定为“71”,编制和“成安”列在一起,属于海防第二舰队第5队11分队。“泰安”舰此后在福建、广东沿海经常出没,1950年6月22日曾在广东外伶仃洋海面掳获大陆民生公司商轮“太湖”号,1952年参加过突击南日岛的作战。之后“泰安”和“成安”一起经历了美械换装,1955年同时编入巡逻舰队,1958年同天除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