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理论
根据汉语语音学的传统分析方法,一个汉语音节可以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一个音节起头的辅音叫声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叫韵母,全字的音高叫声调。声母是吐字准确清晰的基础,虽然发音时值比较短,但却十分重要。
图3-1 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简表
声母处于音节的前半部分,一般由辅音充当。汉语普通话里有22个辅音,除ng外,其余21个都可以做普通话声母。
我们从图3-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1.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21个声母可分为七类
(1)双唇阻
上唇和下唇成阻。下唇向上运动,上唇微动,双唇紧闭构成阻碍,如:b、p、m。
(2)唇齿阻
上齿和下唇成阻。上唇稍抬,稍露出上齿,下唇向上,唇缘线与上齿接触构成阻碍,如:f。
(3)舌尖前阻
舌尖和上门齿背成阻。舌尖平伸,与上门齿背接触或接近成阻,如:z、c、s。
(4)舌尖中阻
舌尖与上门齿龈成阻。舌尖向前上方抬起与齿龈接触成阻,如:d、t、n、l。
(5)舌尖后阻
舌尖与前硬腭成阻。舌体稍后缩,舌尖向上方翘起,与硬腭前部接触或接近成阻,如:zh、ch、sh、r。
(6)舌面阻
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成阻。舌尖向下前伸抵住下齿背,舌面向上抬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前部成阻,如:j、q、x。
(7)舌根阻
舌根与硬腭和软腭交接处成阻。舌体后缩,舌根隆起与硬腭和软腭交接处接触或接近成阻,如:g、k、h。
2.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五类
(1)塞音
发音部位紧闭,阻塞气流通道,呼出气流蓄在成阻部位之后,这时成阻部位突然打开,气流呼出因爆发、破裂而成声,所以塞音也叫爆发音或破裂音,如:b、d、g和p、t、k。
(2)擦音
成阻时发音部位两点相接近,但不接触,中间留出一条窄缝,持阻时气流由发音部位两点间的缝隙挤过,摩擦成声,除阻时摩擦就结束了,如:f、h、x、sh、s、r。
(3)塞擦音
是塞音和擦音两种发音方法的结合。发音部位接触阻住气流,然后两个部位突然打开产生爆破音,之后形成一条小缝,使气流挤出,摩擦发声,到除阻时发音结束,如:j、q、zh、ch、z、c。
(4)鼻音
成阻时发音部位两点紧闭封锁口腔气流通路,持阻时声带颤动、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经口腔和鼻腔双重共鸣后,带音气流从鼻腔流出,形成鼻音。除阻时,口腔通路打开,发音结束,如:m、n,以及鼻辅音ng。
(5)边音
成阻时,舌尖抬起与上门齿龈接触,舌头两边留有空隙,持阻时声带颤动,带音气流从舌头两边透出,除阻时发音就结束了,如:l。
3.有清辅音和浊辅音、送气与不送气两个区别
发音时声带颤动为浊音,声带不颤动为清音。普通话浊音声母有4个,即m、n、l、r,另有只做韵尾的浊辅音ng,其余17个声母为清音。普通话声母发音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只在塞音和塞擦音中进行,发音时呼出气流微弱的为不送气音,如:b、d、g、j、zh、z。呼出气流较强,有喷发出口的感觉,为送气音,如:p、t、k、q、c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