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制篇
【题解】
终制篇,指的是送终的礼制,也称得上是颜之推晚年时的遗嘱。在他的一生中,几经坎坷,屡遭离乱,骨肉分离,未能将父母灵柩带回故土。怀着这种愧疚的心情,他叮嘱自己的子女:死后不得厚葬,不垒坟,不立碑,不许亲友祭奠,不可过度悲伤而耽误了大事。
【原文】
死者,人之常分①,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丧乱②,其间与白刃为伍者③,亦常数辈,幸承余福,得至于今。古人云:“五十不为天。”吾已六十余,故心坦然,不以残年为念。先有风气之疾④,常疑奄然⑤,聊书素怀,以为汝诫。
【注释】
①常分:命中注定的事情。
②梁家丧乱:指的是梁武帝死于侯景之乱这件事。
③与白刃为伍:身逢乱世,出入刀光剑影之中。
④风气:湿病的一种。
⑤奄然:将要死了。
【译文】
死,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不可以避免。我十九岁的时候,正逢侯景之乱,其间曾出入刀光剑影之中,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多次,幸好承蒙祖先的福荫,得以活到现在。古人说:“活到五十岁的人就不算是短命了。”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不会因为所剩时光甚少而心有挂怀。我之前得过风气病,经常怀疑自己就要死了,所以便将自己平日的想法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对你们的告诫。
【原文】
先君先夫人皆未还建邺旧山①,旅葬江陵东郭。承圣末,已启求扬都②,欲营迁厝③,蒙诏赐银百两,已于扬州小郊北地烧砖。便值本朝沦没④,流离如此。数十年间,绝于还望。今虽混一,家道罄穷⑤,何由办此奉营资费?且扬都污毁,无复孑遗,还被下湿,未为得计。自咎自责,贯心刻髓。计吾兄弟,不当仕进;但以门衰,骨肉单弱,五服之内,傍无一人,播越他乡,无复资荫;使汝等沉沦厮役,以为先世之耻;故靦冒人间⑥,不敢坠失⑦。兼以北方政教严切,全无隐退者故也。
【注释】
①旧山:旧茔。
②扬都:南朝首都建业。
③迁厝(cuò):迁葬。
④本朝:古时候,人们称自己曾经任职的王朝为本朝。此指梁朝。
⑤罄穷:精光。
⑥靦(miǎn)冒:厚颜冒昧。
⑦坠失:失去。
【译文】
我的亡父亡母的灵柩都还没有迁回建邺祖坟,因为客死他乡只能葬在了他们的旅居地江陵城的东郊。承圣末年,我已经祈求要回扬都,并想将他们的灵柩迁回来。承蒙皇上赏赐百两银子,我已经开始在扬州近郊的北面烧制墓砖。此时却又赶上梁朝灭亡,我流离辗转于此。几十年来,早就已经失去了回去的希望。而今天下虽然统一,可家道却已败落,又拿什么来筹划迁葬的费用呢?而且扬都已经被毁坏,没有留下什么,再将亡父亡母的灵柩迁到这个潮湿低洼的地方,也不算妥当。我自责了很久,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深入骨髓。再考虑我们兄弟几个,本不应当进入仕途;但是因为家道中落,骨肉单薄,至亲的人中,竟然没有一个可以依靠,而今又逃亡在外,更是不可能依靠先人的功绩来庇护自己;如若让你们沦为杂役的苦境,怕是辱没了先人;所以我厚着颜面混迹于人间,不敢有丝毫的差错。再加上北方政教纪律严明,根本不允许官员隐退。
【原文】
今年老疾侵,傥然奄忽,岂求备礼乎?一日放臂①,沐浴而已,不劳复魄②,殓以常衣。先夫人弃背之时,属世荒馑,家涂空迫,兄弟幼弱,棺器率薄,藏内无砖。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③;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④,并须停省,粮罂明器⑤,故不得营,碑志旒旐⑥,弥在言外。载以鳖甲车,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若惧拜扫不知兆域⑦,当筑一堵低墙于左右前后,随为私记耳。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干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亲友来餟酹者⑧,一皆拒之。汝曹若违吾心,有加先妣,则陷父不孝,在汝安乎?其内典功德,随力所至,勿刳竭生资⑨,使冻馁也。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杀生为之,翻增罪累。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⑩,望于汝也。
【注释】
①放臂:人死亡。
②复魄:古时丧礼的一种。
③七星板:古时候放在停尸床上以及棺材内的木板。
④蜡弩牙、玉豚、锡人:蜡弩牙,古时的明器,蜡制的弩弓;玉豚,古时候用来殉葬的玉器;锡人,用锡铸造的人像。
⑤粮罂(yīng):盛粮食用的陶器。
⑥旒旐(liú zhào):铭旌。
⑦兆域:墓地周围的疆界。
⑧酹(lèi):用酒浇地,表示祭奠。
⑨刳(kū):挖空。
⑩盂兰盆:旧时,农历七月十五日会放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此来解救亡母在饿鬼道中遭受的倒悬之苦。南朝梁之后,盂兰盆成了民间超度先人的一种节日。
【译文】
而今我已经年老多病,如若突然死去,又岂能要求自己的丧礼仪式一定要完备?如若有一天我死去,只需要帮我沐浴更衣就行,不必再举办复魄的仪式,让我穿着日常的衣服入殓就行。我亡母离世的时候,正值世道荒乱,家境窘迫,我们兄弟几人尚且年幼薄弱,因此亡母的棺材也很薄,坟墓中也没有用砖。所以埋葬我只需要两寸厚的松木棺材,除了衣服和帽子外,什么都不要放进去,棺材的底部只放置一块七星板;至于像蜡弩牙、玉豚、锡人等随葬用品,必须停用,粮罂之类的明器,也不要去置办,碑志旒旐,就更不要再说了。用鳖甲车运送棺木,贴着土埋下就可以了,不要堆坟,墓顶只需要和平地一样齐就可以;如若担心扫墓的时候不知道坟墓的具体位置,便可以在坟墓的前后左右建筑一道矮墙,或者是你们任意做一些标记。灵筵上不要设置枕几,朔日、望日、祥日、禫日,只需要放置一些白粥、清水、干枣就行,不可以有酒肉饼果之类的祭品。前来祭奠的亲友,一概回绝他们。你们如若违背了我的心意,丧礼的标准超过我的亡母,那就是让你们的父亲陷于不孝,你们能够安心吗?诵读经书这样的功德之事,你们随力而行,万不可倾尽全部家财,致使你们挨饿受冻。一年四季的祭祀,是周公、孔子的教化,让生者不忘记死去的亲人,不忘记孝道。如若根据佛经来说,这些举措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杀生祭祀,更是加重了死者的罪过。如若你们想要报答父亲的恩德,以此来表示你们的哀思之情,那么按时斋供,等到七月十五盂兰盆节的时候,我希望你们可以来我墓前祭祀。
【原文】
孔子之葬亲也,云:“古者,墓而不坟,丘东西南北之人也①,不可以弗识也②。”于是封之崇四尺③。然则君子应世行道,亦有不守坟墓之时,况为事际所逼也④。吾今羁旅,身若浮云,竟未知何乡是吾葬地,唯当气绝便埋之耳。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堙没也⑤。
【注释】
①东西南北之人: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之人。
②识:做标记。
③崇:高度,自下而上的距离。
④事际:多事之秋。
⑤堙没:湮没。
【译文】
孔子安葬自己的亲人,说:“古时候的人建造墓但不堆坟,我是个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之人,不可以不做标记啊。”于是便堆起了一个四尺高的坟。这样说来君子应该顺应时势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也有无法守着坟墓的时候,更何况是被时势所逼迫的呢。我现在旅居他乡,就像浮云一样没有依靠,不知道哪里才是我的葬身之地,当我死去时随地埋葬就可以了。你们应该以弘扬家业为第一要务,不可以因为顾及我的葬身之地,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