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决战型驱逐舰
“雪风”号在日本海军中的知名度,既源自其如同不死鸟般的军旅生涯,同时还因为该舰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最具战力的驱逐舰之一。
建成后公试时的“阳炎”级驱逐舰“雪风”号。此时该舰尚未分配编制,因而只在舰体中部舷侧涂刷了舰名的拼写,尚未在舰首两舷涂刷所属驱逐队的编号
1936年末,《伦敦海军条约》到期自动失效,日本海军彻底甩去了套在其发展之路上的枷锁,从此得以能够完全根据自我的意愿设计、建造军舰,而不用顾忌以往的条约限制。为了执行野心勃勃的扩张侵略国策预作战力储备,日本海军专门制定了从1937年开始的大规模造舰计划—“第三次补充计画”,“雪风”号所属的“阳炎”级驱逐舰就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诞生。由于《伦敦海军条约》中对签约各国所拥有的驱逐舰的总规模等限制不复存在,“阳炎”级也就成了大正时代以后日本海军发展的第一级不用考虑国际条约约束的一等驱逐舰(日本海军自大正时代后对驱逐舰分为三等,排水量超过1000吨的为一等,1000吨以下、600吨以上的为二等,600吨以下的为三等),属于第三次补充计画中发展驱逐舰的部分。
“阳炎”级的名字得名自首舰“阳炎”号,取自天气名词,其意为热雾或热霾,即空气局部遇热后,因为光线折射变化的缘故所出现的局部如同闪烁的雾一般的景象,夏季在烈日炙烤下的公路上,非常容易见到远方路面上这种蒸腾而起的热雾现象。
名字里带着滚滚热浪的“阳炎”级军舰,舰如其名,后来也被证明是日本海军史上一级炙手可热的成熟型驱逐舰。其总体设计是在此前的“朝潮”级驱逐舰的基础上展开。由于“阳炎”和“朝潮”有很多设计相似之处,且都属于日本海军所提出的所谓舰队决战型驱逐舰,二级在日本海军又并称甲型驱逐舰。和“朝潮”级在设计上吸取此前第四舰队事件和“友鹤”号事件的教训,着重加强军舰的稳性和结构强度的做法一样,“阳炎”级继续在此方面加以重视,同时根据军令部提出的航速36节,续航力5000海里/18节的指标要求,在“朝潮”的设计基础上力争做出改良。[5]
“阳炎”级的标准排水量为2000吨,全长118.5米,宽10.8米,吃水3.8米,舰体极为瘦长,主机选用2座舰本式透平蒸汽机(并列安装),配套装备3座“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炉膛最高温度350摄氏度,压力30千克/平方厘米)。由于“阳炎”级舰体的宽度较窄,3座锅炉采取了沿舰体方向纵向依次安装的布置,“阳炎”级为双轴双桨推进,功率52000马力,航速35节,续航力达到5000海里/18节,大大超过了“朝潮”级的3500海里/18节,能够满足当时军令部策划中的从日本本土直航菲律宾进行作战的需求。因为舰上的电器装备加多,电力载荷加大,“阳炎”级装备了3座发电机,位于主机舱后方的辅机舱,总容量为290千伏安。[6]
“阳炎”级的舰体设计沿袭了自“吹雪”级以来日本海军驱逐舰所用的长首楼船型,舰首形状采用十分优美,且具有良好破浪效果的“S”形。舰上的上层建筑主要分布在三处,一是设在首楼甲板顶部末尾的舰桥建筑,以及紧挨在舰桥之后设立的三脚桅结构的前桅杆。其次是在首楼之后的主甲板上一前一后分布着的两座烟囱,前部烟囱因为连接着下方舰体内两座锅炉的烟道,其体量明显大于后方只连接一座锅炉烟道的烟囱。第三处主要的上层建筑位于主甲板的中后部,设有一座小型甲板室,甲板室上建有一座三脚桅结构的小型后桅杆。比较特别的是,因为考虑到为甲板室前方的鱼雷发射管留出储存备用鱼雷的鱼雷收纳库的安装空间,甲板室偏在右舷,安装在其上的后桅杆也就并不处在军舰的纵向中轴线上,出现了前后桅杆不在一条纵线上的奇景。
依托在这三处上层建筑附近,布置了“阳炎”级的主要武备。
“阳炎”级军舰配备3座“3年”式C型127毫米口径双联装舰炮。该型火炮为50倍径,初速910米/秒,最大俯仰角度+55度至-7度,旋回速度4度/秒,俯仰速度6度/秒,最大射程18400米。3座火炮中的1号炮安装在首楼顶部甲板的中前部充当前主炮,2号炮设在主甲板中后部的甲板室顶部末尾,在甲板室后方的主甲板上则装备3号炮。该型火炮的仰角相对较大,除了正常的对舰、对岸外,还具有程度有限的对空射击能力,是“阳炎”级军舰上防空火力的来源之一。不过,“3年”式双联舰炮的供弹为人力装填,速度较慢,就需要高速射击的对空作战而言,其瓶颈局限十分明显。
在船坞中抢修的“阳炎”级驱逐舰“不知火”号。照片所摄是该舰的中部甲板,可以看到在第二座烟囱后方的2号4联装鱼雷发射管,以及位于鱼雷管后方甲板室左侧的鱼雷收纳库
配合主炮,“阳炎”级装备有2座“96式”25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射炮,左、右并列安装在依托后烟囱修建的武器平台上,承担舰上中部的防空任务,也是舰上真正的高射防空武器。
作为舰队决战型驱逐舰,根据日本海军的理念,这种驱逐舰应当具备高航速和强大的鱼雷攻击能力,能够组成编队对敌主力舰,甚至主力舰群实施鱼雷齐射攻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阳炎”级和“朝潮”级一样,都被赋予了极具威力的鱼雷兵器,舰上安装2座带有控制室、可以360度转向的“92”式4联装61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威力巨大的“93”式氧气鱼雷,其1号4联装鱼雷发射管位于前后烟囱之间的主甲板上,第2号则安装在后烟囱的后方。考虑到鱼雷攻击将是“阳炎”级的重要作战手段,和此前的日本一等驱逐舰一样,“阳炎”级也配备了鱼雷再装填设施,除2座4联装鱼雷管中自身装填存储的8枚鱼雷外,在1号鱼雷管前部、位于前烟囱两侧的主甲板上各设有1座可容纳2枚鱼雷的小型鱼雷库,作为1号鱼雷管的备雷,2号鱼雷管的备雷库则在其后方主甲板上甲板室的左侧,备有4枚鱼雷,总计“阳炎”级上同时可储备16枚鱼雷。
此外,“阳炎”级驱逐舰上还装备有反潜兵器,全部集中安装在军舰主甲板的后部。计有用于抛射深水炸弹的“94”式爆雷投射机1座,即“Y”炮,安装在军舰后部3号舰炮后方的主甲板中部,可以向两舷外抛投深水炸弹。紧邻着投射机安装有1座爆雷装填台,用于存储备用的深弹。在“阳炎”级的舰尾两舷,另外还分别布置了3座简易的爆雷投下台,总计舰上可搭载18至36枚深水炸弹,具有一定的反潜战力。在深弹装置的附近,“阳炎”级军舰上还搭载有2具外形如同小飞机般的破雷卫,用于破扫水雷。[7]
“不知火”舰的舰尾甲板,后主炮旁站立的人员右侧可以看到蒙着帆布的爆雷投射机,舰尾破雷卫的后方舷边还可以看到3个爆雷投下台
与各类武器相配套,“阳炎”级军舰上还装备有火控等指挥、控制装备。在“阳炎”级的舰桥上,舰桥顶端装备带有3米测距仪的“94”式方位盘,用于为127毫米舰炮进行火控。在外形如同小碉堡般的“94”式方位盘前方,装备1部66毫米测距仪,在舰桥的内部不仅有火炮发射指挥盘,舰上的鱼雷发射指挥盘也设在其中。之后在军舰后烟囱的后方,设有1座上端为圆环形的“91”式方位盘测定机,附近另有1座90厘米口径的探照灯,可用于配合鱼雷兵器进行夜战时使用,另在军舰后部甲板室上安装有1座“14”式2米测距仪,用于配合鱼雷兵器的作战使用。除这些以外,“阳炎”级配合反潜兵器的使用,还装备有类似声呐设备的“93”式探信仪、听音机。[8]
综合“阳炎”级的各项设计指标来看,这级军舰有别于执行防空、反潜等辅助任务的护航驱逐舰,战斗力十分突出,属于秉持进攻至上理念的小军舰。仅就此点而言,其设计颇为成功,被日本海军史研究界评价为“真正摆脱了条约的限制,吸取了大正时代以来日本海军血汗经验的代表性驱逐舰”。自在舞鹤工厂开工的首舰“阳炎”之后,同级一共建造有18艘之多,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的主力型驱逐舰,也是日本海军中一个成员数量相当庞大的驱逐舰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