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岐”/“接18”/“固安”,“屋代”/“接19”/“正安”

“隐岐”/“接18”/“固安”,“屋代”/“接19”/“正安”

中国海军获得的最后2艘日本赔偿“甲”型海防舰是“隐岐”和“屋代”。二舰分属“择捉”“御藏”型,但是在同批赔偿给中国海军,此后中国海军对2舰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谓殊途同归。

“隐岐”号是“择捉”型的第4号舰,由日本浦贺船渠建造,1942年2月27日开工,1943年3月28日建成,舰籍隶属于佐世保镇守府,编在日本海军第四舰队第二海上护卫队,当年4月开始至1944年3月的一年间频繁执行由横须贺向太平洋特鲁克岛(Truk)的运输船团护航任务,航程中曾多次侦测到疑似美军潜艇的目标,进行过深水炸弹攻击,但并无战果。1944年3月后,被派执行关岛至塞班岛的护航任务,7月后又执行父岛至硫磺岛的护航,11月21日在八丈岛附近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舰桥之前的舰首被炸断,后侥幸被拖航回横须贺修理。“隐岐”舰的修理工程在1945年3月完成后,立即被编入103战队,在朝鲜以及中国山东海域进行护航,直至日本战败。

建造完成后进行航试时的“隐岐”号

航试时的“屋代”舰

“屋代”号属于“御藏”型军舰,是该级的第6艘,1944年5月10日在日立樱岛造船所竣工,建成后也是主要执行护航任务。1945年初被调至朝鲜海域护航,在日本战败前夕的8月9日于朝鲜半岛东北部的雄基港遭苏联飞机攻击受伤,但侥幸存活到了日本战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隐岐”和“屋代”都先是经历了解除武装、改造为特别输送舰的命运,随后被作为特别保管舰封存,列进了赔偿舰名单。1947年8月13日,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日本东京举行分配第三批赔偿舰的抽签活动,中国代表抽中第三组,“隐岐”和“屋代”当时同列在这一组,遂一起成为偿华军舰。此时,因为上海先期已经接纳了两批日本赔偿舰,锚泊地十分拥挤,国民政府遂决定第三批日本赔偿舰改在山东青岛交接。“隐岐”“屋代”连同其他第三批赔偿舰于8月25日离开日本佐世保,在27日抵达青岛,30日正式接收。按照此前接收第一、二批的例子,各舰冠以“接”字头临时舰名,“隐岐”“屋代”因为规模、吨位相近,舰名编号相连,分别改名“接18”和“接19”。[15]

1947年8月25日在佐世保即将出发前往青岛的“隐岐”

和之前在上海接收的“甲”型海防舰“四阪”“对马”一度被荒置的命运迥异,“接18”和“接19”在被接收之后几乎立刻就得到启用安排。

日本赔偿舰原本是专门作为对中国海军的补偿,然而当总数多达34艘的赔偿舰到来后,国民政府的很多其他部门乃至私人都对这批军舰垂涎不已,认为有利可图,意图从中分一杯羹,申请分拨赔偿舰。受这些势力影响,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指令海军总司令桂永清,要求海军必须向行政院交出17艘赔偿舰。海军方面对这一命令虽然十分抵触,但是不得不奉命编制上缴清单,在为数11艘的上缴名单中,“接18”和“接19”被列入在内。对此数量国民政府并不满意,要求海军必须再上缴四五艘军舰。此后海军总司令部非但没有继续增添上缴军舰,反而对之前所列的上缴名单有反悔之意,以北方沿海破冰需要船只为由,将其中体型较大的“接18”“接19”二舰从上缴名单中抽出,以破冰船的名义留用在海军。根据《海军舰艇命名原则》中辅助舰用中国山岳名称命名的条例,“接18”此后被命名为“长白”,“接19”则改名“雪峰”,二舰获得正式舰名的时间几乎领先于所有日本赔偿舰。

“长白”“雪峰”的前身是“甲”型海防舰中的“择捉”“御藏”型,这两型军舰没有双重底设计,首柱以及舰体质料也不特别坚固,以二舰的性质根本不可能执行压碾冰层的破冰任务,当时海军总司令部之所以提出充作破冰船的说法,不过是为了搪塞国民政府、为海军多保留几艘日偿军舰的说辞而已,实际上海军根本没有将二舰当作破冰船的计划。1948年5月1日,海军总司令部对各艘仍然使用“接”字临时舰名的日本赔偿舰重新命名,借此机会,“长白”和“雪峰”中舰况较好、能够立即航行使用的“长白”舰首先在9月1日被撤销原破冰船编制,改为护航驱逐舰,经加装武备后(具体情况可能是加装两门日制“3年”式120毫米口径主炮,另配若干门25毫米口径高射炮),按照当时日偿海防舰用“安”字县名命名的规律,于10月1日以河北固安县的县名更名为“固安”号,编入海防第一舰队第3分队,正式成军入役。“雪峰”号则因无法自航,被系泊在青岛当作保管舰,名义上还列为破冰船,编制归在海防第一舰队第5分队。

1949年5月,解放军迫近上海,“固安”舰随海防第一舰队军舰抵达淞沪地区,参加了配合国民党陆军保卫上海的作战,此后随海防第一舰队退往浙江舟山一带,当年7月在浙江嵊泗列岛海域遭遇台风侵袭,搁浅在泗礁岛东北角,因损坏严重而弃舰,于1949年9月16日除役。[16]后被人民解放军获得,经在江南造船厂修理和重新配置武器后服役,一度更名“长白”号,此后可能改名为“瑞金”,定舷号“218”。

美式武备改造后的“正安”舰

当“长白”舰改名“固安”编入海防第一舰队时,因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节节败退,为防停泊青岛的日本赔偿舰被解放军获得,这类军舰被纷纷疏散,荒泊青岛的“雪峰”在1948年10月31日被拖航至台湾左营,仍然处于闲置保管状态,编制则名义上列在海防第二舰队第五队10分队,1949年10月1日改隶属训练舰队。1950年美国停止对台湾的军事援助后,国民党海军为自力更生充实战力,开始设法修复一些闲置的老旧军舰,“雪峰”和同样处在荒泊状态的原“甲”型海防舰“临安”几乎同时被送入海军造船厂,双双实施维修改造和加装武备,其武备安装模式推测和“临安”相似,即加装日式120毫米和76毫米口径炮作为主炮,另安装数量不等的日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辅助。“雪峰”武装完成后在1951年3月正式成军,编制列在第一舰队,舰名改为“正安”号,列作炮舰,舷号“76”,该舰随后即出现在当时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的封锁作战中。1951年6月11日,“正安”舰和“永春”舰、“海利”艇一起在浙江沿海炮击作业中的大陆机帆船、帆船。[17]7月25日“正安”在福建三都澳支援大西洋屿的国民党守军进行反登陆作战。[18]

其后“正安”舰的编制在1952年7月1日改列在第四舰队42战队名下,并在1954年进行了和“临安”舰相似的美械化改装,舰上武备更换成两门127毫米口径炮,5门40毫米口径炮,以及4门20毫米口径炮。在20世纪50年代的海峡对抗中,“正安”舰的身影经常出没其间,不断有战果报告公诸报端,是当时台湾地区海军中的著名军舰,但是和当时不断创造战果的“临安”舰一样,“正安”舰的战绩在解放军的军史中也基本得不到印证。

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式军舰充盈的台湾地区海军中,“正安”等日式军舰日显另类,且维修保养困难,最终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正安”舰于1958年8月1日停役,10月1日除役,从此“甲”型海防舰的身影在台湾地区彻底消散。而在海峡的对岸,人民解放军中的日偿“甲”型海防舰“瑞金”/“南宁”则还将服役数十年之久。

【注释】

[1]日本海人社著、王鹤译:《日本军舰史》,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第87页。

[2][日]福井静夫:《日本の军舰》,(日本)出版协同社1956年版,第146—147页。《世界の舰船》1983年4期,第74—77页。

[3]《世界の舰船》1983年4期,第78—81页。

[4]《世界の艦船》1983年4期,第82—85页。

[5]《世界の艦船》1983年4期,第83页。

[6]《世界の舰船》1983年4期,第85页。

[7]《中国兵器战史大辞典·兵器之部》(下),(中国台湾)台湾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1996年版,916—917页。

[8]《海军舰队发展史》(一),(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2850—286、308页。

[9]《海军舰队发展史》(一),(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308—309页。

[10]吴建安:“‘惠安’舰起义后发生骚乱与平息经过”。《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海军》,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11]《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海军》,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135页。

[12]《世界の舰船》增刊第45集,[日]海人社1996年版,第24页。

[13]《海军舰队发展史》(二),(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1042、1045、1051页。

[14]《海军舰队发展史》(一),(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316页。

[15]《海军舰队发展史》(一),(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287—288页。

[16]《海军舰队发展史》(一),(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314页。

[17]《海军舰队发展史》(二),(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1040页。

[18]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