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裂时代——五代十一国
一 小分裂时代——五代十一国
李晔(唐昭宗)于上世纪(九)最后第二年(898)返回长安,不断的沉重打击,使他喜怒无常。对稍有实力的人,他已不敢去冒犯,但对无力自卫的人,他仍有残余的威力逞暴,本世纪(十)第一年(900),他出去打猎,夜半回宫时,不知道是谁把他触怒,他亲手杀死数名宦官和数名宫女,宫内外震恐。禁军左军司令官(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右军司令官(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立即进宫把李晔逮捕,教李晔的儿子李裕继任皇帝。
两位大宦官把李晔逮捕后,当面斥责他种种过失,逐项地指出他“抗命”的不当,每指出一件事,就用手杖在地上划一条线,结果积有数十条线之多,李晔的凶性没有了,低着头不敢回答。如果不是他的妻子何皇后踉跄地出面求情,教他“一切听司令官处分”,他可能丧生。
900年的最后两个月,李晔跟他的家属被严密地囚禁在过去亲王们所居住的少阳院,铁汁灌锁,内外隔绝。正逢隆冬季节,李晔想讨一顶帽子,他的幼子幼女想讨几件棉衣,都被拒绝。囚房中啼饥号寒,远近可闻。
明年(901),唐王朝宦官政权内讧,禁军若干忠于皇帝的宦官,起兵把两位司令官杀掉,救出李晔,使他复位。这又是一个可以转变的契机,宰相崔胤建议乘着这个机会使禁军摆脱宦官的掌握,任命正规军出身的将领担任司令官。李晔不肯接受,表面上他顾虑骤然间改变百余年的传统,会招致反应。实际上他仍然觉得宦官比任何人都可靠,家奴总是家奴,只要找到顺服的家奴就可以了。于是他任命他最亲信的家奴宦官韩全诲、张彦弘,接任左右军司令官。
宦官当然深恨几乎剥夺了他们军权的崔胤,他们勾结凤翔战区(陕西凤翔)司令官(节度使)李茂贞,作为外援。崔胤也知道自己的危机,就向宣武战区(汴州·河南开封)司令官(节度使)朱温靠拢,他写信给朱温说,奉有皇帝密旨,命朱温发兵救驾。朱温,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恶棍,从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插手高不可攀的中央政府,他唯一的目的不过想做一个强大军阀。皇帝的密旨挑起他的野心,富贵逼人,中央政府的大门自动向他敞开,他遂统军西上。韩全诲得到消息,立即强迫李晔投奔凤翔,距李晔复位只十个月。
朱温围攻凤翔,凤翔坚守两年,可怕的饥饿使它不能支持。903年,李茂贞只好把韩全诲、张彦弘杀掉,跟朱温和解,送李晔返回首都长安(陕西西安)。朱温迅雷不及掩耳地派军进入皇宫,对宦官做彻底的屠杀,包括新任命的两位禁军司令官和大多数无权无势,也属于被迫害的小宦官在内,共数百人,全部死于乱刀之下。哀号呼冤,声传宫外。派到各战区担任监军的宦官,朱温也命李晔下令,一律就地处决。为时一百四十九年漫长的第二次宦官时代(755—903),到此结束。跟第一次宦官时代斩尽杀绝的结束类型,完全相同。
宦官时代结束后,唐王朝政权也到尾声。朱温于屠杀宦官的明年(904),强迫李晔迁都到重建后的洛阳(河南洛阳),并裹胁长安全体市民跟随东迁。长安宫殿和所有民房,悉数拆除,百万余市民刹那间成为赤贫,被朱温的汴州兵团押解,踉跄上道,咒骂声和哭声,连绵四百公里。长安这个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先后达一千零三十八年之久的巨城,受到最惨重的一次破坏,从此丧失被选为首都的资格。
李晔到洛阳后四个月,就被朱温派人刺死。李晔的儿子李柷继位,三年后(907),朱温命李柷(唐哀宗)禅让。立国二百七十六年,为中国带来黄金时代,也为中国带来黑暗时代的唐王朝,终于灭亡。朱温在开封(河南开封)上台,建立后梁帝国。
唐王朝本来只剩下一个中央政府的空架子,朱温把它夺过来,除了得到一个弑君篡位的罪名外,实质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各地藩镇对唐王朝皇帝本来已不放在眼内,现在他们一面斥责朱温是叛徒,一面索性效法朱温,也纷纷称帝称王。于是,在此后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国境内共出现了下列十六个短命政权,史学家称之为“五代十一国”。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上下衔接的五国。十一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诸国。而辽帝国和宋帝国不包括在内,因为它们的寿命比较长。
区分 | 国别 | 建都 | 开国帝王 | 原官爵 | 兴亡 | 年数 | 亡于 |
---|---|---|---|---|---|---|---|
五代 | 后梁帝国 | 开封(河南开封) | 朱温 | 梁王·宣武(河南开封)节度使 | 907-923 | 17 | 后唐 |
(辽帝国) | 916-1218 | 303 | 金 | ||||
后唐帝国 | 洛阳(河南洛阳) | 李存勖 | 晋王·河东(山西太原)节度使 | 923-936 | 14 | 后晋 | |
后晋帝国 | 开封 | 石敬瑭 | 河东节度使 | 936-947 | 12 | 辽 | |
后汉帝国 | 开封 | 刘知远 |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 947-979 | 33 | 宋 | |
后周帝国 | 开封 | 郭威 | 邺都(河北大名)留守 | 951-960 | 10 | 宋 | |
(宋帝国) | 960-1279 | 320 | 元 | ||||
十一国 | 岐王国 | 凤翔府(陕西凤翔) | 李茂贞 | 岐王·凤翔(陕西凤翔)节度使 | 907-924 | 18 | 后唐 |
南楚王国 | 长沙府(湖南长沙) | 马殷 | 楚王·武安(湖南长沙)节度使 | 907-951 | 45 | 南唐 | |
吴越王国 | 杭州(浙江杭州) | 钱镠 | 吴越王·镇海(浙江杭州)节度使 | 907-978 | 72 | 宋 | |
前蜀帝国 | 成都府(四川成都) | 王建 | 蜀王·西川(四川成都)节度使 | 907-925 | 19 | 后唐 | |
南吴帝国 | 江都府(江苏扬州) | 杨渭 | 吴王·淮南(江苏扬州)节度使 | 910-937 | 28 | 南唐 | |
桀燕帝国 | 幽州(北京) | 刘守光 | 燕王·卢龙(北京)节度使 | 911-913 | 3 | 后唐 | |
南汉帝国 | 兴王府(广东广州) | 刘岩(刘䶮) | 南海王·清海(广东广州)节度使 | 917-971 | 55 | 宋 | |
南平王国 | 江陵府(湖北江陵) | 高季兴 | 南平王·荆南(湖北江陵)节度使 | 924-963 | 40 | 宋 | |
闽帝国 | 长乐府(福建福州) | 王延钧 | 闽王·威武(福建福州)节度使 | 933-945 | 13 | 南唐 | |
后蜀帝国 | 成都府(四川成都) | 孟知祥 | 蜀王·西川节度使 | 934-965 | 32 | 宋 | |
南唐帝国 | 江宁府(江苏南京) | 李昪 | 齐王·镇海(江苏南京)节度使 | 937-975 | 39 | 宋 |
由此表可以了解,所谓五代十一国,只不过把藩镇的招牌改上一改,节度使改称帝王,战区改称帝国、王国。所以有些政权并不能适用严格的国家意义。如岐、南平、南楚、吴越,往往维持着藩镇的外貌,在表面上臣属于中原的五代政府。尤其是南平,它为了得到赏赐,几乎向每一个邻邦称臣,各国都唤它的国王(节度使)为“高赖子”。可是,这种臣属,只是表面,绝对不接受内政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