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海特务艇
日本赔偿给中国的34艘军舰的最后3艘都是扫海特务艇,而且是日本偿华杂类军舰中比较罕见的同型舰,均属于是原日本海军的“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即扫雷艇。日本海军在明治时代成立后,长时间内并没有专用的扫雷舰艇,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面对中国海军在长江和内河港汊开展的布雷作战,日军开始着手研发这种舰艇,从1940年开始建造“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借鉴了之前日本海军征用渔船改造为扫雷艇的经验,选择以日本的钢壳渔船为基本船型,初期又称为渔扫(渔船型扫海艇)。该型艇满载排水量只有230吨,全长33米,水线长28.97米,垂线间长29.6米,水线宽5.916米,吃水2.95米,主机使用1座赤坂式柴油机,单轴推进,功率300马力,航速9.5节,艇上燃料柜载量10吨,续航力1500海里/9.5节。艇上的主要武备是1门短管76毫米口径高射炮,另有1门7.7毫米口径机枪。作为扫海艇,该型艇的专业武器是扫雷用的破雷卫,太平洋战争中期日军的海上护航压力增大,本型艇尽管吨位小、航速低,也被进行了反潜改装,加装拖曳式水中听音机,并配备15枚深水炸弹,充当反潜哨戒任务。[24]
准备赔偿给中国的“第19号”扫海特务艇,1947年9月摄于日本舞鹤
1947年9月在日本横须贺拍摄到的“第22号”扫海特务艇,当时正在准备作为赔偿舰开往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共建造有22艘,从“第1号”开始均用数字编号命名,战后赔偿给中国的是其中的“第14号”“第19号”“第22号”,1947年10月在青岛由中国海军接收后,分别临时命名“接32”“接33”“接34”,因为艇况较佳,在1948年1月全部成军入役。由于当时国民党海军几乎没有扫雷、反潜的作战需求,也难以获得这类技术装备,在恢复日式扫海特务艇的武备时,没有考虑扫海、反潜等功能,只是重装了枪炮,其中首楼上的前主炮选择了1门40毫米口径“博福斯”MK3型高射炮,另外安装有日制“96”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1门、“93”式13毫米口径机枪两门。
“接32”“接33”“接34”入役后,编制列在海军第一炮艇队名下,就近配置在华北地区使用,“接32”“接33”派拨至长山岛巡防处,“接34”调往塘大巡防处使用,担负近海巡防等工作。1948年5月1日国民党海军废除日本赔偿舰的“接”字头临时舰名时,根据小型艇采用艇型加上编号数字的命名规范,将3艇分别正式命名为“扫雷201”“扫雷202”“扫雷203”。尽管此时3艇事实上已经成为了炮艇,但是从其命名看,国民党海军似乎对未来将3艇恢复为扫雷艇充满着兴趣。
中国海军接收后的“接33”,照片上可以看到标识在驾驶室外壁上的阿拉伯数字编号“33”
超出当时国民党海军想象的是,当日本赔偿舰大量出现到青岛时,在胶东地区拥有深厚群众基础和基层政府的中国共产党即有意对这些军舰进行策反,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策反。1947年10月,胶东军区派出的特工李云修潜入“扫雷201”,担任该艇勤务兵,后又任轮机兵。此后,李云修在“扫雷201”上秘密联络、发动了近一半的艇员。1949年2月17日凌晨,利用艇长赴长山岛岸上开会未归的机会,李云修等发动起义,驾艇从长山岛驶往解放区烟台,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成为胶东军区拥有的第一艘正规化军舰。之后“扫雷201”相继参加了解放青岛和解放长山岛的战役。[25]
1949年9月,胶东军区所属的海军教导大队奉调参加华东军区海军时,“扫雷201”艇负责从威海接运人员到青岛转乘火车,本艇此后也南下编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秋风”号,参加了长江口的扫雷作业以及解放舟山群岛的作战,后改为华东军区海军的教练艇,之后历史不详,有记载称该艇在1976年报废。
留在国民党海军中的“扫雷202”“扫雷203”此后长期编组使用,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节节败退后,两艇在1949年5月后撤往浙江舟山定海,当年9月19日参加了国民党军队防守厦门的作战,在10月25日又双双参加了金门古宁头反登陆作战,此后一度驻防金门。1950年7月,两艇被分别更名为“江毅”“江勇”,定舷号“401”“402”。1952年7月1日2艇又改舷号“541”“542”,编制列入第三巡防艇队,驻扎在基隆,担任台湾近海的巡逻和警戒任务。1962年3月1日,“江毅”“江勇”在海军停役,移交给“情报局”。因两艇的艇型酷似渔船,被当作赴大陆近海活动的情报船使用,数年后的1968年1月1日双双除役。[26]
【注释】
[1]《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287—288页。
[2][日]福井静夫:《终战と帝国舰艇》,[日]出版协同社1961年版,第185页。
[3][日]大内建二:《扬陆舰艇入门》,[日]潮书房光人社2013年版,第194页。
[4]《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34—35页。
[5][日]福井静夫:《日本の军舰》,[日]出版协同社1956年版,第151页。
[6]《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323页。
[7]《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287—288页。
[8]《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324页。
[9]《日本海军特务舰船史》,[日]海人社1997年版,第109页。
[10]有关“庐山”舰在1951年3月1日报废的说法见:《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324页。
[11]《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124页。
[12][日]福井静夫:《终战と帝国舰艇》,[日]出版协同社1961年版,第183页。
[13]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432页。
[14]《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67—68页。
[15]《写真日本军舰》第14卷,[日]光人社1990年版,第94页。
[16]“‘接29’号舰起义青岛外海被拦截”,《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海军》,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0页。
[17]《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55页。
[18]《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304—306页。
[19]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186页。
[20]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186—187页。
[21]《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56—57页。
[22]《老军舰的故事》,(中国台湾)“海军事务主管部门”2001年版,第76页。
[23]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210—211页。
[24]《海军》第11卷,[日]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158页。
[25]李云修:“回忆‘201’号扫雷艇起义”,《国民党军起义投诚·海军》,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244页。
[26]钟坚:《惊涛骇浪中战备航行—海军舰艇志》,(中国台湾)麦田出版2003年版,第554、5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