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之运

流转之运

“桥立”“宇治”号建成后,和根据《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画》设计建造的川江炮舰“伏见”“隅田”共同构成了日本海军在中国长江上的新的实力核心。不过此时日本已在筹谋对英、美两国开战,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海军将大量新锐和主力军舰配置在北部和中部太平洋方向,而对临近中国近海,且海上驻守兵力不强的英国殖民地香港、马来方向,则决定由总体实力较弱的支那方面舰队军舰担负协助陆军进行进攻作战的任务。支那方面舰队中具有出海作战能力的军舰本就有限,由此原本应当在长江和江口近海活动的“桥立”“宇治”也被圈选挑中,于1941年11月先后被从长江内的第1遣支舰队调至担负华南沿海侵略作战的第2遣支舰队,准备参加进攻香港的作战。

1941年12月1日,第2遣支舰队领受攻略香港的命令,对属下军舰开始进行分工部署,“桥立”“宇治”二舰因为火力较强,被编列在广东方面部队中的“进击部队”,担负保护珠江航路、攻击珠江及香港西侧海面英国舰艇、协助陆军进攻香港部队作战等任务。[9]

日本东京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几乎与珍珠港的战斗同步,日军海陆并举也开始进攻英国在远东重要的殖民地香港,“宇治”“桥立”第一次在侵略战争中参加大规模作战行动。12日,二舰曾与“嵯峨”号炮舰一起配合陆战队进攻上下磨刀岛、铜鼓岛等岛屿。18日日军进攻香港岛时,“桥立”“宇治”以舰炮火力支援登陆日军,炮轰压制英国守军。25日英国香港总督宣布投降后,“桥立”“宇治”参加了27日进据香港水域的行动。其间,“宇治”在深水湾俘虏了搁浅状态的英国海军驱逐舰“色雷斯人”(Thracian)等5艘舰艇,“桥立”则在香港西港抓捕了9艘船舶,建立了其参加侵略战争以来的第一功。[10]

太平洋战争开战后未久,作为对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报复,美国派出航空母舰搭载16架B-25型轰炸机冒险驶近日本近海,起飞对包括东京在内的多个日本城市实施了示威性轰炸,引起日本举国惊骇。日本军方经研判发现,以美军B-25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和着陆滑行距离,轰炸日本本土后根本不具有平安飞回航母的可能性,美军之所以能作出这样大胆的决策,是因为中国大陆沿海的浙江等地机场,能够为美军轰炸机提供轰炸完成后就近着陆的便利。为防本土再遭美国的空中打击,侵华日军遂准备发动旨在占领、破坏中国浙江沿海等地机场的“浙赣作战”。

1942年下半年停泊在江西九江附近江面的“宇治”,前桅杆顶飘扬着代表第1遣支舰队旗舰身份的将旗

1942年5月,第1遣支舰队司令长官牧田觉三郎(前排中央)和幕僚在“宇治”舰尾120毫米口径炮位附近的合影

因为“浙赣作战”中很多战场属于河网密布的区域,需要以长江作战为主要任务的第1遣支舰队配合行动。为加强长江上的舰艇战斗实力,“宇治”舰又被从华南召回,重新归入第1遣支舰队编制,作为舰队司令官牧田觉三郎海军中将的旗舰,参加了“浙赣作战”中在江西鄱阳湖水域星子一带的战斗,姊妹舰“桥立”号则仍留在第2遣支舰队。

随着日本海军在中途岛等战役中失利,日军在太平洋方向的战事吃紧,在中国战场的侵略脚步因之稍稍减缓。适应这一变化,1943年8月20日,侵华日本海军调整编制,原第1遣支舰队取消,改编为扬子江方面特别根据地队,“宇治”舰仍然在列,作为根据地队的旗舰,充当日本在长江中游对华作战的主力军舰。

1943年末,鉴于海上运输线遭到英美军队的严重威胁,日本军令部下令实施《大东亚战争中海上交通保护要领》,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佐世保镇守府、镇海警备府、高雄警备府等单位间缔结了《黄海、东海方面保护协定》,对中国、朝鲜、日本间海域进行划区分割,各自担负自己防区内的运输船护航任务。支那方面舰队主要负责中国沿海的运输航线保护,因为太平洋战争中海军舰只损失过重,此时中国方面舰队下辖的外海舰只较少,作为舰队内少有的设计时号称具备近海活动能力的军舰,“宇治”舰被看中执行护航任务。

1944年1月4日,“宇治”从扬子江特别根据地队调入上海方面根据地队,开始参加外海护航任务,主要活动在上海—台湾(基隆/高雄)、上海—厦门、上海—青岛等航路上,偶尔也承担至日本本土的护航任务。[11]

在当时,能够在中国近海对日军运输船队产生威胁的,主要是英、美盟军的潜水艇部队,因而日军的护航舰只首要的能力就是反潜。但是从“宇治”舰的装备情况看,该舰仅有效能十分可怜的电波探信仪可用于侦搜潜艇,对潜攻击的手段则只有区区10余枚深水炸弹,几乎是以赤手空拳的状态去扮演商船保护者角色。以这样的军舰去护航,与其指望军舰本身能产生护航效能,倒不如说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命运赌博。

更难以想象的是,“宇治”舰虽说设计时的用意是可以在长江和近海活动,但实际上为了满足进入长江航行的浅吃水条件,该舰基本牺牲了外洋航行性能,因而出海后的适航性极差。据当时日舰的舰员后来回忆,该舰出海后偶遇海况不佳就会出现全舰大幅摇摆不定的情况。

为了使“宇治”更适用于护航任务,该舰在1944年5月1日被送入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江南造船所,由日本海军第一工作部实施增强外海航行能力的紧急改造。所谓增强外海航行能力,在没有可能根本改变“宇治”舰的平底、浅吃水舰型的情况下,能够选择的办法极为有限,第一工作部所做的努力,主要是增强“宇治”的稳性,其具体的措施是尽量降低该舰的重心高度。一方面,“宇治”舰的舱底被加入额外的配重以增大压舱物的重量,另一方面则开始努力减轻该舰高处的重量。为此,“宇治”舰前后桅杆的上桅被切除,降低桅杆高度,减少桅上重量,甚至于连烟囱顶部的防雨遮也被拆除。此外,考虑到执行护航任务时不太有可能与敌方军舰正面交火,“宇治”舰上的各种防弹装甲被全部拆除,以减轻上层建筑的重量,取而代之的是,以在中国江南地区就地取材的竹竿作为防弹护材。日军经试验发现,由竹竿编成的竹甲具备一定的防破片能力,而且比金属装甲重量轻,于是在原先装有装甲的部位密集铺设两层竹竿聊以应付(一层横着铺设,另一层竖向铺设,这样能杜绝竹竿编组时缝隙部位防弹力不强的问题)。经过这番改造,“宇治”外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部位出现了竹甲。

“宇治”舰舰桥局部特写,栏杆上可以看到敷设的竹甲

“宇治”舰舰桥前方的双联25毫米口径高射炮,可以注意其前方的护甲已经改为如同篱笆一般的竹甲

除提升航行性能外,日本海军对“宇治”舰的另一项改造就是增强反潜能力,其具体的计划是在舰上加装“93”式水中听音机,以及加装两座“81”式深弹发射炮和两条深水炸弹投射轨道。将长江炮舰经过浮皮潦草的改造就充当出海护航作战的反潜军舰,对“宇治”的这种改造折射出的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军力损失越来越大时的无奈,而这种无奈的蛮干改造很快便招来了惨痛的恶果。

1944年5月22日,在南中国海也充当着护航舰角色的“宇治”的姊妹舰“桥立”号最先覆灭,被美军潜艇“大魣鱼”(Picuda,SS-382)发射鱼雷击沉,沉没位置东经117度20分,北纬21度8分。[12]

1945年6月拍摄的“宇治”舰驾驶室,可以看到防护钢板已经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竹甲

8月21日,“宇治”舰与驱逐舰“莲”号共同承担由“对马丸”“晓空丸”“和浦丸”组成的“NAM103”船团的护航。当时这支船队载着大量根据政府要求疏散去本土的儿童从琉球那霸出港,开往长崎方向。22日的深夜,由珍珠港基地出发而来,正在琉球北部的吐噶喇群岛恶石岛附近海域游弋狩猎的美国海军“弓鳍鱼”号潜艇(Bowfin,SS-287)发现了“NAM103”船团,随即展开攻击。排水量6754吨的运输船“对马丸”连续被3枚鱼雷命中而沉没,船上搭载的1500余名乘客大部遇难(乘客中包括准备疏散到日本本土的801名儿童,其中只有59名生还)。[13]遭此袭击,“宇治”和“莲”可能自知反潜无能,竟然没有展开搜潜战斗,而是带着残余的两艘运输船以全速逃离事发海域。年末的10月1日,“宇治”舰被下令从日本海军的“军舰”舰种中划出,由此,装饰在舰首的菊纹章被灰溜溜地拆下。

1945年左右停泊在上海外滩江面的“宇治”舰,可以清楚地看到后桅上安装的“13”号对空电探天线,照片左下角的环形物是反潜用的电波探信仪天线

“宇治”舰长在舰桥右侧的留影,可以看到舰桥侧壁上绘有飞机图案和阿拉伯数字,表示着该舰当时击落的盟军战机数量

1945年6月18日执行上海至青岛护航任务途中,“宇治”舰上在进行操炮训练的场面

“宇治”舰公章,该舰投降之后,公章被携回日本,现藏于日本东京靖国神社

进入1945年,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已是溃不成军,盟军战机对日本占领区和日本本土已经产生日益严重的威胁,从事护航反潜工作并不称职的“宇治”舰在舰只损失严重的日本海军看来,似乎别有潜力可以挖掘,又决定将其改造为一艘防空水炮台使用。1945年5月14日,“宇治”进入佐世保海军工厂,进行旨在加强防空能力的改装。

在这一次改造中,“宇治”舰新增加了5门“96”式25毫米口径高射炮,主要安装在甲板室顶部甲板上。同时,为了提高对空警戒能力,“宇治”的后桅杆上安装了用于对空侦搜的“13”号电探。这型电探的天线体形庞大,在后桅杆上十分显眼,是识别这一时期“宇治”舰的最佳外部特征。针对“宇治”令人头疼的航海性能不佳问题,佐世保工厂在改造期间,利用该舰在第五船坞入坞维护的机会,在“宇治”水线下改装了长达50米的舭龙骨。

1945年6月后,“宇治”开始被配置在上海至青岛航线上,充当船队护航力量中的防空主力,在护航中以及停泊上海期间,多次遭美军飞机空袭。万幸的是,每次基本都是被护航的商船或其他护航舰遭难,“宇治”则一直侥幸。1945年8月9日,在又完成了一次护航任务后,“宇治”从青岛返航上海。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当时在英美盟军的强大攻势下,日本战略物资几乎就要耗尽,“宇治”舰此次航行时重油燃料已经所剩无几,被迫在青岛装载了一批山东花生油,按照20%的比例与重油掺合使用,混充作燃料。8月12日回到上海后,“宇治”马不停蹄,带着机舱中传出的花生油香味,被派前往浙江舟山定海,负责拖曳运送水上特攻队的船只返回上海。8月14日,“宇治”拖带着水上特攻船回到上海,15日清早正准备解缆出发,继续前往舟山定海执行拖带任务时,突然接到行动取消的命令。紧接着,日本宣布战败、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便传到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