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播音
“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的新闻通过播音员的有声语言传送出来的播音创作就称为新闻播音,这里特指消息的播音。”[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同其他几种文体形式比,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概述的,同时要求准确、及时,以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播好新闻,就要求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具有新闻敏感度,注意长期积累,了解宣传背景,把握方针政策。
在备稿和播音中,应注意寻找和把握新闻的新鲜点。新鲜点是“新闻稿件中的新闻事实及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关键内容,也指重要的新闻要素。新鲜点着重体现在消息本身的新鲜之处,是播音员准备稿件时的工作要点,创作过程中的表达重点”[3]。新闻播音的新鲜感也可以说是播音员在新闻播音中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所表达出的稿件的新意和播音员新鲜的感受和态度。播音员可以从新闻事实的内容及发生时间上,从消息反映出来的思想观点及表现手段、手法等方面把握新闻稿件的新鲜点。从宏观上讲,播音员的政策观念、新闻敏感度、知识结构决定着新鲜点把握的程度。具体来讲,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正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怎么比?第一,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把处在相同时间内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便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这是横向比较。比如,在一次节目播出中遇到这样两条广播稿,一条是河南棉花丰收的消息,一条是山东棉花丰收的报道。同一时间里,都是棉花丰收的消息,如果不认真进行分析,很容易播得雷同。但如果认真分析比较后就会发现,山东的棉花丰收,是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又获丰收,河南的棉花丰收是在大灾之年夺得的。这样一比,在感情态度上就会有所区别,这两条消息都是赞扬的感情:前一条要体现出连年夺丰收的语气,播音时节奏轻快,语势上扬;后一条要表达出抗灾夺丰收的情感,播音中节奏稳健,语气坚定。第二,同一事件的不同时间。事物发展具有连续性,就是同一事件处在不同的时间也有其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特点。把这一事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加以比较,就会找到其新鲜之处。这是纵向比较。比如,宣传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卫星的发射成功,每次报道,都要力求找到这一事件的进展,寻找新的发展、新的特色。例如:“新华社消息,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这是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卫星准确入轨,各系统工作正常,正不断地向地面发送各种科学数据。”这里,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正是这条消息的新鲜点。它反映了我国卫星发射这一事业的新进展。播出时应将这一新鲜点作为重点突出。在突出时充分体现新鲜、自豪、兴奋、喜悦的情感。在比中求新时,还应注意深中求新。如有的消息只是一个数字或名字,但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其新意。如果单从数字和名字的表面去播音,只能是把这些数字和名字平淡地念出来,很难体现出深意和新意。
新闻播音还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感。所谓分寸感,是指播音员在播新闻时通过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感情必须符合党的政策的尺度,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过火。这就要求播音员必须熟悉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整体全局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观察报道各类新闻事件。
新闻播音还具有表态性。所谓表态性,就是播音员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必须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新闻报道本身具有表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有声语言本身具有表态性。播音员在传达祖国建设捷报时应有自豪喜悦之情;在揭露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时应体现出批评的态度。有人说,我们的电台曾经报道过两伊战争不是也采用公正、客观的报道方式吗?我们认为,公正、客观并不等于无态度,并不等于我们对待这一事件的立场观点不鲜明。我们的公正体现在我们不偏向任何一方,我们的客观,反映在尊重事实,如实地报道战争的情况及双方的伤亡;同时,我们的公正还体现在我们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上,谋求世界和平。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不赞成他们打下去,希望双方尽早结束战争,而且这一态度是鲜明的。因此,播音语气也应体现出对双方伤亡表示遗憾的内涵,而不应是纯客观或冷淡、漠不关心的语气。就是播出一些已经发生的现在尚未得到解释的自然现象时,也不应采取所谓“纯客观”的态度,而应该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怀着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来播送。这些都说明,新闻播音的表态性,不仅出现在表扬或批评性稿件中,而且贯穿于整个新闻播音的始终,其色彩是丰富的,其表达是多样的。
新闻的真、快、新的特点,使得新闻播音语言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新闻播音的语言以叙述、报告为主,以实声为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字音准确,音色纯正。新闻播音比其他文体的播音对字音的准确度要求高,包括一些零声母的发音都应到位、准确。同声应选择自如声区中部,音量不宜过大,要用小实声。
②声音明快,语言干净。新闻播音要给人快速新鲜的感觉,声音不能沉闷,句尾不能拖沓。比如:“新华社报道”这句话里,“报道”两个字只能占半拍,表达时要干净利落,而且要快收,给人以新鲜振奋的感觉。
③语义连贯,语句流畅。新闻多为叙述性语言,应多连少停,以体现其及时迅速,单位时间内,给人以更多的信息量。
要做到语句流畅,要求重音的选择少而精。重音过多,势必拖沓,影响语速,使语句表达难以流畅。例如:“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过,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播这段话时,很容易把“明显”“大”“中”“小”“翻两番”“分量”“作用”“较大”等都作为重音强调,这样势必影响语句流畅。其实,在播这段话时,首先应找一个立脚点,就是“变化还小”,即使是“大变化”也不必夸大。关键是一旦强大了,就能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这样实事求是地理解后,就不必在每句话里都“死”找重音强调,而只是将几个次重音“明显”“小”“中”“大”等融在语气里自然说出,不必“死抠”。后面一句的开头“到那时”,则可以作为重音强调,播时语气稍加扬起,后边“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等不必扬起、突出,因为我们只是表达信心和力量,并不是自夸和吓人。如果把“社会主义”“分量”“作用”等都加以强调、突出,则显得平均用力,效果适得其反。
要使语句流畅,句尾不能下坠。句尾下坠,就阻止了语句的行进和流动。所以,新闻播音在一个意思没表达完时,即使换气和停顿,句尾也不能“往下掉”。例如:“南京晨光机械厂党委既注意对青年职工的疏导教育,又重视改进自身的工作,加上严格的行政管理和必要的经济手段,全厂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深入,三千多名青年职工人人争做有理想、守纪律的模范。”在播这条消息时,在“自身的工作”和“经济手段”后面,句尾都下落,会给人以终止感,这样就影响了语句流畅,而这两处恰恰需要句尾上扬,以推动下一句行进。