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陈昌来.论汉语句子语义结构中的受事[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2)
[2]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J].中国语文,1987(5)
[3]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胡明扬.语体与语法[J].汉语学习,1993(2)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8]侯春翔.简论新闻语体[J].新闻学会通讯,1986(1)
[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
[11]李临定.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2]李青.汉英语言无标志受事主语句对比研究[J].汉语学习,2001(3)
[13]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潘文.“被”字句的语体差异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9]邱贤,刘正光.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外语学刊,2009(6)
[20]荣晶.汉语口语体受事前置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1]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2]孙德金.受事居VP前的多项NP句的考察[A].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3]王飞华.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4]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M].中国语文,1983(6)
[25]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6]王伟,赵和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谈话语体的风格特点》[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27]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8]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2)
[29]张云秋.汉语受事主语句的理论透视[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3)
[30]杜文霞.“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结构、语用差异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1]潘文.存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差异考察[J].修辞学习,2003(6)
[32]曾毅平、李小凤.报道语体与文艺语体疑问句的分布差异[J].汉语学习,2006(10)
[33]William Labov.The Overestimation of Functionalism.InRenéDirven and Vilém Fried(eds.),Functionalism in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9
[34]Deborahed Tanen.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Norwood.NJ:Ablex,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