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津”
“兴津”舰的维修、改造工作完成后,于1944年5月15日进行了弹药、粮食、淡水等物资的补给,随后开出黄浦江,在长江口一带海域进行适应性训练,以使舰员和军舰之间熟习磨合,至21日返回上海进行休整和再补给。
根据1943年日军制定的海上交通保护区划分,“兴津”所在的中国方面舰队上海根据地队的主要任务是担负上海至台湾、上海至厦门、上海至青岛三条中国沿海重要海上运输线路的护航工作。当时上海根据地队仅有“宇治”“安宅”“鸟羽”“栗”“栂”“莲”等6艘护航军舰,此时具备较强防空能力和一定反潜能力的“兴津”舰的加入,可谓是使得上海根据地队又多出了一艘主力舰,“兴津”也立刻成为中国沿海护航行动中的中坚骨干。[12]
1944年6月5日,“兴津”舰开始执行首次护航任务,护卫从上海开往台湾的“ク六〇五”号运输船团,一路平安无事,于9日顺利送达台湾基隆,随后在12日从基隆返航,于14日安全回到上海,任务圆满结束。可能是在首次出海护航航行中发现了一些舰上设备存在问题,“兴津”舰返回上海后旋即于22日进入三菱江南造船所维修,至6月24日又重新出海执行护航任务,参加护卫从上海开往台湾高雄的“ク四〇六”号运输船团,在30日平安抵达高雄。
此后,“兴津”舰终日奔忙于上海至台湾基隆、高雄、马公的运输航路上,和上海根据地队的“宇治”“栗”“栂”一起担任护航任务,侥幸的是各次护航中均未遇到盟军飞机或潜艇攻击。
1944年9月27日,“兴津”舰受领一桩特殊任务,护卫“首里丸”“明岛丸”从上海开往日本本土的佐世保港,首度执行跨越外海的上海至日本本土护航。10月2日“兴津”护卫船团抵达佐世保,旋后“兴津”即被送入船坞维护,并且在此加装上了当时日本驱逐舰广泛使用的“93”式水中探信仪,以应对威胁越来越大的盟军潜艇,同时舰上新加入3名水侦员以操作新设备(1945年1月又增加4名)。就此原本已经装备了深弹发射炮的“兴津”号成了中国沿海日本护卫舰船中为数不多具有完整反潜武器的军舰之一。
在佐世保军港的维护和设备加装工作于当月8日完成,“兴津”重回上海。由于在佐世保期间舰长浜崎因为患盲肠炎住院治疗,改由杉山忠嘉海军少佐临时代理舰长。也就在此时,日本海军在中国沿海的护航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提高军舰的利用效率,从上海前往台湾的船团改成接力式护航,即由“宇治”“兴津”之类出海航行能力不强的炮舰将运输船团沿近海先从上海护卫到浙江沿海的舟山定海一带后,再由在此等候的较具远海行动能力的驱逐舰“栗”“莲”接手再护送向台湾,“兴津”的护航行动轨迹遂调整为上海至舟山间。
1945年1月在三菱杨树浦工厂维修时日本舰员在“兴津”后部8厘炮附近的合影
1944年年底,“兴津”舰再度进入三菱江南造船所,于12月18日被送进第三号船坞进行维修,并准备加装逆探装置(电波探知机)。1 9日上午,干船坞内的积水被排出,“兴津”舰稳稳坐到了船坞中的龙骨墩上,准备开始离水的大修保养,舰员们则准备离舰上岸临时居住。下午1时,正当“兴津”舰的官兵在后甲板集合准备对舰上的官兵宿舍打扫清洁时,8架美军的B-29型轰炸机突然出现在江南造船所上空,随即开始了长达一小时的三轮反复轰炸。“兴津”的舰员立即用舰上的8厘高角炮、25毫米口径高射炮对空射击,然而B-29型轰炸机的飞行高度超出了这些防空武器的最大射高,对空作战根本没有任何效果。最终,江南造船所内的车间厂房受损严重,第1、2号船坞中正在维修的东亚海运商船“罗山丸”和“弁天丸”号被炸毁,轰炸发生时停泊在第3号船坞坞口水域的炮舰“热海”号遭重创,唯独第3号船坞里无法动弹的“兴津”号侥幸未受什么损失。
此次轰炸对江南造船所的设施破坏极大,乃至于船坞也因坞门受损而无法继续进行坞修,“兴津”被迫于12月20日转到三菱杨树浦工厂继续维修和加装“逆探”设备,至1945年1月全部完工,离开船厂重新加入到护航行动中。2月14日,原“飞渡濑”舰长肱冈虎次郎海军少佐新任“兴津”号舰长,19日,在新任舰长指挥下,“兴津”出海参加护卫满载陆军的“光マル三”号船团从上海前往香港。后因考虑香港方面沿海美军飞机、潜艇活动频繁,航行过于危险,遂改在25日到达汕头卸载登陆,而后“兴津”护卫船团于3月3日离开汕头,10日平安回到上海。
1945年6月17日在执行护航任务时的“兴津”舰
进入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陷入全面溃败的颓局,失败眼见无可挽回,从海外地区往本土回撤军队、平民的行动也在这时逐渐展开。4月17日,“兴津”舰参加了护卫运送在华日本平民的“モ七〇五”号船团从上海经青岛开往日本本土的行动,于27日到达佐世保。随后5月1日“兴津”再次被送入佐世保海军工厂,在第3号船坞接受维修改装,军舰的前桅上加装了“13”号和“22”号两种电探天线,以进一步提高防空和海上作战能力。同时,“兴津”的水管锅炉也在佐世保工厂进行了清理维护,以保持军舰的动力输出与航速。
上述工程在5月3日完成后,“兴津”于5月11日从佐世保出发重返上海,随行还搭乘了计划配属到浙江舟山的日本“震洋”队队员42人(从1945年年初开始,日本海军为防范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开始在中国沿海的海南岛、香港、厦门、舟山、泗礁山等五地配置特攻武器—“震洋”自杀艇。)与以往护航行动时所遇到的一帆风顺的情况明显不同,“兴津”此后的活动开始变得惊险连连。回航途中先是11日中午12时30分后遭到了5架美军战机的攻击,之后14日又在靠近大陆时意外受到来自岸上的攻击。5月27日“兴津”护卫从青岛开航上海的“シ〇三”船团出发后,28日就在航行中遇到了美军PB2YB型水上巡逻机的袭击。
1945年6月18日从上海向青岛护航途中从“宇治”舰上拍摄到的“兴津”(照片中远处左侧的军舰)
1945年7月17日,又完成了一次青岛至上海船团护航的“兴津”在上海系留期间,发生了一次激烈的防空作战,成为这艘意大利军舰在太阳旗下的战斗绝唱。据时任“兴津”舰炮术军士远藤为康回忆,当天盟军的B-25型轰炸机和P-51型战斗机轰炸了浦东的日本陆军机场,返航时沿黄浦江飞行,攻击江上船只。盟军可能没有意料到此时江上居然还有具备较强防空火力的日本军舰存在,B-25型和P-51型编队均采取了耀武扬威的低空飞行,以示震慑,结果立刻陷入“兴津”的防空火网。“兴津”舰尾的8厘高角炮当场击落一架B-25型轰炸机,甲板室后部平台上的三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以及甲板室顶部甲板侧面耳台上的单管25毫米高射炮共击落三架P-51型战斗机,创造了该舰历史上最耀眼的战绩。
进入8月份,“兴津”和“宇治”等军舰一起继续担负青岛至上海间的船团护航。因为日本战局恶化,各种战略物资均纷纷告罄,重油奇缺,“兴津”在此时也开始大量从青岛补给花生油当作锅炉燃料。8月15日,“兴津”在上海进行整备,准备几天后运送前往浙江嵊泗列岛泗礁山的“震洋”特攻队员。当天突然接到支那方面舰队的命令,要求全员准备在正午时分收听重要广播,随即全舰官兵便在“兴津”舰的前甲板上集中,电信兵还专门从电讯室接线,在前甲板上架设了扩音喇叭。随着正午一分一秒到来,扩音器中传出的声音让全舰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中,当天,“兴津”在上海见证了日本天皇下诏向盟国无条件投降的历史时刻。身处在中国港口的“兴津”几乎毫无悬疑可能会成为中国海军的俘虏,此时舰上共有军官13人、士兵140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