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体的界定

一、汉语语体的界定

交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一次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各种不同语体的区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现有资料考查,在汉语中,“语体”一词出现得比较晚,最初的出现时间大概在五四前后。[25]现在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语体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汉语语体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语体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语言特点体系(综合)说、语言风格类型说、功能变体说、词语类别说、语文体式说。还有一些语言学学者认为语体是一种在言语行为过程(也就是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用不断变化和改变的观察方式来看待语体,所以就形成了言语行为类型说的语体定义。

汉语学界其实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语体问题,语言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语体进行界定。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唐松波就对语体问题作过非常精要的论述。他认为,语体是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各种不同的活动领域内运用语言特点所形成的体系。这些特点在词汇材料的选择、语法结构的选择和语音手段的选择上都有所体现,总的来说,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总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体现出来的。而决定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包含交际的对象和交际的目的以及具体的内容,所以他把语体叫做功能语体或职能语体。[26]王德春指出,正是由于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人们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环境的不同,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就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言语的功能变体,即是我们所说的“语体”。[27]刘大为认为语体主要是言语行为的类型,大概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交际需要;其次是由交际需要所选择的语言使用方式,也即是行为方式;最后是由特定语言使用方式所造成的、话语或文本中的语言形式上的变异特征。[28]袁晖、李熙宗认为,语体也就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29]上述提到的几种观点其实在认识方面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几种观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主要是在表述上有简单和全面之分。[30]

另外,通过某种语言手段去研究语体的范畴的方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如杜文霞的《“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结构、语用差异考察》,潘文的《存现句在不同语体中差异考察》,曾毅平、李小凤的《报道语体与文艺语体疑问句的分布差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杜文霞和潘文的两篇文章都只是找出了差异,没有合理地解释差异形成的原因,而曾毅平、李小凤的文章则从语体功能域的角度对疑问句语体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上述现象都表明某种语言手段的语体差异早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学者们此后研究语言现象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不同语体中研究受事主语句,考察受事主语句的语体差异,可以为语言手段的语体分化研究提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