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日本投降军舰线图集
制图:顾伟欣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海军先是接管了大批在华的日本海军舰艇,继而又在1947年先后接收了四批日本赔偿军舰,总数超过百艘的这些日本投降军舰,成为中国海军在抗战后获得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舰艇装备补充,也洗雪了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海军所施加给中国海军的种种羞辱。由于这批军舰总数庞大,且编入中国海军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外观、装备变化,使得考证这些军舰的外观特征成为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极度的耐心和专注力。为直观展现抗战胜利时日本投降军舰的形象特征,本附录选择了日本投降舰中较具代表性的30艘/型舰艇,由顾伟欣先生绘制线图,以飨读者。顾伟欣先生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舰船线图、近代战争战场态势图、舰船钢笔画的研究和绘制,在上述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突出成绩,以实际的行动和成果为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研究和普及做出着贡献。
“安东”炮舰侧视图
“长治”炮舰两视图
“江犀”炮舰侧视图
“郝穴”炮舰侧视图
“常德”炮舰侧视图
“永平”炮舰侧视图
“太原”炮舰侧视图
“舞凤”炮舰侧视图
“江鲲”炮舰侧视图
“咸宁”炮舰两视图
“舰水”型炮艇侧视图
“汽艇”型炮艇侧视图
中型炮艇侧视图
“海鹰”炮艇两视图
“海丰”炮艇两视图
“丹阳”驱逐舰两视图(1952年状态)
“信阳”驱逐舰两视图(成军状态)
“汾阳”驱逐舰侧视图
“沈阳”驱逐舰侧视图
“惠阳”驱逐舰两视图(1948年状态)
“惠安”护航驱逐舰侧视图(1948年状态)
“威海”护航驱逐舰侧视图(1948年状态)
“营口”护航驱逐舰侧视图(1948年状态)
“武夷”供应舰侧视图
“武陵”供应舰侧视图
“庐山”供应舰侧视图
“永靖”布雷艇侧视图
“雅龙”炮舰侧视图
“富陵”炮舰侧视图
“扫雷201”扫雷艇侧视图
日本投降舰艇性能参数一览表
〔1〕 同型另有“永平”舰,原日本海军“二见”号,日本藤永田造船所建造。
日本赔偿舰艇性能参数一览表
〔1〕 同型另有“华阳”号,原“茑”号,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1944年下水。
〔2〕 同型另有“惠阳”号,原“杉”号,日本藤永田造船所1944年下水。
〔1〕同型另有“正安”号,原“屋代”号,日本日立樱岛造船所1944年竣工。
〔2〕同型另有“固安”号,原“隐岐”号,日本浦贺船渠1943年竣工。
〔3〕同型另有“接8”“吉安”“新安”“黄安”“潮安”,原丙型海防舰“215”“85”“205” “81”“107”。
〔4〕同型另有“接5”“接12”“同安”“接14”“成安”“泰安”,原丁型海防舰“14”“118” “192”“198”“40”“104”。
〔1〕同型另有“扫雷202”“扫雷203”,原扫海特务艇“19”“22”。
抗战胜利接收日降军舰大事记(1945—1949)
1945年
8月10日,日本政府经中立国瑞士向同盟国递交乞降书,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8月14日,赴美国参加旧金山联合国会议、考察欧美海军的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缩短行程回国。
8月15日,中国国民政府接到日本致中、美、英、苏四大盟国的投降电报。同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致电侵华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示日军投降时需遵循的原则。
8月21日,侵华日军乞降军使今井武夫一行乘坐飞机抵达湖南芷江,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向其指示投降应准备的事项。
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Missouri)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2日,海军总司令部拟订《接收敌军舰艇计划》。
9月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接收敌军舰艇计划》,海军中将曾以鼎被派为接收日伪海军总接收员。
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举行,侵华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国战区统帅投降,签订投降书。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参加签字典礼。
9月11日,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率员抵达上海,布置接收日伪海军投降。
9月13日,海军开始接收在沪日本海军舰艇,
9月16日,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和具体负责接收工作的原汪伪海军南京基地部司令杨哲人联名向日方开具收条,在沪日本军舰受降工作结束。其中接收炮舰“宇治”“鸟羽”“势多”“热海”“二见”“隅田”“多多良”“兴津”“鸣海”等,分别更名为“长治”“永济”“常德”“永安”“永平”“江犀”“太原”“咸宁”“江鲲”,编入第二舰队。
10月19日,美军将在长江口外缉获的日本军舰“安宅”号于上海移交给中国海军,更名“安东”号。
10月20日,台湾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海军代表、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出席。中国海军接收人员及中国海军陆战队第四团第一、三营抵达台湾基隆。
青岛日军投降仪式同日举行,海军代表佘振兴参加。
12月22日,中央海军训练团在青岛成立。
12月26日,根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机密甲9127”号手令,海军总司令部被撤销,海军军令事务由军政部海军处管辖,海军第一、第二舰队归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管辖,在绥靖期间暂时受陆军总司令部指挥,限令在1946年1月31日之前移交完毕。原海军总司令陈绍宽辞职。
1946年
4月,撤销第一、第二舰队司令部,在上海成立隶属军政部的海军舰队指挥部,军政部部长陈诚兼指挥官。
5月1日,以接收的日伪投降艇在青岛成立第1炮艇队,张凤仁为队长,初期下辖“海澄”“海康”“海宁”“海丰”“炮-5”“炮-6”“炮-7”“炮-8”“炮-9”等16艘艇。
7月,原第一舰队司令部改组为海防舰队部,驻上海,“长治”舰舰长刘孝鋆任海防舰队上校队长。原第二舰队司令部改组为江防舰队部,驻江阴,“永绥”舰长叶裕和任上校队长。新成立运输舰队。
8月11日,以接收的日伪投降艇在扬州成立第2炮艇队,李俊贤为队长,初期下辖“炮-2”“炮-3”“炮-52”“炮-66”“巡-9”“巡-21”等18艘艇。
8月20日,以接收的日伪投降艇在台湾左营成立第3炮艇队,梁聿麟少校为队长,初期下辖“光中”“光华”“光民”“光国”“光富”“光强”“安仁”“安泽”“安康”“安庆”“安平”“公利”“成功”等14艘艇。
8月29日,军政部海军处驻广州区专员办公处香港接收组向军政部上报计划留用于海军的在港接收舰船清册,拟将在香港接收的“海防七号”(“满珠”)等舰艇留用。
9月11日,海军在海口成立第7炮艇队,初期下辖“炮-26”“炮-70”“炮-71”“炮-77”等4艘艇。
10月1日,海军在广州成立第6炮艇队,初期下辖“舞凤”“清远”“海筹”“海硕”“防城”“炮-38”等13艘艇。
10月16日,海军总司令部重新编组完成,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
11月1日,海军在厦门成立第8炮艇队,初期下辖“南靖”“南安”“炮-15”“炮-16”4艘艇。
11月10日,撤销海军舰队指挥部。
同年,海军利用接收的日伪炮艇、巡逻艇、登陆艇、差船等,在定海成立第4炮艇队,在九江成立第5炮艇队。
1947年
5月1日,在吴淞成立第9炮艇队。
5月26日,海军总司令部公布《全国各区海军接收敌伪舰艇船舶状况统计表》,中国海军共接收了日伪舰艇458艘,排水量28984吨。
6月,海防舰队部改编为海防第一、第二舰队司令部,李国堂任海防第一舰队司令,刘孝鋆任海防第二舰队代司令。其中海防第一舰队驻天津,海防第二舰队驻上海,分别执行渤海湾至山东半岛及江苏东部至浙江舟山的海面巡逻封锁。江防舰队部改编为江防舰队司令部,叶裕和任代司令。海军第1炮艇队从青岛移至连云港。
6月28日,日本首批赔偿舰分配抽签在日本东京盟军总部举行,中国代表马德建抽中当批的第二组,包括驱逐舰“雪风”“初梅”“枫”、海防舰“四阪”“14”号、“67”号、“194”号、“215”号等8艘。
6月29日,海军总司令部在上海成立接舰处,负责勘察、验收和接管日偿舰事宜,海军总司令部第六署杨道钊海军上校为处长,原“太平”舰舰长麦士尧为副处长,接舰处下设舰务、组织、训练、技术等6科。
7月1日,首批赔偿舰从日本佐世保出航,中方联络官钟汉波和盟军总部派出的联络官哥沙海军上尉(Godsoe)搭乘“若鹰”舰监视航行。
7月3日,首批日本赔偿舰由中国海军“中业”等舰艇引导进入吴淞口,抵达上海黄浦江高昌庙江段下锚。
7月6日,中国海军在上海高昌庙码头举行仪式,接收首批日本赔偿舰,“雪风”“初梅”“枫”,海防舰“四阪”“14”号、“67”号、“194”号、“215”号依次被更名为“接字第1号”至“接字第8号”。档案中的正式接收日期定作7月1日。
7月17日,日本第二批赔偿舰分配抽签在日本东京盟军总部进行,中国代表抽得当批第四组军舰,包括驱逐舰“茑”“杉”,海防舰“对马”“118”“192”“198”“85”“205”等8艘。
7月26日,第二批赔偿舰从日本佐世保出航,中方联络官姚屿与盟军总部派出的联络官麦赛尔乘坐“若鹰”舰监视航行。
7月28日,第二批日本赔偿舰由中国海军“楚观”“联荣”舰引导进入吴淞口。
7月31日,中国海军在上海龙华江面的“茑”舰上举行接收第二批日本赔偿舰仪式,当批日本赔偿舰被更名为“接字第9号”至“接字第16号”。档案中的正式接收日期定作8月1日。
8月13日,日本第三批赔偿舰分配抽签在日本东京盟军总部举行,中国代表抽得当批第三组赔偿舰,包括驱逐舰“宵月”,海防舰“隐岐”“屋代”“40”“104”“81”“107”,运输舰“输16”等8艘军舰。
8月25日,第三批赔偿舰从日本佐世保出航,中方联络官钟汉波和盟军总部联络官皮尔斯(Pierce)监视航行。
8月27日,由中国军舰“永泰”引导,第三批赔偿舰进入青岛大港。
8月30日,中国海军在停泊于青岛大港的“宵月”舰上举行仪式,接收第三批日本赔偿舰,当批日本赔偿舰分别更名为“接字第17号”至“接字第24号”。档案中的正式接收日期定作9月1日。
9月,日本第四批赔偿舰抽签分配在日本东京盟军总部举行,中国代表抽得当批第四组,包括驱逐舰“波风”,运输舰“输172”,给粮舰“白埼”,布雷舰“济州”“黑岛”,驱潜艇“49”“9”,扫雷艇“14”“19”“22”等10艘,由中方联络官姚屿和盟军联络官柯卡第(Crockett)乘坐T19舰监视。
9月30日,第四批赔偿舰在“美益”舰引导下抵达青岛。
10月4日,中国海军在停泊于青岛大港的“波风”舰上举行仪式,接收第四批日本赔偿舰,分别更名为“接字第25号”至“接字第34号”,简称“接25”至“接34”。档案中的正式接收日期定作10月1日。
同年,“潮安”舰入役,编列海防第二舰队。
1948年
1月1日,日本赔偿舰“接31”“接32”“接33”“接34”成军入役,编入第一炮艇队。
1月,日本赔偿舰“接6”“接7”编入海防第二舰队,后更名“威海”“营口”,成为日本赔偿舰中最先成军入役的军舰。
2月,林遵任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日本赔偿舰“接18”更名“长白”。
3月1日,日本赔偿舰“接2”成军。
3月,全部炮艇队改编为5个巡防艇队和3个机动艇队。巡防艇队隶属所在军区指挥,机动艇队由海军总司令部直辖。“接20”号成军入役,归属海防第1舰队。
4月16日,“接2”舰编入海防第二舰队。
5月1日,海军对列编的23艘日本赔偿舰重新命名,取消原“接”字舰名,改用新名,其中驱逐舰、海防舰分别以带有“阳”字和“安”字的中国城市名命名,辅助舰以中国山岳名命名,小艇则按照功能加编号命名。“接1”更名“丹阳”,“接2”更名“信阳”,“接3”更名“衡阳”,“接4”更名“惠安”,“接9”更名“华阳”,“接10”更名“惠阳”,“接11”更名“临安”,“接13”更名“同安”,“接15”更名“吉安”,“接16”更名“新安”,“接17”更名“汾阳”,“接19”更名“雪峰”,“接20”更名“成安”,“接21”更名“泰安”,“接22”更名“黄安”,“接23”更名“潮安”,“接24”更名“武夷”,“接26”更名“庐山”,“接27”更名“武陵”,“接28”更名“永靖”,“接32”更名“扫雷201”,“接33”更名“扫雷202”,“接34”更名“扫雷203”。
5月8日,原定拨给山东省警务处水上警察队的日本赔偿舰“接29”,因舰况较差而被警察队宣布拒绝接收。
5月13日,胶海关在青岛检查“接31”号,嫌体量过小、设备不完全而拒绝接收,退回给海军。
6月24日,日本赔偿舰“接8”在上海移交给辽海商船专科学校接收。
6月26日,日本赔偿舰“接12”在上海移交给国立海事职业学校接收。
日本赔偿舰“接5”“接14”在上海移交给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
8月18日,日本赔偿舰“接25”在青岛由招商局青岛分局接收。
9月1日,日本赔偿舰“长白”“营口”舰根据新颁布的日本赔偿舰更名规则,改名“固安”“瑞安”。
10月1日,日本赔偿舰“固安”“泰安”“永靖”舰编入海防第一舰队。
10月,日本赔偿舰“武夷”“庐山”成军,由海军总司令部直辖。
12月1日,日本赔偿舰“武陵”成军入役,由海军总司令部直辖。
12月16日,运输舰队改组为海军登陆舰队司令部。
12月31日,海军意图将“接31”移交给山东省保安司令部,被拒绝接收。
12月,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因“接5”“接14”不适用为由,退回给海军。
同年底,海防第二舰队司令部由上海移至镇江。海军成立舰艇巡回训练组,负责各保管舰的整修与训练。
1949年
1月1日,“接31”编入国民党海军第1炮艇队。
2月12日,在青岛修理的日本赔偿舰“黄安”起义,13日抵达解放区连云港。为防国民党空军飞机轰炸,由起义官兵驾驶往苏北燕尾港堆沟隐蔽停泊,后更名“沈阳”。
2月17日,日本赔偿舰“扫雷201”号在长山岛起义,驶抵解放区烟台,后更名“秋风”。
2月22日,在青岛修理的日本赔偿舰“接29”号发动起义,被国民党海军截回镇压。
2月,在青岛修理的日本赔偿舰“汾阳”“潮安”“接25”被拖航至台湾。
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4月21日,因江阴要塞起义,驻防江阴的国民党海军军舰“信阳”“逸仙”突围,于23日抵达上海。
4月22日,驻防镇江的国民党海军军舰向长江口突围撤逃,日本赔偿舰“营口”等突围成功,赔偿舰“威海”被解放军炮火击伤,后被解放军俘虏,移交给华东军区海军,更名“济南”。
4月23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部分军舰在林遵率领下于南京江面起义,原日本投降舰“太原”“江犀”,日本赔偿舰“惠安”“吉安”等参加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国民党海军第1机动艇队和第5巡防艇队部分炮艇随同起义。同天,国民党海军第3机动艇队在镇江起义,日降特设炮艇“炮-1”,中型炮艇“炮-52”“炮-53”“炮-68”“炮-104”等参加解放军。
不愿跟随林遵起义的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部分军舰在“永嘉”舰率领下向上海突围,日本赔偿舰“武陵”等随同突围成功。
解放军在泰州白马庙筹备成立华东军区人民海军,以国民党起义炮艇为基础成立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
4月28日,“惠安”舰在长江采石矶江段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沉。
4月30日,“吉安”舰在长江采石矶江段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沉。
5月1日,日本赔偿舰“临安”舰从上海被拖航到台湾,编制暂列海防第一舰队。
5月4日,“太原”舰在长江采石矶江段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沉。
5月24日,国民党汉口巡防处巡防艇队发生起义,“炮-64”“炮-65”“巡-50”“巡-66”等原日本投降炮艇加入解放军。
5月27日,解放军解放上海。
5月,待维修的日本投降舰“同安”“长安”“华阳”“惠阳”“衡阳”被国民党海军拖曳往台湾。“接29”被拖曳往浙江舟山定海。“扫雷202”“扫雷203”撤往舟山定海。
6月2日,解放军解放青岛。
6月7日,解放军在上海接收被遗弃的“接5”“接12”“接14”舰,编入华东军区海军,后更名“武昌”“长沙”“西安”号。
9月1日,日本赔偿舰“驱潜11”成军入役,编列在国民党海军温台巡防处。
9月16日,国民党海军日本赔偿舰“固安”7月间发生触礁受损事故,因受损严重,本日除役。
9月19日,原日本投降舰“长治”在吴淞口外发生起义,进入上海参加解放军。“江犀”舰在荻港被寻找“长治”舰的国民党空军轰炸机炸沉。
9月23日,为防国民党空军飞机轰炸,解放军将“长治”舰自沉于长江南京笆斗山江段。
9月24日,“安东”舰在安徽当涂东梁山附近江面被国民党空军飞机炸沉。
9月,国民党海军舰艇巡回训练组撤销。
“接30”更名“驱潜11”,“接31”更名“驱潜12”。
10月1日,国民党海军在台湾左营成立训练舰队司令部。
日本赔偿舰“汾阳”“临安”“同安”“长安”“接25”“武夷”“庐山”编入国民党海军训练舰队,“接25”更名“沈阳”。
10月14日,解放军解放广州,在黄埔船坞维修的原日本投降驱潜特务艇“高明”被解放军缴获,后更名“先锋”号。
10月21日,“舞凤”炮艇起义,在广州加入解放军。
11月16日,国民党海军在海南岛成立海防第三舰队,王恩华任舰队司令。
11月19日,国民党海军驱潜特务艇“光国”号起义,驶抵解放区汕头,后更名“十月”。
11月29日,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的日本投降舰“郝穴”“永安”在护送民生公司商船运输陆军前往忠县途中发生起义,到达鄂西解放区巴东加入解放军。
12月1日,国民党海军江防舰队司令叶裕和率舰队在重庆附近江面起义,包括日本投降舰“永平”“常德”在内的江防舰队舰只加入解放军。
日本赔偿舰“潮安”在台湾完成修理,调至海南岛加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三舰队。
12月4日,汉口巡防处巡防艇队残余艇只在广西南宁起义,加入解放军。
12月5日,“武陵”舰编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一舰队。
当年末,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着手打捞“长治”舰。
抗战胜利时海军接收日伪舰艇一览[1]
上海区接收舰艇
南京区接收舰艇
青岛区接收舰艇
九江区接收舰艇
台澎区接收舰艇
舟山区接收舰艇
武汉区接收舰艇
广州区接收舰艇
海南区接收舰艇
厦门区接收舰艇
日本赔偿舰艇一览
【注释】
[1]资料主要录自《海军舰队发展史》(一),(台湾地区防卫部门)“史政编译局”2001年版,第250—280页。备注为本书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