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小发”型炮艇

“大发”“小发”型炮艇

“大发”“小发”型炮艇是以侵华战争中日本海军大量装备的“大发”“小发”艇为基础通过简单改装而成的炮艇(“大发”“小发”为日本陆军的舟艇分类名称,在海军中的正式名称是14米特型运货船和10米特型运货船)。

“小发”艇全称“小发动艇”,是日本最早的近岸登陆艇,1924年左右开始试制,最多可搭载40名武装步兵。

“大发”艇全称则为“大发动艇”,是1932年最终定型的日军小型登陆艇,设计时以能满足运载70名步兵在敌前抢滩登陆,或者能够搭载一辆重达12吨的“89”式中战车实施敌前登陆为要求。侵华战争中这类小艇通常被用于兵员和物资运输,在日军进攻广东沿海时也曾有实施抢滩登陆的战例,其后部分加装武器,成为炮艇。

据不完整的统计,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海军最先在上海方向投入了6艘“大发”,而后吴工厂又应急建造40艘投入中国战场,其后还有20艘“小发”运至中国,加入扬子江溯江作战。[11]

航行中的日军大发炮艇,照片中可以看到艇体中部已经搭建成了兵员舱,艇尾设有装甲防护和机枪

“大发”艇的艇体钢质,空载时排水量9.5吨,全长14.88米,宽3.4米,装备1台海军型汽油发动机,功率120马力,航速16.7节(另有装备80马力、60马力汽油发动机的型号,航速分别为13.5节、7.8节不等)。其艇体中前部为全敞开式的登陆舱,艇首有可以收放的登陆踏板,主机位于艇尾,露天的驾驶室设在主机舱上方,为保证操舵手的安全,驾驶位置的前方是装甲护盾。

“小发”艇的艇体同样也是钢质,空载排水量3.75吨,全长10.6米,宽2.6米,装备1台60马力汽油发动机,最大航速18.5节。“小发”的外形类似海军传统的舢板,全艇为舱面敞开式,发动机设置在艇内中部,操舵位即在附近。在“小发”艇的艇首方向设有一段高起的防盾,用以在抢滩登陆式防御敌方火力攻击。

1941年4月19日在镇海拍摄到的日军“大发”炮艇,照片中可以看到艇上的全部3处机枪战位

“大发”“小发”改造为炮艇的方式相似,“大发”艇是在登陆舱中前部设置机枪位,可以高过前方的登陆踏板门进行设计,“小发”艇则更为简单,直接在艇首护盾处架设机枪,所选的型号则大多是7.7毫米口径的“92”式,也有部分“大发”艇后来被发现安装了13毫米口径的“93”式高射机枪。[12]此外,从一些历史照片可以看到,还有一批“大发”炮艇的改造方式更为复杂,即直接在登陆舱中部建成带有棚罩的兵员室,在艇首、兵员室顶上以及艇尾布置武器,其中艇首和兵员室顶上是7.7毫米口径机枪,艇尾为13毫米口径高射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