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的“三桓”政治
六 鲁国的“三桓”政治
春秋时代,对中国历史发生最大和最悠远影响的封国,不是五霸,而是一个其小如豆、位于山东半岛泰山脚下的鲁国。它跟齐国紧邻,为了争夺交界处汶水一带农田,不断跟齐国冲突。冲突的结果,总是鲁国吃亏,因为它既小且弱,而且迂腐颟顸,不求进步。
鲁国是首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平也最高。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于公元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过劫掠焚烧的厄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得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已无人记忆。
周礼的内容很多,仅只仪式程序这一部分,就有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男子成年时戴帽子)、笄礼(女子成年时戴簪子)等,以及阶级性专用的国王之礼、国君之礼、贵族之礼——没有平民之礼,因为礼只是为贵族而设,不是为平民而设,对贵族才用得着礼,平民根本不被看在眼里,奴隶更不用说了。这是一种专门知识,必须专家才能胜任。从事这种以主持典礼为职业的专家,当时被称为“儒家”。他们按照古老的规定,办理各种重要仪式,小自埋葬死人,大至国君访问。国君访问时或国君相见时,通常都聘请儒家担任“傧相”,他的任务跟二十世纪结婚典礼时被称为伴郎或伴娘的“傧相”完全相同:服侍在国君左右,随时提醒国君应该做什么或应该说什么。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被雇担任司仪、总管之类的职位。我们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誉的高位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傧相。
——注意“傧相”这个位置,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此。我们在本书一开始时就使用“宰相”一词,但事实上要到下世纪(前五),傧相才由纯礼仪事务性的顾问,而蜕变为政治性的宰相;才从临时性的雇员,蜕变为国君专任的高级助理。不过中国正式官称上并没有“宰相”一词,宰相只是民间的口语,历代王朝对它的名称不断改变,有时候更奇形怪状,花样百出。当我们叙述时如果一一写出,不但无聊,而且更加糊涂。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都使用“宰相”一词,以保持对此一职位清晰的印象。
儒家因职业上的需要,对产生“礼教”的那个古代,有一种强烈的崇拜感情,对于非古代的事物,则加排斥。问题是古不能复,在小场合的典礼上,人们还可以勉强遵守。但在大场合的典礼上,便格格不入,因而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笑柄和纠纷。用一个例子可做说明。下世纪(前五)二十年代·公元前478年,齐国国君姜骜,跟鲁国国君姬蒋,在蒙邑(山东蒙阴)举行高阶层会议,二人见面时,姜骜向姬蒋叩头(在八世纪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正确地说,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以所谓叩头,只是深深地把头俯下,跟八世纪后必须屈辱地先行双膝跪地的叩头不同),这是所有礼节中最尊敬的一种。可是,鲁国国君姬蒋却双手一拱,只作了一个揖。这情形跟现代社交场合你伸出手,对方却不伸手,只微微点一下头一样。姜骜跟他的随从大臣,都怒不可遏,鲁国傧相引经据典地说:“按‘礼教’的规定,国君见国君,不过作揖,国君只有见国王时才叩头,你们怎么连这都不懂!”齐国确实不懂,不过不久就懂了。四年后公元前474年,两国国君又在顾邑(山东鄄城东北)会盟,齐国早就准备妥当,届时一声令下,跳出几个壮士,抓住姬蒋,强迫他向姜骜叩头。这时“礼教”派不上用场,姬蒋只好叩头。齐国为这件事,曾编了一诗歌:
鲁国人冥顽不灵,
多少年都不清醒,
使我们难以为情。
他们死守着那可怜的儒书,
引起无谓的纷争。
儒书,即儒家赖以吃饭的书——专门记载古代繁琐复杂礼仪的书。
就在这种浓厚的崇古社会中,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诞生。孔丘是宋国贵族的后裔,公元前八世纪九十年代因妻子太美而丧生的宋国宰相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父。孔父嘉的儿子政变后逃到鲁国住下来,遂成为平民。孔丘的父亲孔纥,曾在鲁国军队中当一名军官,但他逝世得太早。孔丘是一个遗腹子,在母亲颜征在辛苦的养育下长大。孔丘年幼时,刻苦地学习儒书,成年后即成为一个十分渊博的“礼教”专家,而且声名鹊起,后来甚至得到“三桓”之一的仲孙觉的注意。仲孙觉临死时,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仲孙无忌和仲孙敬叔,去向孔丘学习这种知识。这是一个契机,使孔丘跟鲁国特殊形态的“三桓”政治结合。
我们试在下面列出鲁国“三桓”政治系统的简表:
父 前八世纪八十年代 |
十五任君姬允(桓公) | |||
---|---|---|---|---|
子 上世纪(前七)三十年代 |
十六任君长子姬同(庄公) | 次子姬庆父 | 三子姬牙 | 四子姬友 |
改姓 上世纪(前七)四十年代 |
仲孙(孟孙) | 叔孙 | 季孙 | |
『三桓』政治之始 本世纪(前六) 头十年 |
二十二任君姬倭(宣公) | 仲孙蔑 | 叔孙豹 | 季孙行父 |
三都 (三桓封地) |
郕城(山东宁阳) | 郈城(山东东平) | 费城(山东费县) | |
孔丘同时『三桓』 本世纪(前六) 九十年代 |
二十七任君姬宋(定公) | 仲孙无忌 | 叔孙州仇 | 季孙斯 |
三都宰 (三都首长) |
公敛处父 | 公若貌 | 公山不狃 |
鲁国第十五任国君姬允(死于齐国姜诸儿之手的那一位),有四个儿子,长子姬同是嫡子,继承国君的宝座。次子、三子、四子,都是庶子,只能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员。姬允被尊称为桓公,即威武的国君,所以他的三位庶子,被称为“三桓”。“三桓”的后裔,分别改姓(封国内全体贵族和全体官员,都是国君的后裔,跟国君同姓。所以庶子的后裔必须改姓,否则熙熙攘攘,挤来挤去,全国只有一个姓,分辨起来就很困难)。次子姬庆父的后裔改姓仲孙(有时候也称孟孙或孟),三子姬牙的后裔改姓叔孙,四子姬友的后裔改姓季孙。
本世纪(前六)头十年,仲孙蔑(仲孙觉的父亲)当宰相,他引进叔孙和季孙两家,由三大家族轮流掌握政权,世代相传,遂开始鲁国著名的达四百年之久的“三桓”政治。“三桓”从国君手中夺取到政权和广大土地的所有权,并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筑都城,即表上所称的“三都”。鲁国国君遂跟周王国的国王一样,被冷落在一旁。八十年代时,第二十六任国君姬裯(鲁昭公),曾发动一次军事攻击,讨伐“三桓”,结果被三大家族赶走,在国外流浪至死。
问题是,“三桓”虽然联合起来夺取了鲁国国君的权力,但“三桓”也各有他们自己的助手和干部,当时称为“家臣”,这些家臣的力量,也日形膨胀。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是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他代表一种反对割据的力量,不但把季孙压下去,把其他二桓也压下去。阳虎在稍后出任鲁国的宰相,负责实际政治三年之久。他谦卑地延揽专家,曾亲自拜访过孔丘,邀请孔丘任职,但孔丘怀疑他政权的稳定性,没有接受。
本世纪(前六)最后第二年(前502年),季孙斯向阳虎反攻胜利,阳虎逃亡。“三桓”对孔丘拒绝跟阳虎合作这一点有深刻的印象,于是任命孔丘担任中都(山东汶上)县长(中都宰),开始孔丘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