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 术
为了满足能够同时在长江和近海航行作战的要求,“桥立”级军舰的舰型颇为特别。该舰选取了抗浪性能好的长首楼船型,以此来满足出海航行要求,而为了在水深较浅的长江内河中自如航行,该舰选取了和川江炮舰相似的平底船船型。这样的做法实际产生的效果很不理想,尽管采用长首楼船型可以增强抗浪性,但小平底船与生俱来就存在稳性不佳的问题,以此面对海上的复杂海况,仍然不适于外海航行。另外,采用了吃水浅的平底船型,而又需要在舰上添置的大量的武备和旗舰设施,不得不在主甲板上大量堆砌,又进一步加剧了该舰重心偏高、稳性不佳的问题。
从设计外观看,“桥立”级长江炮舰水线以上是双桅杆、单烟囱的造型,与大阪铁工所樱岛工场曾经为日本海军建造过的“13号”型扫海艇非常相似,上层建筑布置较相像,而且二者的体量也较为接近,推测可能在设计时有所借鉴参考。
“桥立”级军舰的标准排水量为993吨,其中“宇治”舰公试时的实际排水量为1205.8吨,军舰全长80.5米,水线长78.5米,垂线间长76米,舰宽9.7米,舱深4.7米,平均吃水2.62米,体量超过了中国海军此前所拥有的大多数长江炮舰,全舰共编制158人(军官8名、技术军官2名、候补军官1名、士兵144名、雇员3名)。[5]
“宇治”舰前部俯瞰,前方可以看到双联装120毫米口径炮,照片近处则是安装在驾驶室前的双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
“桥立”级军舰装备两座舰本式全齿轮传动透平机,功率4600马力,配套两座当时尚属新式的“ホ”号舰本式重油专烧水管锅炉,设计航速19.5节,其中“宇治”舰在公试时测得功率4654马力、最高航速20.09节。“桥立”级舰上可搭载170吨重油,设计续航力2500海里/14节,“宇治”舰航试时的成绩超出较多,测得为3460海里/14节。[6]
“桥立”级的武备方面,主炮选用了3门120毫米高角炮,具体的型号为45倍径“10年”式12厘高角炮。该型高角炮当时在日本海军中主要用于充当海防舰的主炮,也曾在诸如“赤城”“加贺”等一些航空母舰和“古鹰”“妙高”等级巡洋舰上充当防空火力,而以这种体型较大的火炮充当炮舰的主炮则始自日本为伪满洲国设计建造的“定边”“顺天”两级浅水炮舰。
“宇治”舰前主炮特写
“宇治”舰尾部的单管120毫米口径高角炮
“桥立”级装备的3门120毫米高角炮分作两组,其中两门以双联装形式配置(“A型改1”式炮架),安装在首楼顶部甲板前部架设的圆形底座上,充当前主炮。因为“桥立”级军舰的舰宽较窄,圆形的底座几乎一直占据到舷边。为了方便人员前往双联120炮位之前的锚甲板作业,圆形底座的两边设计成了可折叠式,必要时可以向上折叠,以便为人员让出前往锚甲板的通道(锚甲板区域的甲板地面铺设带有防滑花纹的金属板,从炮位开始向后的首楼顶部甲板以及主甲板均铺设木甲板)。“桥立”级军舰上的另1门120毫米口径高角炮则以单装方式(“B型改1”式炮架)安装在主甲板靠近舰尾的位置,同样也先铺设了一层圆形的底板作为安装平台。两处120毫米高角炮均带有防盾,可以在200米以上的距离抗御住13毫米口径机枪弹的射击。
“桥立”级军舰的副炮方面,首先是两座双联装“95”式25毫米口径机关炮,其中1座安装在前主炮后部舰桥建筑上的驾驶室前方,另外1座安装于甲板室顶部甲板靠近舰尾的位置,处于后主炮的后方。这型机关炮由法国哈乞开司公司生产,日本进口后编入日军兵器型号,最大仰角80度,最大俯角10度,是二战中日本军舰上使用最为普遍的中、近距离防空武器。[7]
此外,舰上的武器还包括3门安装在甲板室顶部甲板中部以及露天舰桥后方的“92”式7.7毫米口径机枪,和可以临时配置各处的6门“96”式轻机枪。在长江内河作战时,这类小口径武器对于近距离上的目标极具压制力。
“宇治”舰装备的各型枪炮性能参数一览〔1〕
“宇治”舰右舷甲板室特写
除火炮、机枪外,“桥立”级其他的武备还包括有12个“95”式深水炸弹(配套“爆雷落下伞1型”降落伞12只)、1个“扫海具3型”破雷卫。配合近海反潜的需要,舰上后来还安装了“93”式探信仪,探测距离1700米,方向误差正负6.5度,距离误差4%,较之英美相似的电波探信仪性能偏弱。[8]
外形构造上,“桥立”级军舰的首楼顶部甲板上依次为装备有锚机等作业设备的锚甲板、双联120毫米口径前主炮位,之后便是舰桥。“桥立”级军舰的舰桥为两层式,其中底部的一层布置军官舱等功能舱室。需要注意的是,“桥立”“宇治”二舰的这层甲板室存在有明显的外观区别。可能是汲取了“桥立”实际使用中的经验反馈,“宇治”舰桥底层的甲板室向两舷方向有所拓展,据称其内部由此加强了无线电通信等能力。这一变化即是从外观上辨识“桥立”和“宇治”的重要特征。
在舰桥底层舱室之上的平台上,前方是双联装25毫米口径高射炮,后方是一座体积较大的驾驶室,驾驶室上有整排窗户,能见度好,为了在战时保护驾驶室内的人员,驾驶室每个窗户都有上下分开式的装甲板,驾驶室外壁同样也有可拆卸的装甲板,采用的是厚度为7毫米的高张力钢(DS钢)。位于驾驶室后方,设有安装着测距仪及方位盘火控设备的火控塔,用以指挥操控12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舰上的要害部位,外侧则设有6毫米厚的高张力钢装甲。
“桥立”级军舰的前桅杆为三脚桅式,前面的一只脚踏在舰桥建筑上,后面两只脚则落在主甲板上,桅杆靠近上部的位置设有观察桅盘。从首楼向后的主甲板上,依次是一座略向后倾的烟囱,以及一座较长的甲板室建筑。“桥立”级的后桅杆安设在甲板室略靠后部的位置上,同样也是三脚桅样式,较前桅略低。在甲板室两侧的舷边,“桥立”级军舰各挂载两艘小艇。从甲板室向后,舰尾主甲板上的主要构件就是充当后主炮的1门120毫米口径高角炮。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江上出现的各国炮舰来对比分析,很容易就能看出拥有3门120毫米口径火炮火力,且使用了方位盘火控装置的“桥立”级军舰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仅从长江炮舰这一设计目的去考察,该型军舰可谓是优秀之作,不过此后“桥立”“宇治”并没有能践行从设计时被赋予的使命,反而越来越多地去执行其本不擅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