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艺篇
【题解】
杂艺篇囊括众多,包括书法、射箭、医学、算术、音乐等众多技艺。关于技艺,颜之推主张可以兼通几门,却不可专精一门,以免受到拖累。比如,他主张书法要“微须留意”,但又要求子女“慎勿以书自命”;主张音乐要“愔愔雅致”,又要求子女“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主张算术为“六艺要事”,却告诫子女“不可以专业”等。
【原文】
真草书迹①,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余俗,相与事之②,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③。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④,深有以也。
【注释】
①真草:书体名。真书(楷书)和草书。
②相与:一同。
③无分:没有天分。
④韦仲将:曹魏时期的书法家。
【译文】
楷书、草书等书法,需要稍微加以留意。江南地区有一句谚语说:“一封短短的书信,便是你给千里之外的人所看的面目。”而今的人沿袭了东晋、刘宋以来的风气,都会用功练习书法,所以并没有狼狈窘迫的时候。我自幼继承家传的学业,再加上自己也喜好书法,所看到的书法字帖也比较多,而且在临摹上所下的工夫也比较多,最后竟然还是没有办法达到上好的境界,这是因为没有天分的缘故。不过书法这门技艺不需要过于精深。所谓巧者劳而智者忧,如若因此而常被别人役使,那么精深的书法便是一种负累。曹魏时期书法家韦仲将留给子孙的临终遗言是“不要学书法”,我自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原文】
王逸少风流才士①,萧散名人②,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③:“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④,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⑤,以能书拔擢者多矣⑥。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注释】
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②萧散:潇洒。
③萧子云:南北朝时期的文人。
④碑碣:古时人们将方形的刻石称为碑,将圆形的刻石称为碣。
⑤厮猥:地位卑微。
⑥拔擢:选拔提升。
【译文】
王羲之是一个风流才子,也是潇洒不羁的名士,世人都知道王羲之精妙的书法,反倒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才华。萧子云经常感叹说:“我所著的《齐书》,已经编成了一整套制度,文章大义,自认为是值得一看的,到头来却只因为书中抄写笔迹精妙而得名,这也是很怪异的事情。”王褒出身高贵,才华横溢,虽然后来到了北周,依然受到了应有的礼遇。但因为擅长书法,而被困顿在碑碣之间,辛辛苦苦地帮别人写字撰文,他曾经悔恨地说:“如若我不知晓书法,应该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吧?”以此来看,万不可因书法精妙而自命不凡。虽然这样说,那些地位卑贱的人,能够因为书法精妙而被提拔的有很多。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原文】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①,吾见二王真草多矣②,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③,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
【注释】
①秘阁:皇宫中收藏图书秘籍的地方。
②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
③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陶隐居,陶弘景,南朝著名的隐士;阮交州,阮研,字文几;萧祭酒,萧子云。
【译文】
梁朝时期的秘阁图书散失之后,我曾经见过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草书真迹,家里也曾经收藏过十卷,看了这些作品,才知道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等人的书法,都学习了王羲之的字体布局,所以王羲之的字是他们书法的渊源。萧子云晚年时期的书法笔迹有所变化,也是因为学习了王羲之年轻时的书法。
【原文】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①,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②,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憂”,“言”“反”为“變”,“不”“用”为“罷”,“追”“来”为“歸”,“更”“生”为“甦”,“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洎于齐末,秘书缮写③,贤于往日多矣。
【注释】
①部帙:书籍。
②邵陵王:梁武帝第六子萧纶。
③缮写:编录。
【译文】
晋、宋以来,有很多善于书法的人,所以一时间形成了风气,相互沾染影响,所有的书籍,抄写得都端庄美观值得一看,即便偶尔出现一个俗体字,却也无伤大雅。到了梁武帝天监年间,这种风气依然没有改变。到了大同末年的时候,开始大量滋生异体错讹的字。萧子云开始改变字形,邵陵王也经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字,朝野内外都一致模仿,将他们当作书法的楷模,但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带来了很大的伤败。以致一个字被简化成了几个点,有的甚至是妄加斟酌,随便改变字形和偏旁的位置。自此之后的书籍,几乎都没有办法观看了。北朝历经丧乱之后,书写的字体更加鄙陋难看,再加上那些擅自编造的字体,比江南地区的状况还要猥拙,甚至有将“百”“念”二字组合成“憂”的,有将“言”“反”二字组合成“變”的,有把“不”“用”二字组合成“罷”的,将“追”“来”二字组合成“歸”的,有将“更”“生”二字组合成“甦”的,有将“先”“人”二字组合成“老”的,像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在经书中随处可见。只有姚元标精通楷书、隶书,一心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后来拜他为师的年轻人有很多,到了北齐末年,秘阁书籍的编录,就要比之前好很多了。
【原文】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①,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注释】
①轨则:规则。
【译文】
江南地区流传着《画书赋》一书,是陶隐居的弟子杜道士所著。这个人基本上不怎么识字,却很草率地为字体制定了规则,并假借名师的名义,世人也是以讹传讹、信以为真,后世的年轻子弟颇受他的误导。
【原文】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①,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橐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②,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③,与诸工巧杂处④。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
【注释】
①萧贲(bì):字文奂,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的孙子。
②下牢:地名,下牢关,今湖北宜昌西北方向。
③陆护军:陆法和。
④工巧:工匠。
【译文】
精通绘画的技艺,也是一件很巧妙的事情。自古名士,大都是擅长绘画的。我家曾经有梁元帝亲手画的蝉雀白团扇以及马图,他的画工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武烈太子萧方等人比较擅长画人物肖像,堂上的宾客,他只需随意地点染几笔,就能够画出这些人的模样,拿着这幅画去问小孩子,小孩子都能够一一说出画中人物的姓名。萧贲、刘孝先、刘灵,除了精通文学之外,也比较擅长绘画。赏玩阅读古今的字画,确实是让人极为珍爱啊。如若作画之人的官职还没有达到显贵的地步,那么就会因为绘画这项技能而被公家或个人役使,作画也就变成了一种低贱的差役。吴县顾士端曾是湘东王国的侍郎,后来官拜镇南府刑狱参军,他有一个儿子名为顾庭,是梁元帝时期的中书舍人,父子二人都精通琴艺和书法,尤擅丹青,经常被梁元帝役使,二人因此感到羞恨。彭城的刘岳,是刘橐的儿子,曾任职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是个才识渊博之人,尤为擅长绘画。后来他跟着武陵王前往蜀地,下牢关战役失败后,他便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画,并和工匠们杂处在一起。如若这三位贤士不懂绘画,一心致力于清高儒雅的事业,又怎会遭受这般的耻辱呢?
【原文】
弧矢之利①,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②,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为之。
【注释】
①弧矢:弓箭。
②博射:古时的一种游戏性的习射方式。
【译文】
弓箭的锋利,能够威慑天下,所以古时的帝王以射箭来选贤任能,而射箭也是自我保全的紧要技艺。江南地区的人们将世间常见的习射,称为“兵射”,出身士族的读书人,大多都不愿意修习此道。另外还有“博射”,弓力比较弱而箭身比较长,设有箭靶,宾主相见时会揖让进退,以此来表示双方之间的礼节,这种习射对于防御敌寇,没有丝毫益处,自战乱之后,这种“博射”的方式也就没有了。黄河以北地区的学士,大都知道“兵射”,不仅能像葛洪的箭那样射杀追兵,而且也能在三公九卿的宴会上以射箭夺得赏赐。尽管这样,用射箭去拦截飞禽、猎杀狡兽的事,我是不愿意让你们去做的。
【原文】
卜筮者,圣人之业也;但近世无复佳师,多不能中。古者,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行一事,卜得恶卦,反令恜恜①,此之谓乎!且十中六七,以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凡射奇偶,自然半收,何足赖也。世传云:“解阴阳者,为鬼所嫉,坎壈贫穷②,多不称泰。”吾观近古以来,尤精妙者,唯京房、管辂、郭璞耳,皆无官位,多或罹灾,此言令人益信。倘值世网严密,强负此名,便有诖误③,亦祸源也。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吾尝学《六壬式》④,亦值世间好匠,聚得《龙首》《金匮》《玉軨变》《玉历》十许种书⑤,讨求无验,寻亦悔罢。凡阴阳之术,与天地俱生,其吉凶德刑,不可不信;但去圣既远,世传术书,皆出流俗,言辞鄙浅,验少妄多。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归忌寄宿⑥,不免凶终:拘而多忌,亦无益也。
【注释】
①恜恜(chì chì):忧惧不安。
②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
③诖(guà)误:连累,贻误。
④六壬式:古时占卜方法之一,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来占卜吉凶。
⑤《龙首》《金匮》《玉軨变》《玉历》:古时占卜类的书籍。
⑥归忌:在阴阳学中,有一些日子不适合在家,称为归忌。
【译文】
卜筮,是圣人的事;但近代以来并没有出现过比较高明的巫师,所以占卜的事情大都不能应验。古时候,占卜是为了解除疑惑,而现在的人反倒因为占卜而产生疑惑,这是为什么呢?遵守道义而且相信谋略的人,想要进行一件事情,却因为占卜得到了不好的卦象,反而让他忧惧不安,这就是占卜生疑的意思吧!况且现在的人占卜十次中了六七次,便认为是占卜中的高手了,事实上只略微知道一些占卜的意思,并不能算是精通。只要是猜奇偶的数,自然会有一半的成功率,这样的结果又如何值得依赖呢。世人传说:“精通阴阳的人,会被鬼神嫉恨,一生贫困不得志,大都不会太平。”我看近世以来,特别精通占卜的人,只有京房、管辂、郭璞而已,他们都没有官位,大都多灾多难,所以上述这句话更加令人信服了。假如正逢世间法制严密,勉强背上占卜的名声,一定会受此拖累的,这也是灾祸的源头。至于星文风气,就更不要去研究了。我曾经学习过《六壬式》,也曾碰到过世间占卜的高手,收集了《龙首》《金匮》《玉軨变》《玉历》等关于占卜的十几种书,探究一番后发现书中所写的并没有应验,之后便因后悔而作罢了。但凡阴阳之术,和天地共生,也昭显吉凶德行,是不可以不相信的;只是如今的时代和圣人的时代相去甚远,世间所流传的占卜书籍,也大都是俗人所编撰,言辞粗鄙浅陋,应验的少而虚妄的多。至于像反干支日不宜远行,有人却反因此遭到迫害;至于归忌之日要寄居在外,却也有人没能免于一死:因为拘泥于此类的说法而多了很多忌讳,这也是没什么好处的。
【原文】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暅精之①,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晓此术。
【注释】
①祖暅(xuǎn):祖暅之,祖冲之的儿子。
【译文】
算术也是六艺中的要事。自古以来学士们谈论天道,推算律历,都需要精通算术才可以。不过要和别的科目一起学习,不可以专攻算术。江南地区知晓算术的人很少,只有范阳人祖暅之比较精通,他官拜南康太守。黄河以北地区的人大都精通算术这门学问。
【原文】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曹以自命也。微解药性,小小和合①,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
【注释】
①小小:稍微。
【译文】
医学方面的事情,要想达到精妙的地步是很难的,所以我不鼓励你们以懂得医术而自居。稍微了解一下药性,稍微知道一些配药的知识,能够在家中救急,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了,皇甫谧、殷仲堪便是这样的人。
【原文】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①。”古来名士,多所爱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末,斯风顿尽。然而此乐惜惜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②,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犹遭之③,况尔曹乎!
【注释】
①无故不彻琴瑟:出自《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彻,撤除。
②曲解:古乐府一节称为一解,后泛指乐曲。
③戴安道:晋代人戴逵。
【译文】
《礼记》中记载:“君子无故不会撤除琴瑟。”古时以来的名士,大多都有弹琴的爱好。到了梁朝初期,如若贵族子弟不懂得弹琴的技艺,就要被别人看作有缺陷。大同末年,这种风气已经消失了。不过这种乐曲和悦安舒,确实让人回味无穷啊!而今世间的乐曲,虽然相对于古时候来说有些改变,但听了之后依然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只是不能以擅长弹琴自居,否则会被达官贵人所役使,坐在宴席下面,得到残杯冷炙的屈辱。戴安道尚且遭受过这样的事情,更何况是你们呢?
【原文】
《家语》曰:“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论语》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然则圣人不用博弈为教,但以学者不可常精,有时疲倦,则傥为之,犹胜饱食昏睡,兀然端坐耳①。至如吴太子以为无益,命韦昭论之②;王肃、葛洪、陶侃之徒③,不许目观手执,此并勤笃之志也。能尔为佳。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④,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焭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⑤,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愦,废丧实多,不可常也。
【注释】
①兀然:无知的样子。
②韦昭:韦曜。
③王肃、葛洪、陶侃:王肃,魏人,著名学者;葛洪,晋朝人,著有《抱朴子》;陶侃,东晋人,官拜大司马。
④焭(qióng):骰子。
⑤手谈、坐隐:下围棋的别称。
【译文】
《孔子家语》中记载:“君子不能参与博戏,是因为博戏能够让人走向歧途的缘故。”《论语》中记载:“不是有博戏、下棋的游戏吗?做一些这个,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然而圣人并不以博戏来教导学生,只不过认为求学者不可能一直专心于学习,有时候学习疲倦了,偶尔玩上一会儿,要比吃饱就睡,或者是无聊地坐着要好很多。如果像吴太子那般将博弈看作是无益的事情,并且命韦昭写文论述这件事;王肃、葛洪、陶侃的子弟,都不可以围观参与,这都是勤奋专注的标志。能够做到自然是很好的。古时候大规模的博弈便使用六根筷子,小规模的博弈则使用两个骰子,而今的人却都不知道这些了。近代流行的博弈游戏,使用的是一个骰子十二个棋子,套路粗浅乏味,不值得玩赏。围棋也有手谈、坐隐的别称,算是一种比较高雅的博弈游戏;不过会让人沉迷其中,从而荒废很多其他的事情,所以不可以经常玩。
【原文】
投壶之礼①,近世愈精。古者,实以小豆,为其矢之跃也。今则唯欲其骁②,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之名③。其尤妙者,有莲花骁。汝南周璝,弘正之子,会稽贺徽,贺革之子,并能一箭四十余骁。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隔障投之,无所失也。至邺以来,亦见广宁、兰陵诸王④,有此校具⑤,举国遂无投得一骁者。弹棋亦近世雅戏,消愁释愦,时可为之。
【注释】
①投壶:古时宴会的一种礼制,也是一种娱乐。
②骁:古时的投壶游戏,箭从壶中跳出,用手按住再投,屡投屡跃,箭不坠地,称为“骁”。
③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都是投壶游戏的招数。
④广宁、兰陵:都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儿子。
⑤校具:装饰的物品。
【译文】
投壶的礼仪,到了近代愈发精妙。古时候,壶里面会放满小豆子,是为了防止箭矢从壶中出来。而今的人们却想让壶中的箭矢出来,而且次数越多越开心,于是便出现了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等投壶的招数。其中尤为精妙的,便是莲花骁。汝南人周璜,是周弘正的儿子,会稽人贺徽,是贺革的儿子,这两个人都能够用一支箭连续投射四十多次。贺徽曾经设置了一个小屏风,将壶放在屏风的外面,隔着屏风投壶,从没有失手的时候。自从我来到邺城后,也见到广宁、兰陵等各王,都有投壶的器具,但是全国上下竟然都没有能够投得一骁的人。弹棋也是近代出现的一种高雅的游戏,可以消愁解闷,偶尔可以赏玩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