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唐政府的结构

五 唐政府的结构

我们应先行了解唐王朝的政治机构。

中国中央政府组织,到第三世纪曹魏帝国时,把九卿挤到次要地位,另行成立“尚书”“中书”二省,作为行政中枢。经过继起各王朝帝国四百年来不断修正,到了唐王朝,遂成为下表所列的形态:

元首 元首助理 性质 官署 首长
皇帝 三公、三师 崇官
宰相
(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
(尚书仆射)
(同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参知政事)
(参知机务)
中枢 中书省 中书令 甲级机构
门下省 侍中
尚书省 尚书令
辅枢 秘书省 秘书监 乙级机构
翰林院 翰林承旨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九寺 丙级机构
四监 丁级机构

所谓崇官,即现代所称的国家元老,一种只有尊荣而没有实际权力的最高顾问。“三公”“三师”只是习惯称呼,事实上包括六种官位: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他们只支领俸禄,不干预国家政务。

乙级机构秘书省,二世纪中期,东汉政府设立秘书监官员,负责保管及校勘政府所持有的图书。三世纪初,三国时代之曹魏帝国政府,把秘书署扩大成为一个“省”,而命秘书监作为首长。唐政府仍维持它存在,类似国立图书馆,当然只供应帝王和高级官员阅读,不向人民开放。翰林院,是唐政府创立的类似文化人聚会所,或高级官员储备所的官署。唐王朝初建时,各地经学家(研究儒书“五经”的学者)、文章家(专门写宣言、文告,或短篇论文之类的知识分子)、预言家(星相占卜)、艺术家(包括画家、雕刻家),纷纷向首都长安集中。皇帝特别指定一个处所,招待他们之中最杰出的若干人士,以便随时召见。这个处所称翰林院,由年高德劭的一位担任首长,称翰林承旨,其他人士则称翰林学士。以后各色人等陆续淘汰,只剩下文章家,专为皇帝撰写诏书。因为汉字和文言文运用困难,一个人至少要有二十年以上的刻苦努力,才能胜任。文章家在这方面的特殊能力,很受到皇帝的重视。因之翰林学士往往比其他官员容易升迁到宰相地位,所以当时称翰林学士为“储备宰相”(内相),成为知识分子最羡慕的一种职位。御史台负责监察弹劾,首长御史大夫,副首长御史中丞,以及所属诸御史。他们是皇帝的耳目,但也不时反映民意。

丙级机构九寺,即九卿办公官署,从次要地位又再被挤到政府的角落,职务和权力都非昔比,大半被尚书省的六部所夺,唐王朝九卿的职掌跟秦王朝的职掌大不一样。

一、太常寺,负责典礼布置跟宫廷医药。

二、光禄寺,祭祀用品跟宫廷饮食供应。

三、卫尉寺,管理军械库。

四、宗正寺,处理皇族事务,如继承封爵、保护坟陵之类。

五、太仆寺,马匹牧养跟牧场管理。

六、大理寺,最高法院。

七、鸿胪寺,藩属事务部。

八、司农寺,农林部。

九、太府寺,负责宫廷费用供应,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钱库。

丁级机构四监是尚书省的附属机关,但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一、国子监,隶属礼部,即国立京师大学,设六个学系:国子学系、太学系、四门学系、律学系、算学系、书学系,每学系有若干教授(博士)。

二、将作监,隶属工部,负责政府重大土木建设工程。

三、军器监,隶属兵部,就是兵工厂。

四、都水监,也隶属工部,负责水利建设工程。

最后,我们叙述行政中枢,即甲级机构的“三省”。尚书、中书二省,是三世纪曹魏帝国的旧制,不过尚书省所属六部的权力,更为扩大,实质上已完全代替了九卿,他们的职掌在下表中已加说明。六世纪北魏帝国和南梁帝国时,又在这二省之外增加门下省——因它设在宫门之下而得名。于是中央政府遂成为三省,具有下列的编制:

中书省

首长:中书令(正二品)

副首长:侍郎(正三品)

属官司或属署:右散骑常侍(高级顾问·从三品)、右谏议大夫(高级谏官·正四品)、中书舍人(法令规章厘定撰写·正五品)、起居舍人(记录朝政·从六品)、通事舍人(礼仪官员·从六品)、右补阙(低级谏官·从七品)、右拾遗(低级谏官·从八品)

门下省

首长:侍中(正二品)

副首长:侍郎(正三品)

属官司或属署: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前监督官·正五品)、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记录皇帝言行·从六品)

尚书省

首长:尚书令(正二品)

副首长: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从二品)

属官司或属署:

吏部
(文官部)
户部
(财政部)
兵部
(国防部)
刑部
(司法部)
礼部
(教育部)
工部
(建设部)
(首长)尚书(部长)(正三品)
(副首长)侍郎(副部长)(正四品)
每部设四个“司”,司长称“郎中”(从五品),副司长称“员外郎”(从六品)

三省职权的划分: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普通情形下,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由中书舍人(中书省专门委员)先用书面写出各人的意见,送呈中书令,征求同意,然后提出会议,由会议做出决定,奏报皇帝。皇帝批准后,再交中书省,用皇帝名义,发布诏书。在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时,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而给事中且有把诏书退回(封敕)的特权。如果门下省没有异议,则副署之后,即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整个帝国政令,在这种方式下运转。

——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价值,但没有像国会之类或像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人权思想,政治思想中缺少民主思想,再多的农民暴动或民变政变,因缺少这两大思想的最高指导原则,所以始终无法产生代议政治或其他任何种类的民意机构。

三省首长是当然宰相,但因李世民大帝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的缘故,大臣们不便于再称这个官号,尚书省遂一直由副首长尚书仆射(执行长)代理首长,成为当然宰相之一。除此之外,其他官员——大多是中书、门下二省副首长(侍郎)或六部首长(尚书),皇帝命他“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同样也是宰相。所以宰相名额,总在三人以上,而以声望最高的一人为首相,不过并没有首相名义,他只有影响力,而没有法定权力。诸宰相除了定期会议外,还要定期在政事堂共同进餐,以更多的时间会商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