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在语
1.基本理论
在我们的播音创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初看上去平平常常,深入揣摩,回味悠长。不仅如此,日常说话中也会出现“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语。
播音的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播音语言中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
语句关系是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内在语的明确看它们是怎样衔接成一个整体的,搞清楚全篇语句之间、小层次之间、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我们获得或并列,或因果,或转折,或分和等情况的逻辑感受,从而明了文章上下衔接、前后照应的程序关系。接着以内在语的形式把我们理解感受到的逻辑关系展示出来。这样运用内在语的衔接转化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然贴切的语气,形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语句本质就是语句的内在含义、感情态度。揭示了语句的本质,可以引发贴切的语气,使得有声语言深刻丰富,耐人寻味,对表达起深化含义的作用。B.阿克肖诺夫说:“没有内在语,语言就没有什么作用。我们想要赋予字句哪怕是一点点色彩,也都要由我们的内在语所决定。”
既然内在语没有明确在文字中显示出来,就需要我们努力挖掘文字后面更深刻的含义及把握鲜明的语句关系。尤其是在重点、难点上把握准内在语,否则“全篇稿件播音的根基就不牢,语言技巧的运用就会手足无措,播出目的和社会效果也就落空了”[1]。内在语并不在播音员的有声语言中出现,它是播音员的内心意念,使思维和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起着引发深化的作用。内在语的把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语句本质的差异;一个是语言链条的承接。
首先来看语句本质的差异。
在一般情况下,语言和内在语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有时语言和内在语的含义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有声语言的创作是否正确、恰当,很大程度上就看能不能把内在语理解到位。如果把内在语的意思播反了,那么立场、态度和观点就都变了。如:
你们把困难全都要走了,可真够自私的。
这里的“自私”并不是真的自私,而是无私,因此在播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是感谢的。
其次,内在语是语言链条的承接。
语言链条的承接是指语句、段落的前边或后边,运用内在语的转折连接作用,形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有如下作用:
一是发语作用。用在语句、段落之前,借助内在语把语句、段落播好,使开头不突不兀,不愣不冲。如:
(观众朋友们,这里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二是转换作用。由上一段、上一句到下一段、下一句,需要转换的时候可以借助内在语过渡。如:
按说日子好过了,吃点喝点享受点,也没多大不足。(可是)细细想来,钱挣得那么不容易,就这么流水似的花了,多不值啊!
三是回味作用。上文结束,不管是漾开缓收,还是戛然而止,都会给人以语已尽、情尚存的印象。如: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示例分析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里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把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拣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
“伢啦,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拣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肋骨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艰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
“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挖掘内在语的第一步是通读稿件,确定播出目的。本文播出的目的是歌颂母爱的伟大,倡导人们感恩母爱。通过三位不同的母亲同样爱吃鱼头的选择,作者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内在语就是对母爱的赞美歌颂。
3.内在语的实验训练项目
(1)实验项目
语言表达内部技巧中内在语的把握。
(2)实验目的
通过对所选语言材料、稿件进行内在语的分析、表达练习,可以对内在语的掌握有所帮助。
(3)实验要求
练习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4)实验素材
小 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春风啊春风,你把我吹绿,阳光啊阳光,你把我照耀。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
(5)实验环节
①先把握个别词语的内在语。实际训练过程中,当读到“无人知道”这个词时,有时候会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幽怨?苦闷?抱怨?其实通读全篇之后,就会发现这个地方应该处理成小草的自得其乐,它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欢乐。
②全篇的内在语应该是快乐、感恩的。
4.对应性练习
中国应该有家长学院
张 鸣
报载,英国政府计划设立国家家长学院,教授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此计划在英国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适当与否,我们无从判断,但是我感觉,中国倒是真该建至少一所这样的学院。
随着只生一个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繁育后代的主流,也随着相当一部分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家长们,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和养育孩子了。跟从前比较起来,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无论在时间精力还是在金钱上,都无疑要多得多。但是高投入换来的却往往是低产出,在大学扩招、上学相当容易的情况下,考不上大学,也不愿意工作,在家啃老者有之;上了大学,毕不了业者有之;毕了业,不肯找工作,还回来啃老者亦有之。即使在大家看来还算是正常的孩子,其中有心理问题者,也不在少数。大人们比较普遍的感觉是,这一代独生子女比较多地缺乏责任感,不善于沟通,不懂礼貌,甚至缺乏爱心,一句话:不懂事。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是处于自然主义的放任状态,家长们或忙于生计,或忙于“革命工作”,比如没完没了地开会,或者家长两地分居,很少有时间和心情管孩子,其实就是管,也没有什么好管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校连考试都没有,孩子的成绩好坏无从谈起,如果管的话,多半是邻居和老师找上门来了,所谓管就是一顿狠揍。好在那个时代社会比较简单,城市里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没有形成,各种名目的“不良场所”也没有,孩子堕落为“问题少年”的机会相对少。而且一个家庭,多半有好几个孩子,按概率讲,有不好的,总会有相对好一点的,一句话:家长还输得起。
然而,现在我们的家长,有钱也有闲来应付孩子的教育了,但是家长的心境变了,因为每个人都变得输不起了,只要一次失败,似乎就意味着全盘皆输,而且此生此世,不能翻身。不仅家长心理扭曲,孩子的状况也不见佳,在缺乏同龄伴侣的环境里,孩子往往在早熟和晚熟两个极端游走,呈现既早熟、又晚熟的两极性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家长的心气却很高,鉴于自己幼年失学的经历,在社会上追捧贵族风气的影响下,自己内心深处的贵族、大家情结死灰复燃,拼了命地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将自己过去的损失抢回来。于是,此阶段中国孩子的教育,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人类教育史上奇特的面貌:深度上讲,各种奥林匹克学校教授小学、中学的孩子学那些连大学数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都算不出来的题;广度则全面发展,中国孩子好像个个琴棋书画再加外语都应该精通,有的家长还要加上马术和高尔夫。那些没有条件安排如此“精英教育”的家长,在给孩子加压的方面其实一点也不差,中小学的各种假期和业余辅导班遍地开花,背后不仅有老师挣钱的冲动,也有家长们的推动。当然,如果高压(也有哄诱)不成,那么家长在束手无策之余,就只好放任了,于是,社会上,“啃老”一族兴旺发达,“问题少年”也不见减少。
其实,即使那些在家长高压下成功的孩子,也不见得真的是成功,这些孩子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逐年在增加,高压过程积累的问题,如果不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消化的话,在日后成才的路上,终究会成为障碍。
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来源于家长的问题,是到该正视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再晚,我们将耽误不止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