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操篇

风操篇

【题解】

此篇主要讲述的是士大夫的门风节操,介绍了士大夫们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颜之推生平遍历大江南北,对于南北习俗风尚的差异十分了解。比如,南方人在会见客人时,不会前来迎接,也不会欠身致礼,在诸如此类方面,南方人的礼节远不如北方人周全。颜之推将南北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一一记录在本篇之内,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此有所舍取。

【原文】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注释】

①箕(jī)帚匕箸(zhù):箕帚,畚(běn)箕和扫帚,主要代指家庭洒扫事宜;匕箸,汤匙和筷子。

②咳唾:代指人的言论。

③沃盥(guàn):倒水洗手。

④节文:制定礼仪,节制修饰。

⑤阡陌:途径。

⑥蓬生麻中:语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⑦翰墨:笔墨。王利器所著《颜氏家训集解》中怀疑此处为误写或者是阙文,“翰墨”疑有“绳墨”之误。

【译文】

我看《礼经》,上面都是圣人的教诲:为长辈清扫污秽时该如何使用箕帚,吃饭的时候如何使用汤匙和筷子,如何使言论适宜得体,如何点烛照明,如何侍奉长辈倒水洗手,这些在书中都有相关的礼制规范,也算是非常详细了。不过这本书已经残缺,并不是全本;有些礼仪书中并没有记载,有些则随着世事的改变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博学的君子,自己自行拟定了规范,并相递延续、加以实施,所以世人便将这些称之为士大夫的风操。不过每个家庭之间都各有不同,对于礼仪的看法也是有所差异;但是其中的脉络途径,还是可以知道的。往日在江南地区的时候,耳濡目染,早就受这些规范的熏陶;就好比蓬蒿生在麻地,不用任何规矩就能够生长得笔直。你们生于祸乱期间,对于这些自然是看不到听不到的,所以我都记录下来,以此传示后世子孙。

【原文】

《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侧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退。此并过事也。

【注释】

①见似目瞿(jù),闻名心瞿:出自《礼记·杂记》:“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闻名心瞿。”瞿,恭谨的样子。

②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出自《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③消息:斟酌。

④颠沛:颠覆,此处为听到先人的名讳后,争相趋避的狼狈模样。

⑤谢举:南朝梁人,字言扬。

⑥臧严:梁代著名文人,字彦威。

⑦笺书:书信。

⑧辐辏(còu):比喻信函都聚集在官署。

⑨物情:人情。

⑩不办:无能,不称职。

【译文】

《礼记》中记载:“看到和已故父母相似的容貌就要神情恭谨,听到与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心中便会惊惧不安。”这是因为自身有所感触,而引发出内心的悲凉;如果是在平时平常的地方,兴许能够将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回避的,也应该将这种思绪忍下来。比如叔伯兄弟,他们的长相都酷似先人,难道你要因此感伤一辈子并和他们断绝来往吗?《礼记》中又说:“写文章的时候不必忌讳,在庙中祭祀的时候不必忌讳,在君主面前不必忌讳。”由此可知,听到先人的名讳时,应该仔细斟酌自己所要采取的态度,不必因急于避讳而显得狼狈不堪。梁朝人谢举,在当时很有声誉,但他一听到父母的名讳就会痛苦不已,为世人所讥讽。又有臧逢世这个人,是臧严的儿子,笃学修行,不损其好门风,梁元帝任职江州刺史时,派遣臧逢世前往建昌督察政事,当地的百姓,都竞相写来书信,书信都聚集在官署中,几案上的信函堆积如山。臧逢世在处理公务的时候,只要看到“严寒”二字,一定会流泪哭泣,无法继续查阅公文,荒废了多数公事,百姓诸多抱怨,臧逢世最终因不称职而被罢免官职。这些都是过分避讳的缘故啊。

【原文】

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注释】

①扬都:扬州。

②周厚:关系亲密。

【译文】

最近在扬州,有一个士人避讳“审”字,而他又有一个姓沈的知交好友,沈氏给他写信的时候,只署上自己的名而不写上自己的姓,这就不合乎情理了。

【原文】

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

【注释】

①同训:同义词。

②桓公:齐桓公,名小白。

③博:博戏,这里指的是为了避讳齐桓公的名讳,将五白改为了五皓。

④厉王:西汉时期淮南厉王刘长,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

⑤琴有修短之目: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有:“琴有修短之说,别无所闻。”

⑥梁武:南朝梁武帝萧衍,字叔达。

⑦乖:背离。

【译文】

凡是要避讳的字眼,都必须再以它的同义词来替代:齐桓公名小白,博戏中的“五白”便改为“五皓”;厉王名刘长,所以将“琴有长短”改成了“琴有修短”。但还没有听说过将“布帛”改为“布皓”,将“肾肠”改为“肾修”的。梁武帝萧衍,小名为阿练,他的后世子孙便将“练”称之为“绢”;不过将“销炼”之物称之为“销绢”之物,就有些背离本义了。有的忌讳“云”字,所以称“纷纭”为“纷烟”;有的忌讳“桐”字,所以将“梧桐树”称作“白铁树”,这简直就像开玩笑了。

【原文】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儿曰鲤,止在其身,自可无禁。至若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虮虱;长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连及,理未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使其自称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汉有尹翁归,后汉有郑翁归,梁家亦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宠;晋代有许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当避之。

【注释】

①魏公子:应为韩公子。

②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

③王修:东晋时期的外戚。

④连及:涉及,联系。

⑤尹翁归:西汉循吏,清正廉明。

⑥妣(bǐ):已故的母亲。

【译文】

周公给儿子取名为伯禽,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这些名字的意义只和他们本人有关系,自然没有什么需要避讳的。至于像卫侯、韩公子、楚太子,都取名为“虮虱”;司马相如取名为“犬子”,王修取名为“狗子”,这便涉及他们的父辈,有些说不清事理了。古人所行的这些事情,成了今人的笑柄。北方给儿子取名为驴驹、猪仔的大有人在,让他们这般自称或者是兄弟间相称,又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前汉有个叫尹翁归的人,后汉有个叫郑翁归的人,梁朝也有一个叫孔翁归的人,还有叫顾翁宠的人;晋代还有叫许思妣、孟少孤的,这一类的名字,都应该尽力避免。

【原文】

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凡名子者,当为孙地。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憀赖焉

【注释】

①急:严格。

②为孙地:为孙辈留有余地。意为在给儿子取名字的时候,会考虑到孙辈,不让孙辈的人因为名讳而感到为难。

③交疏:交情疏远。

④辛苦:辛酸悲苦。

⑤无憀(liáo)赖:无所依从。

【译文】

现在人的避讳,比古人更加严格。但凡给儿子取名的,都要为孙辈留有余地。我认识的亲友中有避讳“襄”字的、有避讳“友”字的、有避讳“同”字的、有避讳“清”字的、有避讳“和”字的、有避讳“禹”字的,交情疏远的人仓促间很容易便触犯了在座人的忌讳,听到的人辛酸悲苦,无所依从。

【原文】

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叹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世有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也。

【注释】

①顾元叹,蔡邕:顾元叹,顾雍,三国时期吴国人;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②孙卿:即荀卿。汉朝人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的名讳,便用“孙”代替“荀”。

【译文】

昔日司马长卿钦慕蔺相如,所以取名为相如,顾元叹钦慕蔡邕,所以取名为雍,而后汉的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又有庾晏婴、祖孙登,将古人的姓名当做自己的名字,也算是一件粗鄙的事情了。

【原文】

昔刘文饶不忍骂奴为畜产,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注释】

①刘文饶,畜产:刘文饶,东汉人刘宽,字文饶;畜产,畜生,骂人的话。

【译文】

昔日刘文饶不忍心骂奴仆为畜生,而当今愚蠢的人却以这样的字眼相互玩闹,有的甚至还称呼别人为猪仔、牛犊。有识之人在旁边听到了,犹且想要把耳朵捂上,更何况是当事者呢?

【原文】

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有一两士族文学之人,谓此贵曰:“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儿耳!”彼此欢笑,不以为嫌。

【注释】

①议曹:官署名。

②平章:商酌。

③大同:国家统一。

④陶朱公大儿: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辞官经商,家产万贯,人称陶朱公。陶朱公的次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派长子携千金前往楚国营救,最后却因长子的自命不凡和惜金如命,给弟弟带来了杀身之祸。

【译文】

最近我在议曹,一起商酌百官俸禄的问题,有一个显贵,是当今的名臣,认为众人所议俸禄标准过于丰厚而非常不满。有一两位原属齐朝士族的文学侍从便对这个显贵说:“如今天下统一,必须要为后世子孙立下典范,岂能再沿用关中时的旧规呢?明公这般吝啬,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吧!”一时间众人欢笑起来,竟然没有厌恶这般戏谑。

【原文】

昔侯霸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潘尼称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凡与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称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则以夫氏称之;在室,则以次第称之。言礼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之也。蔡邕书集,呼其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书集,亦云家孙,今并不行也。

【注释】

①侯霸:东汉大臣,字君房。

②陈思王:曹植。

③潘尼:晋代文学家,字正叔。

④田里猥人:田里,农村里;猥人,粗鄙之人。

⑤世父:伯父。

⑥尊于父:伯父的年龄比父亲的年龄大。

⑦女子子:女子。

⑧在室:还没有出嫁的女子。

⑨礼成他族:女子出嫁到婆家。

⑩班固:东汉史学家。

【译文】

昔日侯霸的子孙,称他们的祖父为家公;陈思王曹植称他的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潘尼称他的祖先为家祖:古代人的这种行为,让当今的人觉得很是可笑。如今南北方的风俗,说起祖父和双亲,没有说“家”某的;只有农村里的粗鄙之人,才有上述“家”的称呼。凡是和人说话时,言及自己的伯父,也只是依照父辈的排行顺序称呼,不会说“家”某,这是因为伯父的年龄比父亲大的缘故,不敢称之为“家”。凡是说到姑、姊妹等女子的时候,已经出嫁的女子,则是以丈夫的姓氏称呼;还没有出嫁的女子,便以她们在家中的次序称呼。意思是女子出嫁到婆家(就成了夫家的人),便不能再称“家”字了。子孙不能称呼“家”字,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轻略之意。蔡邕在书集中,称呼他的姑姑、姐姐为家姑、家姐,班固也在其文集中,提及家孙,不过这种叫法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原文】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书,称彼之母与自称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注释】

①长姑:父亲的姐姐。

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译文】

凡是和人说话,称呼彼此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以及长姑时,都要加一个“尊”字,从叔父母之下,则要加一个“贤”字,这是因为尊卑差异的缘故。王羲之的家书中,称呼他人的父母和称呼自己的父母时都是一样的,前面都不加“尊”字,现在的人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原文】

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注释】

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人们将冬至看作是节气的起点,非常重视。

②诣:到。

③束带:整饰衣冠,束紧衣带,以表恭敬之意。

④至岁:冬至、岁首两个节气。

⑤捧手:拱手致意。

⑥下席:离开席位。

【译文】

南方人在冬至和岁首时,不会到办丧事的人家中;如若不写信的话,就会在过节之后再穿戴齐整前去吊唁。北方人到了冬至和岁首时,尤为重视吊唁的礼仪;礼仪中并没有对这一方面的明文规定,所以我认为并不可取。南方人在宾客到来的时候不会出门迎接,宾主相见时也只是拱手致意而不会欠身表达,送客人的时候只是离开席位罢了;北方人则会在家门口迎送客人,相见的时候也会行礼作揖,这是古时候的遗风,对于这种迎送的礼仪我是非常赞赏的。

【原文】

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及门人言皆称名也。后虽有臣、仆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注释】

①孤、寡、不穀(gǔ):古时帝王诸侯的谦称。

②轻重:尊卑贵贱。

③谓号:特定的称谓。

【译文】

以前,帝王诸侯自称孤、寡、不穀。自此之后,即便是孔子这般的圣贤先师,在和弟子交谈中也会直呼自己的名字。后来虽然又有了臣、仆的称谓,不过用此自谦的人并不是很多。江南地区的人不论尊卑贵贱,都有各自特定的称谓,具体的事宜都记载在《书仪》一书中。北方人大多直呼姓名,这是古时的遗风。我比较赞赏直呼姓名的方式。

【原文】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注释】

①不获已:不得已。

②阀阅:泛指门第,家世。

③文翰:信札公文。

④无何:没有缘故。

⑤没:去世。

⑥大门中:对他人称呼自己已故的祖父和父亲。

⑦安贴:妥帖。

⑧太山羊侃:太山,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羊侃,泰山梁甫人。

⑨肃,委曲:肃,羊侃兄长的儿子,羊肃;委曲,事情的经过始末。

⑩祖孝徵(zhǐ):北齐名臣,字孝徵。

【译文】

提到先人,理应要感念先父的恩德,古时候的人很容易做到,而当今的人做起来却很难。江南地区的人除非事发突然不得不为,否则和人说起家世门第的时候,一定会以书信的方式,很少有当面讨论的。北方人和人说话并不需要什么缘由,他们经常会相互访问。像这般言及家世门第的事情,还是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吧。别人将这样的事情加诸到自己身上时,也应该及时地回避。名位不高的人,如若被权势所逼迫,便可隐忍克制一下,尽快结束谈话即可;切勿让这样的话题反复提及,以免侮辱到自己的祖辈、父辈。如若自己的祖父、父亲已经去世,说话中又必须提及他们时,就要神色严肃、坐姿端正,并以“大门中”相称,提及已经过世的伯父、叔父则是称“从兄弟门中”,提及已经过世的兄弟则称兄弟的儿子为“某某门中”,并依照他们身份的高低贵贱来掌握好自己面部的表情,都要和平时的神色有所不同。如是和君主提及过世的亲人长辈,虽然脸色有所变化,但依然可以称“亡祖、亡伯、亡叔”等。我看到过一些名士,也有称呼他们过世的兄、弟为兄之子“某某门中”或是弟之子“某某门中”的,这不太妥帖。北方人的风俗习惯里,都不会这般称呼。泰山的羊侃,梁朝初年到了南方;我最近到了邺地,他兄长的儿子羊肃到访并询问羊侃的具体情况,我回答说:“你的从门中在梁朝时,情况是如何如何的。”羊肃说:“他是我嫡亲的第七亡叔,并不是堂叔。”祖孝徵当时也在场,他深知江南地区的风俗,于是便对他说:“指的就是贤从弟门中,您为何不明白呢?”

【原文】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注释】

①从父:伯父,叔父。

【译文】

古人都称伯父、叔父,而今的人大多都称呼伯、叔。伯叔兄弟的子女丧父后,在他们面前说话时,称呼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不可避免的。兄弟的子女成为孤儿,在和他人谈话的时候,在他们面前称呼他们为兄长的儿子、弟弟的儿子,颇有些不忍心,北方人大多称呼他们为侄儿。根据考证:《尔雅》《丧服经》《左传》等书记载,虽然“侄”是男女通用的字,但都是相对于姑姑来说的。晋代之后,才开始有了叔侄的称呼;而今称呼“侄”,于情于理都是最为恰当的。

【原文】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注释】

①王子侯:皇室分封的诸侯。

②分张:分别。

③密云:此处指强作悲戚的状态,而不掉眼泪。

④赧(nǎn)然:羞愧的样子。

⑤飘飖(yáo):飘荡。

⑥分首:分手。

⑦烂然:炯炯有神的样子。

【译文】

分别容易相聚却难,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离别;江南地区的人在为别人饯行时,提到离别便会掉下眼泪。有一个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前往东郡任职之前,和梁武帝道别,梁武帝说:“我年纪已经大了,现在要和你分别,我心里很是哀伤。”说完便流下几行泪。王子侯也强做出悲戚的模样却无法掉下眼泪,最后只能羞愧而出。因为这件事情,王子侯被人指责,乘船在江边飘荡徘徊了一百多天,最后还是无法离去。北方人的风俗,并不屑于离别时的凄凉,在岔路口时就言及离别,欢笑着分手。然而也有天生少泪的人,即便肝肠欲断,眼中却依然有神;像这样的人,不可以强行指责。

【原文】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无风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注释】

①粉墨:黑与白,此处指如黑白一样分辨明确。

【译文】

凡是亲属的名称,都需要明确辨别,不可以滥用。没有教养的人,祖父母去世之后,对外祖父母的称呼和祖父母一样,让人听了很不高兴。即便是在外祖父母的面前,也应该加个“外”字加以分别;父母的伯父、叔父,都应该在称呼前加上他们的排位次序以示分别;父母的伯母、叔母,都应该在前面加入她们的姓氏以示分别;称呼父母亲的堂伯父、堂伯母、堂叔父、堂叔母以及堂祖父、堂祖母时,都要在前面加上他们的爵位或姓氏来加以分别。黄河以北地区的士人,都称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地区的农村也有这样称呼的。用“家”字代替“外”字,不是我所能明白的。

【原文】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注释】

①从祖:父亲的堂伯、堂叔。

②族祖:祖父的堂伯、堂叔。

③秩:官吏的俸禄。也作官吏的职位或者是品级。

④昭穆:古时候的宗法制度,在宗庙中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

⑤族人:同族的人。

⑥中土:中原。

【译文】

凡是宗族里的世系辈分,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地区的风俗,自此以往,职位高的人,都称之为尊;宗族里面辈分相同的人,即便相隔一百代还以兄弟相称;如果对他人提及,则都称为自己的族人。黄河以北地区的士人,即便是相隔二三十代,依然以从伯、从叔相称。梁武帝曾经问过一个中原人说:“你是北方人,为何不知道有‘族’这个称呼呢?”这个人回答说:“骨肉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疏远,不忍心称呼为‘族’啊。”虽然算是当时机敏的应对,但于礼是说不通的。

【原文】

吾尝问周弘让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周曰:“亦呼为丈人。”自古未见丈人之称施于妇人也。吾亲表所行,若父属者,为某姓姑;母属者,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士大夫谓之王母、谢母云。而《陆机集》有《与长沙顾母书》,乃其从叔母也,今所不行。

【注释】

①周弘让:陈朝官吏,性情闲素。

②中外:内外的意思。姑姑的儿子为外兄弟,舅舅的儿子为内兄弟。

③丈人:对亲戚长辈的统称。

④丈母:称父辈的妻子为丈母。

⑤王母、谢母:泛词,泛指所有王姓母亲和谢姓母亲。

⑥陆机:西晋文学家。

【译文】

我曾经问周弘让说:“父母亲的中表姊妹,该如何称呼呢?”周弘让说:“也称之为丈人。”从古至今都没有见到过将“丈人”这个称呼用在妇女身上的。我的表亲都是这样称呼的,如果是父亲这边的中表姊妹,我们称之为某姓姑;如若是母亲那边的中表姊妹,我们称之为某姓姨。对于中表长辈的妻子,俗称为丈母,而士大夫将她们称为王母、谢母等。而在《陆机集》中有《与长沙顾母书》一篇,顾母指的是陆机的从叔母,现在已经不流行这种称呼了。

【原文】

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注释】

①祖仆射:北齐大臣祖珽。

【译文】

齐朝的士大夫,都将祖珽称呼为“祖公”,全然不避讳这般称呼会涉及自家的祖先,甚至还有在祖珽面前以这种称呼开玩笑的。

【原文】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爰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人士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注释】

①氏:上古时期,姓指的是一种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战国之前,男子称氏不称姓,战国之后,大多数的人便以氏为姓,姓氏渐渐合一。

②爰种:西汉名臣爰盎(字丝)兄长的儿子。

③王丹:字仲回。

④王元景:王昕,字元景。

【译文】

古时候,名字是用来表明自身的,字是用来表明德行的,死后就要避讳他的名,字则可以用作孙辈的氏。孔子的弟子在记录孔子的言行时,都称其为“仲尼”;吕后为平民时,曾经称呼汉高祖的字“季”;到了汉朝爰种那里,也直接称呼他叔父的字“丝”;王丹和侯霸的儿子谈话时,直接称呼侯霸的字“君房”。江南地区的人到现在都不避讳字。黄河以北地区的人几乎不辨别名、字,名也可以称呼为字,字自然也称为字。尚书王元景兄弟,都号称名人,他们的父亲名云,字罗汉,对此他们兄弟都极其避讳,其他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文】

《礼·间传》云:“斩缞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偯。”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注释】

①斩缞(cuī):旧时的五种丧服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服制三年。

②齐(zī)缞:五种丧服之一。服制有三年、一年、五个月、三个月等。

③大功:五种丧服之一,服制为九个月。

④偯(yǐ):哭泣的尾声。

⑤小功缌(sī)麻:小功,五种丧服之一,服制为五个月;緦麻,五种丧服之一,也是丧服中最轻的一种,服制为三个月。

⑥《孝经》:儒家经典学说之一。

⑦山东:《资治通鉴》中记载:“此山东谓太行、恒山以东,即河北之地。”

⑧期(jī)功: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与小功。

【译文】

《礼记·间传》中记载:“穿斩缞这种丧服居丧时,一定要哭到气竭,仿佛再也无法回气一般;穿齐缞这种丧服居丧时,一定要哭得死去活来才行;穿大功这种丧服居丧时,哭的时候声音要一波三折,并拖有尾音;穿小功、缌麻这两种丧服居丧时,表情哀戚就可以了,这是无法通过声音所表达出的哀伤。”《孝经》中说:“痛失双亲时,哭声不能有尾音。”这说的是哀哭之声有轻重、质朴、文饰等区别。丧礼中,边哭边说称为号;这样一来哀哭也是可以带有言辞的。江南一带的丧哭,有时会带有哀诉的言语;北方地区在服重丧的时候,通常只会呼天抢地,一年以下的轻丧,便只会诉说自己内心的悲痛,这便是号而不哭。

【原文】

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

【注释】

①除丧:脱去丧服,改换吉服。

②如之:如同那样。

③轻服:五种丧服中比较轻的丧服,如大功、小功、缌麻。

④会所:聚会的场所,这里指治丧的地方。

⑤名:名刺,和现在的名片相似。

【译文】

江南地区,凡是遭遇重丧的,如若是相知的朋友,而且又同居一座城市,三天之内不来吊丧,丧家便会和他断绝往来;脱去丧服换上吉服后,即便在路上相遇也会避开,因为埋怨他不知道怜悯自己。如若因为其他原因或者是路途遥远而未能亲来吊丧的朋友,也可以写书信以示悼念;没有写书信的,也会和上述一样(丧家也会和其断绝来往)。北方的习俗则不是这样。江南地区,凡是前来悼念的人,除了丧主之外,不认识的人就不会握手;如果只认识穿轻丧服的却不认识丧主,那也就没有前来悼念的必要,只要改日写好名刺再到丧家慰问就可以了。

【原文】

阴阳家云:“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论衡》云:“辰日不哭,哭必重丧。”今无教者,辰日有丧,不问轻重,举家清谧,不敢发声,以辞吊客。道书又曰:“晦歌朔哭,皆当有罪,天夺其算。”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亦不谕。

【注释】

①王充:东汉时期的哲学家。

②重丧:又死人。

③晦,朔: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初一。

④算:寿命。

⑤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译文】

阴阳家说:“辰日为水墓,又为土墓,所以辰日不能哭丧。”王充《论衡》记载:“辰日不可以哭丧,哭丧一定会再死人。”而今有一些没有教养的人,在辰日遭遇丧事,不管是轻丧还是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以此来谢绝前来吊丧的客人。道家的书中又记载:“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唱歌,每月初一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会夺去他的寿命。”丧家在阴历每月初一和阴历每月十五,是最为悲伤的时候,难道就得因为爱惜自己的寿命,而不痛哭吗?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原文】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注释】

①偏傍之书:旁门左道的书。

②归杀:旧时迷信,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还会在某个日子回家一次,这称为“归杀”。

③画瓦:旧时迷信,在瓦片上画图以镇邪物。

④厌胜:古时的一种巫术,称可以用诅咒的方式来压服人或者是事物。

⑤然:点燃。

⑥户外列灰:旧时迷信,认为在门外铺上一层灰,能够观察到鬼魂的活动轨迹。

⑦祓(fú):古时为了祈福祛灾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⑧章断注连:旧时迷信,给鬼神写奏章,以断绝死者的灾祸延续到旁人身上。

⑨弹议:批评。

【译文】

旁门左道的书上说,人死之后灵魂还会在某个时间回家一趟,这一天子孙们都在外逃避,不肯待在家里;又说画瓦和书符能够镇住邪物,诅咒可以压服鬼魔;出殡的那天,门前一定要点火,户外一定要撒灰,并举行送鬼的仪式,写奏章以祈求不让死者的灾祸殃及家人。凡此种种,都是不近情理的,都是儒学雅道的罪人,应该对他们有所议论和批评。

【原文】

己孤,而履岁及长至之节,无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则皆泣;无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注释】

①履岁,长至:履岁,一年的开始,指元旦;长至,冬至。

【译文】

父亲或母亲去世之后,每年的元旦和冬至,没有了父亲,就要去拜见母亲、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长、姐姐,拜见的时候都要哭泣;如若是没有了母亲,则要去拜见父亲、外祖父母、舅舅、姨母、兄长、姐姐,拜见时也要哭泣。这是人之常情啊!

【原文】

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泣涕;二宫为之改容。颇有肤色充泽,无哀感者,梁武薄其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礼不死也。”

【注释】

①释服:丧期已满,脱掉丧服。

②二宫:皇帝和太子。

③裴政:河东闻喜人,字德表。

④问讯:僧尼等向人曲躬合掌致敬,称之为“问讯”。因梁武帝信奉佛教,所以裴政拜见梁武帝时,使用的是僧礼。

⑤贬瘦:消瘦。

⑥裴之礼:裴政的父亲,字子义。

【译文】

南朝的朝臣去世后,他们的子孙刚服完丧期,去朝拜皇帝和太子时,都要痛哭流涕;皇帝和太子也会为此动容。也有一些人肤色润泽,丝毫没有表现出哀伤,深受梁武帝的鄙夷,这样的人大都被贬退了。裴政出了丧期之后,以僧礼拜见梁武帝,容貌消瘦憔悴,涕泪横流,梁武帝目送着他离开后说:“裴之礼虽死犹生啊。”

【原文】

二亲既没,所居斋寝,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祖孝徵数人同集谈宴。孝徵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坐惊骇,莫测其情。祖君寻悟,方深反侧,当时罕有能感此者。

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江宁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啖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

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也。

【注释】

①斋寝:斋戒时居住的屋子。

②奖:李奖,字遵穆。

③王松年:北齐官吏。

④鹿尾:鹿的尾巴,为古时珍贵食物。

⑤反侧:不安的样子。

⑥啖:吃。

【译文】

双亲去世后,他们生前斋戒时所居住的房子,儿子和媳妇便不忍心再进去了。北朝顿丘郡有个人叫李构,母亲刘氏夫人去世之后,他便将母亲居住的堂屋锁闭,终身不忍心再开门进去。刘氏,为宋广州刺史刘纂的孙女,所以李构依然受到了江南风气的熏陶。李构的父亲李奖,任职扬州刺史,镇守寿春时不幸遇害。李构曾经和王松年、祖孝徵等几人集聚在一起闲谈宴饮。孝徵擅长绘画,正好有纸笔,便随手画了一个人。之后,孝徵因为恰好用刀割取餐桌上的鹿尾,就顺便开玩笑地用刀割断人像,拿给李构看,并没有其他的意思。(看到被截断的画像后)李构悲痛之情显于脸上,立刻上马离去。在座的人都惊惧骇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孝徵很快明白了,李构是因为人像被割断而想到了父亲被杀的事,才悲而离席,孝徵为刚才的行为感到惶恐不安,当时却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一点。

吴郡的陆襄,父亲陆闲被处以死刑,陆襄终身穿布衣吃素餐,即便是姜菜,如果被用刀割过他都不忍心再食用;家里也只是用掐摘的蔬菜以供应厨房。江宁的姚子笃,母亲被大火烧死,他便终身不再食用烤肉。豫章熊康的父亲因为醉酒而被奴仆趁机所杀,熊康便终身不再饮酒。

然而礼仪源自于人情,恩情也应由事理决断,如若双亲因吃饭而噎死,那么子女也不可能就此绝食吧。

【原文】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为常所讲习,雠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注释】

①杯圈:一种木制的饮器。

②手口之泽:手汗和口气的滋润。

③雠(chóu)校:校对。

④坟典:三坟、五典的合称。此处指书籍。

⑤什物:器皿器具。

⑥散逸:散失。

⑦缄保:封存。

【译文】

《礼经》上说:父亲遗留下来的书籍,母亲使用过的木制饮器,子女能够从上面感受到父母的手汗和口气,不忍心再读再用。这是因为这些书籍是父亲生前经常讲习,亲手校对修缮的,或者是经常使用的,这些事物上的遗迹能够引发子女的思念之情。若是普通书籍,还有各类的器皿物品,怎么可以全部废止不用呢?父母的遗物既然不读不用,也就不应有所散失,最好的办法是将它们封存,留给后世子孙。

【原文】

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女子一见,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荐席淹渍,精神伤怛,不能饮食。将以问医,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注释】

①荐席:铺在地上的垫席。

②伤怛(dá):悲伤痛苦。

③中外:中表亲戚。

【译文】

思鲁等兄弟的四舅母,是吴郡张建的女儿,她还有一个五妹,三岁时丧母。灵床上的屏风,是她母亲生前的旧物,屏风因房屋漏雨而被沾湿,有人将屏风拿出去曝晒,这个女孩看到后,趴在床上痛哭流涕。家人见她一直不起来,便前去抱她;只见她泪水浸湿了垫席,神情悲切,无法饮食。家里人便带着她拜访医生,医生诊脉说:“已经断肠了呀!”女孩因而吐血,几日后死亡。中表亲戚都非常怜悯她,没有不为此悲叹的。

【原文】

《礼》云:“忌日不乐。”正以感慕罔极,恻怆无聊,故不接外宾,不理众务耳。必能悲惨自居,何限于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盖不知礼意乎!

【注释】

①忌日:父母去世的日子。

②罔极:无尽。

③奥室:内室。

④斋食:斋戒时的食物。

⑤卒(cù:仓促。

【译文】

《礼记》中说:“父母亲的忌日不能娱乐。”正是因对已故父母无尽的感念思慕,悲戚不乐,所以在这一天不会接待宾客,不理会各种事务。如若真能做到发乎内心的悲伤,又何必要将自己隐藏在家中闭门不出呢?世间有的人即便是端坐于内室之中,也不妨碍他整日说笑,享受美味的食物,对亡者供奉丰盛的斋食;如若突然发生紧急的事情,或者是有密友到来,他却认为没有出来见面的理由:这是不知道礼仪的本义啊。

【原文】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来岁社日,修感念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今二亲丧亡,偶值伏腊分至之节,及月小晦后,忌之外,所经此日,犹应感慕,异于余辰,不预饮宴、闻声乐及行游也。

【注释】

①社日:祭祀社神的日子。

②伏腊:伏祭和腊祭。伏祭在夏季的伏日,腊祭在农历的十二月。

③月小晦后:六朝时期,除了有忌日,还有忌月一说。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译文】

曹魏王修的母亲在祭祀社神的那天去世。在第二年的社日里,王修因感念母亲而十分哀伤,乡邻听说了这件事情,便为此停止了社日的活动。如果双亲去世的日子,恰巧碰到伏祭、腊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这些节日,以及月小晦后的日子,这些虽然都不属于忌日,但在这些日子里,依然要感念思慕已故的双亲,与其他的日子有所殊异,不参加宴饮、行乐以及出游的活动。

【原文】

刘縚、缓、绥,兄弟并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为照字,惟依《尔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与正讳相犯,当自可避;其有同音异字,不可悉然。刘字之下,即有昭音。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傥不作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也。

【注释】

①名器:知名人士。

②昭:刘昭,平原高唐人。

③正讳:人的正名。

④昭音:昭的读音。

⑤赵壹:东汉辞赋家。

⑥傥(tǎng):同“倘”,假如。

【译文】

刘縚、刘缓、刘绥,三兄弟都是当时知名的人士,他们的父亲名昭,所以他们一生都没有写过“照”字,只是根据《尔雅》以“火”字加“召”表示。不过凡是文字和人的正名相冲的,理应避讳;其中有同音不同字的,就不可以全部避讳了。旧体“刘”字的下半部分,也有“昭”字的读音。吕尚的儿子,如若不能用“上”字;赵壹的儿子,如若不能用“一”字:那么下笔的时候就会有妨碍,只要写字就会触犯忌讳了。

【原文】

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如此比例,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

【注释】

①公庭:朝堂。

②尊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③比例:相似的事例。

④触类:接触到这一类的事情。

⑤轻脱:不稳重,轻佻。

【译文】

甲君曾经摆设筵席,想要请乙君前来做客;第二天甲君在朝堂上看到了乙君的儿子,问他说:“您的父亲何时才能光顾鄙人的寒舍呢?”乙君的儿子说他的父亲已经去了。一时成为笑谈。诸如此类的事例,一定要慎重对待,万不可陷于轻佻。

【原文】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自兹已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酒食之事耳。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后,此事亦绝。

【注释】

①试儿:抓周。旧时风俗,孩童周岁时进行,根据孩童所抓到的东西,便可以预测他将来的性情和志趣。

②亲表:亲属中表。

③孤露:父亲去世为孤露。

④供顿:设宴款待客人。

⑤载诞之辰:生日。

⑥斋讲:吃斋讲经。

⑦阮修容:梁武帝的妃子。

【译文】

江南地区的风俗,孩子满一岁的时候,为其制作新衣,沐浴打扮,男孩用弓箭、纸笔,女孩用刀尺、针缕,并加上饮食之物,以及珍宝、服饰、玩具等,放在孩童的面前,观察他想要抓取的东西,以此来预测他将来是贪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智慧,这种风俗称为试儿。这天亲属中表齐聚一堂,主人摆设筵席招待他们。自此之后,双亲如果还在,每到了这一天,就要置办宴席。那些无教养的人,即便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但他们还会在这一天设宴款待客人,酣畅声乐,不知道感念自己的亡父。梁孝元帝年少的时候,每到了八月六日生日这天,他经常会吃斋讲经;自从他的母亲阮修容去世后,这件事情也中止了。

【原文】

人有忧疾,则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讳避,触途急切。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祢是父之庙号,父在无容称庙,父殁何容辄呼?《苍颉篇》有“倄”字,《训诂》云:“痛而謼也,音羽罪反。”今北人痛则呼之。《声类》音于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随其乡俗,并可行也。

【注释】

①触途:处处。

②祢(nǐ):已故父亲在宗庙中立主之称。

③《苍颉篇》:古代字书,为李斯所著。

④《训诂》:对《苍颉篇》加以解释的书。

⑤謼(hū):同“呼”,呼叫。

⑥反:反切,古时一种注音的方法。

⑦《声类》:古书名,为魏左孝令李登所著。

【译文】

人遇到忧患疾病,便会呼喊天地父母,自古就是这个样子。而今人的避讳,各方面都比古人更加严格。江东地区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悲痛的时候就直呼“祢”。祢是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时不允许称呼庙号,父亲死后又如何能随意称呼他的庙号呢?《苍颉篇》有“倄”字,《训诂》中记载:“悲痛发出的呼喊声,它的读音为羽罪反。”如今北方人悲痛时也会这样呼叫。《声类》中把“倄”字音注为于耒反,而今南方人悲痛时也会呼叫这个音。这两个读音是随着各自乡俗而来的,都是可行的。

【原文】

梁世被系劾者,子孙弟侄,皆诣阙三日,露跣陈谢;子孙有官,自陈解职。子则草屩粗衣,蓬头垢面,周章道路,要候执事,叩头流血,申诉冤枉。若配徒隶,诸子并立草庵于所署门,不敢宁宅,动经旬日,官司驱遣,然后始退。江南诸宪司弹人事,事虽不重,而以教义见辱者,或被轻系而身死狱户者,皆为怨仇,子孙三世不交通矣。到洽为御史中丞,初欲弹刘孝绰,其兄溉先与刘善,苦谏不得,乃诣刘涕泣告别而去。

【注释】

①系劾(hé):拘禁判决。

②诣阙:前往朝堂。

③露跣(xiǎn):,没有戴帽子而露出发髻;跣,光脚没穿鞋。

④草屩(juē):草鞋。

⑤周章:惊恐不安。

⑥要候:中途迎候。

⑦宁宅:安居。

⑧宪司:御史的别称。

⑨到洽:南朝梁官吏。

⑩刘孝绰:南朝梁官吏。

【译文】

梁朝那些遭到拘禁判决的官员,他们的子孙弟侄,需要连续三天前往朝堂请罪,不戴帽子不穿鞋子;如果子孙中有为官的,还须主动请求解除官职。他的儿子需要穿着草鞋、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惊恐不安地守在道路上,中途迎候主管官员,叩头流血,申诉父亲所受的冤屈。如若被拘禁之人成了苦役,他的儿子们就需要在官署前搭建草棚居住,而不敢在家安居,一住便是十几天,直到官府出面驱赶,儿子们才会退离。江南地区的各个御史可以弹劾官吏,虽然有的案情并不严重,但如果那人只是因为教义的缘故而受到弹劾之辱,或者是因为草率拘禁而死于狱中,两家人便会结下怨仇,子孙三代都不会有所交往。到洽担任御史中丞时,起初想要弹劾刘孝绰,他的兄长到溉起先和刘孝绰交好,便苦苦劝谏自己的弟弟不要弹劾刘孝绰,但却未能如愿,于是只好前往刘孝绰那里,哭着和他告别后离去。

【原文】

兵凶战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丧服以临师,将军凿凶门而出。父祖伯叔,若在军阵,贬损自居,不宜奏乐宴会及婚冠吉庆事也。若居围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饰玩,常为临深履薄之状焉。父母疾笃,医虽贱虽少,则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尝有不豫;世子方等亲拜中兵参军李猷焉

【注释】

①凶门:古时将领出征时,都会开凿一扇向北的门,并由此门出征,仿佛办理丧事一般,以表自己战死的决心,这扇门便称为“凶门”。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的成人礼。

③临深履薄: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④不豫:天子有病称“不豫”。

⑤方等:梁元帝的长子。

【译文】

兵器是凶器,战争是险事,这些都不是安全之道。古时出征之前,天子会穿着丧服视察军队,将军会从开凿的“凶门”中率兵出征。一个人的父祖伯叔,有在军中的,这个人就要自我约束,不适合再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的事宜。如若长辈被困在城中,晚辈则应该面容憔悴,除去装饰品和把玩之物,常处于一种如履薄冰的状态。如父母生病,即便医生的地位低、年纪轻,晚辈也应该哭着拜见,以请求他为父母治病。梁孝元帝在江州时,曾经生了病;他的长子方等便亲自求见过中兵参军李猷。

【原文】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注释】

①敌:相当。

②令终如始:始终如一。

③一尔:一旦如此。

④昆季:兄弟。

【译文】

四海之内的异姓人,结拜为兄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有相同的志向,而又能够始终如一的人,才可以谈论这件事情。一旦结为兄弟,就要让自己的儿子拜在他的脚下,称呼其为丈人,以此来表达对父亲朋友的尊敬之情;对于结拜兄弟的双亲,也要以礼相待。我见一些北方人非常草率地对待这件事情,路上相遇的两个陌生人,就能够结为兄弟,问问年龄看看相貌,而不辨别一下是非,以至于有将父辈结为兄长的、有将子辈当做弟弟的。

【原文】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竖头须,致有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注释】

①白屋之士:平民。

②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③阍(hūn)寺:指掌管宫禁门户的阉人。

④黄门侍郎:官职名。

⑤门生:门下的奴役。

⑥折旋:曲行,古时行礼的动作。

【译文】

昔日,周公洗头发时三次挽发停下,吃一次饭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就是为了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一天能够接见七十多个人。晋文公曾以洗头为由拒绝头须的拜见,以至于惹来思维颠倒的讥笑。门前不能滞留宾客,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没有教养的家庭,就连看守门户的阉人也非常无礼,有的以主人睡觉、吃饭、发怒为借口,拒绝为宾客通报,这在江南地区是非常耻辱的做法。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看作是善待士人的楷模,有将宾客阻挡在外的僮仆,他就会当着宾客的面杖打这个人;他门下的奴仆,在接待宾客的时候,进退有礼,言行举止,都肃然恭敬,和对待主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